“前提批判”哲学的三重致思取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riple Thinking Orientation of Philosophy of "Premise Criticism"
  • 作者:吴宏政
  • 英文作者:Wu Hongzheng;
  • 关键词:前提批判 ; 哲学观 ; 哲学史
  • 中文刊名:CBXK
  • 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
  • 机构: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10
  • 出版单位:长白学刊
  • 年:2018
  • 期:No.204
  • 基金: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认同原理研究”(18CXA035)、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项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跃迁的唯物史观原理研究”(MKSLL18)
  • 语种:中文;
  • 页:CBXK201806008
  • 页数:9
  • CN:06
  • ISSN:22-1009/D
  • 分类号:2+57-64
摘要
孙正聿在《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一书中系统确立了作为"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独特的哲学体系。与早期的《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不同的是,这部著作进一步明确了三重哲学致思取向。第一重是以"哲学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哲学观为哲学致思统摄。在这一致思统摄下,前提批判构成了哲学观的自我定位。第二重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作为哲学致思内核。在这一致思内核中,前提批判构成了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存在方式。第三重是把"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一哲学史解释原则作为哲学致思格局。在这一致思格局中,前提批判构成了理解全部哲学史内在逻辑的一条独特的解释原则,凭此可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前提批判的思想史。
        
引文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孙正聿.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6]孙正聿.哲学的特性及其当代形态[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5)。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10页。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上的这段论述,其中文翻译分别在1971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中、1995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3卷中以及2009年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中有不同的译文,主要是对“不自觉的”这一概念的翻译,分别翻译为“不自觉的”“本能的”和“不以意识为转移的”。本文在这里使用的是第一种翻译,即“不自觉的”。
    (2)在前提批判哲学中,“本质”即事物所以成为该事物的“前提”。而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本质是设定起来的概念”。而所谓“设定”就意味着是事物的“前提”,因此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思就构成了前提批判哲学的重要内容。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