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诠释:主体性诠释的解构——评“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模式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re-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A De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 作者:黄玉顺
  • 英文作者:Huang Yushun;
  • 关键词:东亚儒学 ; 诠释模式 ; 主体性诠释 ; 主体性诠释
  • 中文刊名:ZXYJ
  • 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 Research
  • 机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1-25
  • 出版单位:哲学研究
  • 年:2019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儒家哲学现代转型研究”(编号16JJD720010)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XYJ201901006
  • 页数:10
  • CN:01
  • ISSN:11-1140/B
  • 分类号:56-65
摘要
"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尽管接受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但仍然没有超越传统的主体性诠释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论是原创者与其经典,还是诠释者与其诠释,都是"主-客"关系。这种主体性诠释模式必然面临"认识论困境",导致存在本源的遮蔽,因为它不能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主体性何以可能"的问题,即不能真正理解和解释原创者本身及其经典、诠释者本身及其诠释的生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诠释脉络"的概念已经接近于本源的观念。一切存在者的本源,就是存在或生活。因此,可以提出一种"前主体性诠释"模式,即把诠释活动视为前主体性、前存在者的存在,正是这种活动给出了新的主体与对象,即诠释者及其诠释。这种模式基于生活儒学关于存在即生活的本源观念,由此真正彻底地回答原创者及其经典、诠释者及其诠释何以可能的问题。
        
引文
古籍:《传习录》《毛诗正义》《孟子》《孟子注疏》《四书章句集注》等。
    伽达默尔,1999年:《真理与方法:补充和索引》第二版序言,洪汉鼎等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哈贝马斯,2005年:《对话伦理学与真理的问题》,沈清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海德格尔,1999年a:《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年b:《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黄俊杰,2018年:《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史中的三个理论问题》,载《山东大学学报》第2期。
    黄玉顺,2012年:《生活儒学关键词语之诠释与翻译》,载《现代哲学》第1期。2014年:《前主体性对话:对话与人的解放问题——评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2017年a:《大陆新儒家政治哲学的现状与前景》,载《衡水学院学报》第2期。2017年b:《评“自由儒学”的创构——读郭萍〈自由儒学的先声〉》,载《当代儒学》第1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c:《“直”与“法”:情感与正义——与王庆节教授商榷“父子相隐”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2008年:《注生我经:论文本的理解与解释的生活渊源——孟子“论世知人”思想阐释》,载《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第3期。
    Huang,Chun-chieh,2015,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Texts in Contexts, Gottingen and Taipei:V&R unipress and Taiwan University.
    Heidegger,M.,1996,Being and Time,trans. by J. Stambaugh,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