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主权信用评级困境及我国应对的制度路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redicament of Sovereign Credit Rating and the Path of China's Response System
  • 作者:李晓安
  • 英文作者:Li Xiaoan;
  • 关键词:主权信用评级制度 ; 存在困境 ; 债权债务
  • 英文关键词:sovereign credit rating system;;existential dilemma;;claims and debts
  • 中文刊名:FXAS
  • 英文刊名:Law Science Magazine
  • 机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6-11
  • 出版单位:法学杂志
  • 年:2018
  • 期:v.39;No.29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际经济新秩序与主权信用评级及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3BFX155)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FXAS201806003
  • 页数:13
  • CN:06
  • ISSN:11-1648/D
  • 分类号:38-50
摘要
主权信用评级是晚近在金融资本全球化背景下信用评级空间性发展的一个主体类别。评级的调降对主权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生态环境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主权国家对评级制度是否公正、评级结果是否准确具有高度敏感性。由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垄断的现行主权信用评级,因其商业机构承担超主权组织功能而遭遇实践难题:主体错位、背离债权债务本质、国内法替代国际法等等。这些导致国际社会对现行主权信用评级的存在产生认识断裂,主权信用评级存在困境。对于因身份政治所导致的对中国主权信用的评级结果,我们在"不在意"的同时,必须加强我国的制度应对。建设具有内部外部化和外部内部化双重制度能力的评级体系是中国应对的制度路径。
        The sovereign credit rating is a main category of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credit rat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capital globalization recently. Since the downgrad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conomic security and polit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overeign states,therefore,sovereign state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fairness and accuracy of the rating system.The existing sovereign credit rating,which is monopolized by the three major international rating agencies,is a practical problem for the commercial institutions to undertake the function of the super sovereign organization: the main body misplace,deviate from the essence of creditor 's rights and debt,and domestic law replaces international law's rating hegemony,etc. These have cause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recognize the existing significance of the existing sovereign credit rating has been broken,which leads to the existential dilemma of the existing sovereign credit rating. As a result of the rating of China's sovereign credit caused by identity politics,while we are not "care",we must strengthen our system response. To construct a rating system with internal ex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 internalization dual system capability is the system path that China should respond to.
引文
(1)向松祚:《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如何影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载《价格与市场》2010年第6期。
    (2)《中国财政部:标准普尔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错误决定》,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7.-09/22/c_129710504.htm,访问日期:2017年9月22日。
    (3)参见邱海峰:《标普调降中国评级很草率》,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23日第1版;陈蕾:《财政部回应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错误的决定》,http://www.china.cnr.cn/yaowen/20170923/t20170923_523961781.shtml,访问日期:2017年9月23日。
    (4)参见邱仰林:《评级真相》,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页。
    (5)《踢开穆迪等“三座大山”普京自己开的评级公司正式运行》,http://www.finace.jrj.com.cn/2016/03/18162620710434.shtml,访问日期:2018年1月20日。
    (6)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翻译版本。参见[美]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Rating the Raters:Enron and the Credit Rating Agencies:Before the Senate Committee on Governmental Affairs",107th Cong.471(March 20,2002,Statement of Joseph Liberman,U.S.Senator);邱仰林:《评级真相》,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第99页;高汉:《金融创新背景下的信用评级及监管的法律经济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47页。
    (7)参见赵磊:《信用评级失灵的法律治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2~64页;方添智:《信用评级利益冲突规制研究---以美国为中心的研究与借鉴》,中国商务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高汉:《金融创新背景下的信用评级及监管的法律经济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118页。
    (8)参见高汉:《金融创新背景下的信用评级及监管的法律经济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38~243页。
    (9)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导论第29页。
    (10)[美]托尔斯坦·凡勃伦:《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张林、张天龙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9页。
    (11)参见[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9、174~184页。
    (12)[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页。
    (13)刘永谋:《论技治主义:以凡勃伦为例》,载《哲学研究》2012年第3期。
    (14)参见朱荣恩、丁豪樑、袁敏:《资信评级》,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15)张茉楠:《债务绑架全球经济或成新常态》,载《证券时报》2012年12月4日第3版。
    (16)参见关建中:《国家信用评级新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17)参见董青岭:《复合建构主义---进化冲突与进化合作》,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3页。
    (18)参见[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117页、导言第7页。
    (19)[美]卡门·M·莱因哈特、肯尼斯·S·罗格夫:《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綦相、刘晓锋、刘丽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页。
    (20)参见邱仰林:《评级真相》,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第60页。
    (21)2016年6月,社科院称我国债务总额168万亿,不存在债务危机。我国拥有足够的资财来应对债务风险,发生债务危机是小概率事件。社科院课题组:《我国债务总额168万亿,不存在债务危机》,载《经济参考报》2016年6月16日第3版。
    (22)《2017年5月·穆迪下调中国评级点评: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客观依据不足》,http://www.vip.stock.finance.com.cn/q/go/php/vReport_show/kind/lastest/rptid3785843/index.putml,访问日期:2018年1月20日。
    (23)[美]诺伯特·盖拉德:《国家信用评级世纪述评》,孙森、张瑜、郭娜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7页。
    (24)彭秀坤:《国际社会信用评级机构规制及其改革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79页。
    (25)车尔:《信用制度深度透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26)徐崇利:《新兴国家崛起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中国的路径选择为视角》,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27)参见[英]菲利普·阿洛特:《公平之神---新世界、新秩序》,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前言第11页、第19页。
    (28)其中,通过合资、参股等方式控制了中国2/3评级机构市场。
    (29)关于美国法律全球化,高鸿钧先生提出,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法大规模输往拉美国家,占领了全球新商人法,猎食了苏联和东欧等转型国家的法律改革,并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发起攻势。参见高鸿钧:《美国法全球化:典型例证与法理反思》,载《中国法学》2011年第1期。
    (30)参见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第224、229页。
    (31)2013年6月25日,由中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和美国伊根---琼斯评级公司组成的新的国际评级机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在香港成立。
    (32)2016年11月,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中央政府原则上不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救助。
    (33)[美]约翰·莫尔丁、[英]乔纳森·泰伯:《看懂全球债务危机终局》,章爱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34)美联储向私人银行机构提供资金不需要征得国会同意,它承担了美国各种救市计划累计成本的绝大部分。数据来源:童展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救助措施及评论》,载《武汉金融》2008年第12期。
    (35)2017年2月末,我国境内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154.38万亿。http://askci.com/news/finance/20170310/10325593010.shtml,访问日期:2018年1月8日。
    (36)此即业界所称的红旗事件。参见王新星:《穆迪制造的红旗事件到底说明了什么?》,载《大公信用》2012年第8期。
    (37)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海外投资国。主权资产情况,参见李扬、张晓晶、常欣、汤铎铎、李成:《中国主权债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载《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38)《债务总额达19.8万亿美元,美国巨额债务爆表何时了》,载《人民日报》2017年8月2日第3版。
    (39)《我国债务总额168万亿,不存在债务危机》,载《经济参考报》2016年6月16日第3版。
    (40)张雄:《财富幻象---金融危机的精神现象学解读》,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41)牛有形:《新国际评级机构在香港成立PK华盛顿“远程火炮”惠誉、标普和穆迪三巨头》,http://blog.sina.com.cn/s/blog_cd882fc40101ap86.html,2013.05.09,访问日期:2018年1月8日。
    (42)邱海峰:《标普调降中国评级很草率》,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23日第1版。
    (43)李扬、张晓静、常欣、汤铎铎、李成:《中国主权债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载《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44)参见李晓安:《我国隐性主权债风险及治理制度体系构建》,载《财政研究》2014年第12期。
    (45)赵汀阳:《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前言第Ⅵ页、导论第2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