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肯堂殿試原卷及相關問題考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Lu Kentang's Original Written Examination Paper in DianShi
  • 作者:周保明
  • 英文作者:Zhou Baoming;
  • 关键词:陸肯堂 ; 殿試原卷 ; 清代殿試 ; 陸潤庠 ; 題識 ; 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
  • 中文刊名:WSLC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中华文史论丛
  • 年:2019
  • 期:No.133
  • 语种:中文;
  • 页:WSLC201901004
  • 页数:43
  • CN:01
  • ISSN:31-1984/K
  • 分类号:124-164+401-402
摘要
康熙乙丑科狀元陸肯堂之殿試原卷,現藏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卷軸裝,品相精美,置長方木匣。陸氏人品學問深得皇帝賞識,其卷於清末内閣大庫修繕、書籍清理時輾轉落入七世孫陸潤庠手,經重新裝裱以長卷示人,每開折痕尚存,卷面紅直格,形制、字體等符合清初殿試考卷特徵,並能彌補其他檔案實録資料的缺失,内容則可校傳世《殿試策》録文之誤,是清初科舉制度研究和陸肯堂思想研究的重要史料。卷後另紙附陸潤庠及友朋、同僚、門生故吏等名流題識,觀瞻者大多位居顯要,跋語或言流傳因果,或賦詩以紀其事,或抒發時局感慨,字裏行間透露出清民交替之際遺老諸臣的複雜心境,體現出試卷本身之外的另一種珍貴。
        Lu Kentang is Number one scholar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1685. His original written examination paper( DianShiJuan) is being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paper is very beautiful,and be placed in a rectangular wooden box. Over a hundred years ago,this paper was being collected In the storehouse inside the Palace Museum,when the storehouse is damaged,the paper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Palace Museum,Lu Runxiang has got it. The paper's shape and structure and calligraphy in line with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emple examination paper features. And it's content can be used to correct other text. So It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data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Lu Kentang's thought. About50 people,including Lu Runxiang's friends,colleagues and students,watched and admired the original written examination paper,they have signed up,seven of them wrote comments and impressions on separate sheets of paper, they're preserved together. These comments and impressions are of great value to study the thoughts of the old bureaucrats left over from the previous dynasty.
引文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三月,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頁1305。
    (2)《清聖祖實録》卷一二〇,康熙二十四年三月丁丑,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5册,頁260。
    (3)本科會試總裁王鴻緒,胞兄王九齡充同考官,考官另有張士甄、董訥、孫在豐等。
    (4)詳見拙文《〈清實録〉康熙乙丑科殿試史料正誤》,《山東圖書館學刊》2017年第4期,頁100—103。
    (5)《文武狀元策》,康熙乙丑科,乾隆四年新鎸京都琉璃廠文錦二酉堂梓行本,目録葉4。
    (6)如李嘉球《蘇州狀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頁96—98;康學偉等《中國歷代狀元録》,瀋陽出版社,1993年,頁261;周亞非《中國歷代狀元録》,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年,頁594—595;曹晉傑等《中華陸氏通鑑》之二《陸氏人物誌》,香港,中國國際文藝出版社,2009年,頁94—95;黄錫之《中華姓氏譜·陸姓卷》,北京,現代出版社,2002年,頁182—183(與《中華陸氏通鑑》之二《陸氏人物誌》同);崔來廷《明清甲科世家研究》,北京,知識産權出版社,2013年,頁238—239。
    (7)陸潤庠《會試履歷》,見顧廷龍主編《清代硃卷集成》(36),臺北,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頁137—139。陸氏在雙林鎮的居處,“中丞從術士周養生言,萬曆甲申開通,謂巽水流乾轉艮主科甲……自後起家科第者半居南兜(《紀略》),康熙乙丑殿元陸肯堂舊居西港口。先是,甲辰嚴我斯亦居板橋”。“西港口,在鄔橋港北,屬五三圩”。見蔡蓉升纂、張福瑆補録《雙林鎮志》卷四《街市·南兜》,民國六年據同治九年重印本,頁5。
    (8)陸潤庠抄《蘇州陸氏本支世系》,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c8e290101mvl2.html.
    (9)陸嵩《意苕山館詩集》卷一(戊辰至己丑),光緒壬辰仲夏京師刻本,葉1。陸嵩(1791—1860),字希孫,號方山,陸肯堂五世孫、陸潤庠祖父,廩貢生,鄉試不第而後遊幕浙皖,道光十九年(1839)官鎮江府學訓導,操守廉潔,以詩名世。
    (11)陸潤庠抄《蘇州陸氏本支世系》,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c8e290101mvl2.html.“廷揖”當爲“廷楫”之誤。
    (12)陸潤庠《會試履歷》,頁137—139。
    (13)錢儀吉《碑傳集》卷四六《翰詹中之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1284—1286。
    (14)陸肯堂《殿試卷》卷端“履歷”,卷軸裝,康熙二十四年寫本,陸潤庠等題跋,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以下引用該卷均不再注。
    (15)《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會試一百五十名進士三代履歷便覽》,清康熙刻本,國家圖書館藏。
    (16)錢儀吉《碑傳集》卷四六《翰詹中之上》,頁1284—1286。關於陸袞的簡單介紹,亦可參《雙林鎮志》卷三〇《貢舉·生員·文生》,頁22。
    (17)陸潤庠《會試履歷》,頁137—139。成書於光緒年間之《蘇州長元吴三邑科第譜》,對陸肯堂的介紹則惜墨如金,僅云“陸肯堂,澹成,會元狀元,辛酉經元,長,侍讀,日講起居注官。”見陸懋修原輯,陸潤庠補編《蘇州長元吴三邑科第譜》卷一,光緒丙午孟秋刻本,葉7。
    (19)陸肯堂《殿試卷》,陸潤庠“跋”。
    (20)錢泳《履園叢話》卷一三《科第·鼎甲》,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347—348。其他五人爲韓菼、彭定求、彭啓豐、錢棨、吴廷琛。
    (21)有清一代,自順治三年(1646)至光緒三十年(1904),共計殿試112科,其中順治壬辰、乙未兩科滿漢分榜,故共考取文狀元114人(自順治三年至光緒二十四年,共考取武狀元109人)。會元登狀者10人:韓菼(康癸酉)、彭定求(康丙辰)、陸肯堂(康乙丑)、王式丹(康癸未)、彭啓豐(雍丁未)、陳倓(雍癸丑)、金甡(乾壬戌)、蔡以台(乾丁丑)、汪如洋(乾庚子)、吴廷琛(嘉壬戌)。國朝(光緒六年以前)三試皆元者二人:錢棨(乾隆己亥、辛丑)、陳繼昌(嘉慶癸酉、庚辰)。見《歷科殿試題名鼎甲録》卷一,饒玉成輯《國朝狀元事考》,光緒間雙峰書屋刻本,葉40,1。
    (22)張郁文輯《木瀆小志》附録《光福諸山記·寺院》,蘇州觀前街利蘇印書社,1928年,葉7。
    (23)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一二《召翰苑諸臣番上應制》,清光緒刻本,葉2—3。
    (24)“文殿試大學士學士充讀卷官,侍讀學士侍讀典籍中書充受卷彌封掌卷塡榜官。”見王正功《中書典故彙紀》卷三,《續修四庫全書》,7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187上。
    (25)據書同文典籍數字化産品《清代歷朝起居注合集·清聖祖》統計,自康熙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至康熙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間,陸肯堂當值日講起居注官共有84次。
    (26)張英、王士禎等《淵鑑類函》卷首《進呈類函表·職名》,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頁1。
    (27)書同文《清代歷朝起居注合集·清聖祖》卷三三,康熙三十五年八月。陸肯堂“嘗以疾乞歸,上命内閣學士哈山、三寶偕醫往視,其恩遇如此”。見《清史列傳》卷七〇《文苑傳一》,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5767—5768。
    (28)錢儀吉《碑傳集》卷四六《翰詹中之上》,頁1284—1286。
    (29)陸肯堂《殿試卷》,陸潤庠跋(跋文作於宣統元年己酉秋八月)。前引陸潤庠《會試履歷》云“殁於京邸,奉旨馳驛歸櫬”。
    (30)可參乾隆《江南通志》卷一六五《人物志》、乾隆《長洲縣志》卷二〇《科目》、同治《蘇州府志》卷八八《人物志》、《雙林鎮志》卷二〇《人物》、《國朝狀元事考》第二册《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狀元陸肯堂事考》、《清史列傳》卷七〇《文苑傳一》。
    (31)同治《蘇州府志》卷八八《人物志》,清光緒九年刊本,葉24。
    (32)陸懋修原輯,陸潤庠補編《蘇州長元吴三邑科第譜》卷一,“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寶應王式丹榜”、“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無錫王云錦榜”,葉10B,11A。陸潤庠《會試履歷》對賜書亦有專門介紹,《清代硃卷集成》(36),頁140—141。而他本人的仕宦履歷亦可查證。見秦國經編《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雍正朝”,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211。陸賜書的殿試原卷同爲陸潤庠所獲,一起保存並流傳了下來,世人有“合璧”之喻。陸賜書《殿試卷》,卷軸裝,康熙四十五年寫本,陸潤庠等題跋,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
    (33)袁枚《小倉山房文集》卷五《司經局洗馬繆公墓志銘》,《清代詩文集彙編》(339),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頁75下。
    (34)石麟等《山西通志》卷一三九《人物·文苑四》,嘉慶十六年刻本,葉13B。同時期名士仍有胡任輿、黄夢麟、梅庚、汪嶶等。
    (35)《清史列傳》卷七〇《文苑傳一》,頁5767—5768。
    (36)參見《碑傳集》卷四六《翰林侍讀陸公肯堂墓表》,頁1284;《清史列傳》卷七〇《文苑傳一》,頁5767—5768;楊鍾羲《雪橋詩話三集》卷一二,民國劉氏求恕齋民國刊本,葉52B;楊謙《朱竹垞先生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79),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頁552。
    (37)《碑傳集》卷四六《翰詹中之上》,頁1284—1286。
    (38)《清史列傳》卷七〇《文苑傳一》,頁5768。
    (39)關於試卷尺寸,商衍鎏從傅增湘説:“清初長一尺五寸三分,寬四寸三分强;乾隆四十八年,改小爲長一尺四寸,寬三寸七分弱。”見氏著《清代科舉考試述録》,北京,三聯書店,1958年,頁111。秦國經持相同觀點,見氏著《清代的殿試》,《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4期,頁29—35。若按明清時代營造尺的標準(可參吴慧《新編簡明中國度量衡通史》,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6年,頁146),陸肯堂卷較清初標準稍小。
    (40)傅增湘《清代殿試考略》曰:“國初試卷,用銀硃畫朱絲闌爲十五開,前五開只有上下雙闌,除前半開寫履歷,餘則爲彌封之用,後九開兼畫直行,爲寫策文之用,至嘉慶以後,卷前素葉只有二開,其後畫直格者亦減爲八開。”天津大公報社,1933年。商衍鎏觀點相似,見氏著《清代科舉考試述録》,頁111。陸卷基本吻合。
    (41)《欽定科場條例》卷五五《殿試·題派事宜·附載舊例》,光緒刻本,葉13。
    (42)吴振棫《養吉齋叢録》卷九,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106。
    (43)梁章鉅《退庵隨筆》卷六,清道光十六年刻本,葉16。
    (44)《欽定科場條例》卷五五《殿試·殿試讀卷·例案》,葉10A;《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三六一《禮部·殿試》,《續修四庫全書》,803册,頁630下。
    (45)俞樾《茶香室續鈔》卷一〇《殿試卷末空格如考官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頁691。
    (46)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丑恩科狀元龍啓瑞,在鄒忠倚(順治壬辰科狀元)殿試卷“題記”中有“是科自洪少師承疇已下,得十二人”語,可見清初讀卷官並非從一開始就固定“十四人”。見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卷一一《國初殿試規格》,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頁174。查順治九年壬辰科二甲二十三名范承謨殿試卷,策尾竟空67行,全卷無讀卷官姓氏標記,因此“卷尾空行如讀卷官數”之制也是逐漸形成的,但順治末(如順治十六年己亥科一甲一名陸元文卷)康熙初業已實行。
    (47)商衍鎏曰:“殿試交卷後由彌封所折疊成筒,用紙釘固,以紙糊之,加彌封關防,上下各一方,卷面及卷背騎縫蓋禮部之印,卷後面印朱文大木記戳,文曰印卷官禮部某司某官臣某某,清初三人,嘉慶後二人。”見氏著《清代科舉考試述録》,頁111。印卷官國初三人嘉慶後二人的説法,傅增湘同,現代學者亦有趨同者,如秦國經《清代的殿試》,此説不確。如:順治九年范承謨卷、十六年陸元文卷印卷官爲二人,不符“清初三人”之條;康熙三十三年胡任輿卷、三十九年李笈卷、劉敬德卷,雍正五年劉方藹卷、梁聯德卷,印卷官爲三人,不符“嘉慶後二人”之説;至於乾隆間諸卷,“三人”、“二人”並存則爲普遍現象。
    (48)清制,“試畢,讀卷官於内閣滿本堂閲卷,堂供事於試卷後貼一白紙,上列讀卷官姓,讀卷官於各人姓下用圏點評語作記號,公選上卷,貼黄簽,書擬第一至第十,總封進呈,十卷内凡字畫小疵,讀卷官夾一白紙片,上書某字訛寫某字,第幾行某字下落去某字,於傳臚前一日未時進呈”。王正功《中書典故彙紀》卷三,《續修四庫全書》,746册,頁187上。
    (49)從前引鄒忠倚殿試卷的龍啓瑞“題記”得知,“國初則硃印銜名於卷後一葉”、“且諸人名下不加標識”。見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卷一一《國初殿試規格》,頁174。
    (50)滿文題寫甲第名次,一如墨筆書甲第名次於試卷封面(如順治九年范承謨卷“第二甲第二十三名”),殊爲少見。
    (51)殿試策卷“倘有錯落,聽之,不得添注塗抹”(見觀古堂藏舊刻《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殿試策》附“殿試册格式”),緣於皇帝喜好對書法之美的追求,“本朝狀元必書法之優者”。王士禎《分甘餘話》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29。清代殿試重書法之始,史料多而稍異,或可參照,如梁章鉅認爲“揣摩風氣逐末忘本,蓋自國初已然”(《退庵隨筆》卷六,葉16),俞樾説本朝殿試卷書法之美自康熙三十年辛未科“上以書法拔有祺狀元”開端(《茶香室續鈔》卷一〇《殿試以書法爲重》,頁692),吴郁生云“道咸以前臨軒策士,雖不明及時事,而常暗寓當時行政之要,對策者亦各有指陳,不甚作敷衍門面語,故以文章結主知,楷法則取其匀整,不爲甚重也”(陸肯堂殿試卷“跋”),商衍鎏以道光時始字取黑大光圆,“咸、同、光緒更成風氣”(《清代科舉考試述録》,頁113),潘景鄭則称康乾間試策“書體悉隨筆不求工整”(《著硯樓讀書記》,劉熙載殿試卷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152)。
    (52)字體匀稱、前後筆迹一致十分重要,劉聲木曾記載,“當時士子,以工於寫殿試卷及白摺,希冀入詞林。有後輩問於某太史曰:‘大卷白摺字迹宜粗宜細,宜大宜小,有一定格式乎?’太史答謂:‘但看你自己第一字如何,以後通體皆如何。’此即言字迹匀稱,通體一律而已。”見氏著《萇楚齋隨筆·五筆》卷一〇《前人論寫卷摺法》,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頁1095—1096。
    (53)還存在另外一種格式,即策題第一道以“伏讀制策有曰”作起,第二、三或四道則用“制策又以”作起。
    (54)吴震春(民國時期燕京大學校長)曾與馮友蘭言及:“擡頭的前一行需要寫到底,不能寫到中間就擡頭。所以抄卷子以前,要把款式都排好,在擡頭前一行不能寫到底的時候,就需要加上一些可有可無的廢話,或者減去一些可有可無的廢話。”見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1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頁63。
    (55)卷背騎縫亦用此印,交卷後由彌封所将卷前人名及履歷一葉摺疊成筒,用紙釘固,以紙糊之,纸上加“彌封官關防”印,上下各一方。陸氏此卷或因重新裝裱緣故,糊紙及印迹已經消失不見。
    (56)王正功《中書典故彙紀》卷三,《續修四庫全書》,746册,頁187上。
    (57)見《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殿試策》(4),清刻本,國家圖書館藏,葉66—72。乾隆間成書的《文武狀元策》“康熙乙丑科”(乾隆四年文錦二酉堂刻本,國家圖書館藏,葉37—40),焦竑原集、吴道南校正、胡任輿增訂《曆科廷試狀元策》卷九(乾隆十九年古吴懷德堂刻本,南京大學圖書館藏,葉33—37),及張於皋編《狀元策》(乾隆間京都榮錦堂刻本,國家圖書館藏,葉66—72)等,所録策題同。由於實録纂修者的疏忽,將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策題誤記“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庚辰”條下,而將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策題又誤置於“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己亥”條下。見《清聖祖實録》卷一二〇、一三四,“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庚辰”條、“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己亥”條,頁261、456。
    (58)海禁或稱禁海,明清時期時張時弛,討論與爭論一直存在,實踐中卻並不能完全禁絶私人對外貿易的發展,“私泛極多”。馮夢龍《海運新考》卷下《經理海防》。清初仍然實行海禁政策,順治時“無許片帆入海”,内遷沿海居民,待三藩平定、臺灣收復,康熙二十三年(1684)起,兩年之間分别在閩粵江浙設立四處海關,海禁再開,直到三十多年後再次提出禁海。
    (59)《清聖祖實録》卷一一五,康熙二十三年四月丁巳,頁193。
    (60)《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頁2519。
    (61)學者劉沅(1767—1855)的祖父劉漢鼎有云:“乾坤坎離,是一是二。乾坤在天地之初,陽健陰順,即是太極之體。乾坤在坎離之後,陽施陰育,即是太極之用。先天後天,止一太極。理、氣、象、數,繹之萬端,括之渾然。”見劉沅《劉氏族譜》,轉引自趙均强《性與天道,以中貫之:劉沅與清代新理學的發展》,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頁39。
    (62)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録》,頁111。
    (63)《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三月,頁1307。
    (64)《歷科殿試題名鼎甲録》卷一,《國朝狀元事考》,葉40。《淡墨録》云:“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狀元爲長洲陸肯堂。先是,進士無十本進呈之例,是科總裁刑部尚書張士甄始以前十本恭呈欽定,上拔肯堂第一,由修撰歷升侍讀。榜眼爲海寧陳元龍,探花爲溧陽黄夢麟。”見李調元《淡墨録》卷六《會試十本進呈之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98。
    (66)“殿試進呈十卷,向係預拆彌封。乾隆二十六年,命閲定甲乙,再拆彌封。”吴振棫《養吉齋叢録》卷九,頁105—106。
    (67)《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三月,頁1307。
    (68)陸肯堂《殿試卷》,吴郁生“跋”。
    (69)張元濟《高夔北先生殿試策卷跋》,見《張元濟全集》第10卷《古籍研究著作》,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頁196—197。
    (70)孫星衍《孫淵如詩文集·平津館文稿》卷下,光緒丙戌春吴縣朱氏家塾校刊本,葉16。此跋語落款爲“五世從孫星衍謹跋”,疑誤。
    (71)見姚鼐《惜抱軒詩文集》卷五《孫文介公殿試卷跋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83;翁方綱《跋武進孫文介殿試策》,《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361。
    (72)潘景鄭《著硯樓讀書記·謹跋先曾祖星齋公殿試策》,頁151。
    (73)劉禺生《張季直的幸運》中説:“民初檢點内廷檔案,傅嶽棻代理教育總長,搜得張季直狀元殿試策原卷,歸還季直,今陳列南通圖書館中,可考證也。”見《世載堂雜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頁84。
    (74)跋語末書:“癸丑夏五月,館後學天津徐世昌敬題於天遠樓。”詩又見徐世昌《退耕堂集》卷五《題陸鳳石相國先德澹成先生康熙乙丑科廷對第一卷後》,天津徐氏刻本,葉17A。
    (75)陸肯堂《殿試卷》,徐琪“跋”。
    (76)題名、題辭均書於另紙長幅,亦顯對先人遺珍的敬重和對原卷的保護。
    (77)陸潤庠在宣統元年(1909)獲陸肯堂卷,其時接連任實録館正總裁、大學士、經筵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掌院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要職。二年,充弼德院院長、毓慶宫授讀(宣統帝師)、顧問大臣,並改東閣大學士(八月起徐世昌爲體仁閣大學士)。辛亥年清帝遜位後仍以大學士留在毓慶宫,入值授課。民國元年(1912),總纂《德宗實録》稿本成(凡791卷),授太保。民國四年(1915)八月十八日,陸潤庠卒於京邸,享年七十五歲,謚文端,贈太傅。
    (78)冬父《客窗漫録·民國還存幾狀元(上)》,《湘桂黔旬刊》第三卷第十九期(1948年),頁14。
    (79)吴懷清《借澆集》卷首,甲寅仲秋上海國光書局印本。前有章梫“癸丑秋日”敍。
    (80)胡平生《民國初期的復辟派》,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頁53。遺老消極性活動的方式有詩酒唱和、拜謁崇陵(德宗陵墓)、提倡尊孔、纂史修志,積極性的活動或奔走聯絡進行復辟,或著書撰文大肆鼓吹。民國三年,周馥、趙爾巽、張人駿、陸潤庠、勞乃宣、吕海寰等十人,相約爲十老。見胡平生書,頁54—57。
    (81)可參魯勇、魯軍編《歷史的訴説——清宦與青島》,吉林,延邊大學出版社,2003年。
    (82)徐世昌《水竹邨人年譜》卷一二,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
    (83)徐世昌《韜養齋日記》,癸丑(1913)五月,天津圖書館藏光盤(原稿藏天津市歷史研究所)。五月份徐世昌身體抱恙,時常問醫,陸潤庠也曾爲其“診脈”。
    (84)鄒嘉來《遺盦日記》(不分卷),紅格稿本,上海圖書館藏。《遺盦日記》所記始於壬子十一月十七日,至甲寅七月三十日止,即民國元年至三年,這些日記内容對了解遺老舊臣在青島的活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遺老當中,除徐世昌的政治態度比較曖昧外,大多明確以“不作貳臣”拒絶在民國政府任職,其中更不乏陳寶琛、劉廷琛、章梫、温肅、陳夔麟等人積極爲復辟張目。
    (85)題跋落款“癸丑仲夏鄒嘉來謹識於青島庽廬”,鄒氏本人日記又載:“六月十二日(1913年7月15日)……鳳老七世祖澹成先生肯堂、六世祖愚箴先生賜書殿試原卷,自内閣取出,均完好,觀者題名於後。澹成先生康熙乙丑狀元,愚箴先生丙戌通籍禮部,余科名忝與之同,因綴數語以志向往。其詞曰:……”
    (86)吴懷清《借澆集》卷首。
    (87)胡思敬《退廬文集》卷六,宣統甲子南昌退廬刊本,葉3。
    (88)http://baike.baidu.com/view/1427096.htm.
    (89)例如,潘景鄭失而復得其曾祖殿試策一本,喜出望外,跋語有“比獲返璧,重睹家珍,幸先靈之有護,俾予小子硯芬重守,罪戾較釋,衰暮捧讀,歡躍何似”等句。參潘景鄭《謹跋先曾祖星齋公殿試策》,見氏著《著硯樓讀書記》,頁151。
    (90)姚鼐《惜抱軒詩文集》卷五《孫文介公殿試卷跋尾》,頁83。
    (91)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卷二三《綴林一·庫書樓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頁582—584。
    (92)陸肯堂《殿試卷》,吴郁生“跋”。有意思的是,那些“散失者”中也包括了吴郁生父、伯兩人的殿試卷。
    (93)傅增湘《清代殿試考略》,葉1B。傅增湘(1872—1949),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選翰林院庶起士,1917年12月出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1919年5月15日因堅決反對解散北京大學、鎮壓學生和拒簽罷免蔡元培北京大學校長的命令憤而辭職。戊午即1918年。
    (94)《汪穰卿筆記》卷七《雅言録》,見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410),臺北,文海出版社,頁14—15。
    (95)章乃煒、王藹人《清宫述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頁319—320。
    (96)傅增湘《清代殿試考略》,葉1B。
    (97)不久陸潤庠又獲贈愚箴公(陸賜書)康熙丙戌科殿試對策原卷,跋之曰:“自得澹成公卷後逾旬日,及門劉翰臣中翰復持此卷見贈,益驚喜,遂並付裝。”
    (98)《陸潤庠手抄的陸氏家譜》,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c8e290101mvl2.html.(2013-08-12,11 :43 :47)。拍賣時收藏者是著名書法家姜東舒,《蘇州陸氏本支世系》後有其朱筆題跋,説明此譜是摯友莘莞兄所贈,“莘莞兄”即林濤。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