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陵坡底秦墓的人口学特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emography Feature of the Tomb Dated to Qin Dynasty in Podi,Gaoling, Xian
  • 作者:周亚威 ; 张翔宇 ; 高博
  • 英文作者:Zhou Yawei;Zhang Xiangyu;
  • 关键词:坡底墓地 ; 秦人 ; 年龄 ; 性别比
  • 中文刊名:BJWW
  • 英文刊名:Northern Cultural Relics
  • 机构: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8-08-20
  • 出版单位:北方文物
  • 年:2018
  • 期:No.135
  •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民族形成过程的生物考古学考察”(11&ZD18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KG021);; 第5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基金(2015M572113);; 河南省博士后科研资助(2014019);; 河南省中原文明化进程项目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BJWW201803006
  • 页数:5
  • CN:03
  • ISSN:23-1029/K
  • 分类号:43-47
摘要
坡底遗址是关中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处秦人墓地,通过对墓地出土的154例人骨标本的人口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154例个体中,性别明确者91例,鉴定率为59.09%,年龄段明确者127例,鉴定率为82.47%;坡底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死亡年龄为30.29岁,女性平均死亡年龄为29.73岁;死亡高峰为壮年期(51.18%),其次为青年期(24.41%)和中年期(18.90%),不见老年个体。秦国长期征战导致关中地区大量男丁入伍应该是坡底居民性别比例失调(性别比0.596:1)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古代居民年龄组数据的分析,坡底居民的死亡高峰提前到了青年期和壮年期,这或许是战国晚期秦人生存压力较大,寿命普遍较低的一个缩影。
        
引文
[1]严文明:《横阵墓地试析》,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74页。
    [2]陈铁梅:《从我国史前考古测年数据的分布看古气候和史前人口的相互关系》,《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0~17页。
    [3]王仁湘:《仰韶文化人口与社会研究检视》,《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31~140页。
    [4][15][24][25]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5]周春茂:《零口战国墓颅骨的人类学特征》,《人类学学报》2002年第3期。
    [6]陈靓、田亚岐:《陕西凤翔孙家南头秦墓人骨的种系研究》,《西部考古》2008年,第164~173页;凌雪、陈靓:《陕西凤翔孙家南头秦墓出土人骨中C和N同位素分析》,《人类学学报》2010年第1期。
    [7]邓普迎:《陕西临潼新丰镇秦文化墓葬人骨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8][29]高小伟:《临潼湾李墓地2009-2010年出土战国至秦代墓葬人骨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9]朱泓:《体质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2~106页。
    [10]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34~132页。
    [11]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人体测量方法》,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1~101页。
    [12]Tim D.White,Pieter A.Folkens:The Hunman Bone Manual,Academic Press,2005,pp364~398.
    [13]周亚威:《论体质人类学研究解决的若干考古学问题》,《江汉考古》2015年第6期。
    [14]周亚威:《北京延庆西屯墓地人骨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16][17][18][19]《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213页;第2339页;第2340页;第2331~2342页。
    [20]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8页。
    [21]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22]《诗经》,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23]陈靓:《宝鸡建河村墓地人骨的鉴定报告》,《宝鸡建河墓地》,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194~223页。
    [26][37]原海兵:《殷墟中小墓人骨的综合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7]韩伟、吴镇烽、马振智、焦南峰:《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人骨的测量与观察》,《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3期。
    [28]潘其风:《上马墓地人骨出土人骨的初步研究》,《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398~483页。
    [30][32]孙蕾:《郑州汉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以荥阳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为例》,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31]陈靓:《西安紫薇田园都市工地唐墓人骨种系初探》,《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
    [33][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38页;第611页。
    [34]朱泓、周亚威、张全超、吉平:《哈民忙哈遗址房址内人骨的古人口学研究---史前灾难成因的法医人类学证据》,《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36]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38]李佳哲:《唐后期河朔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规模试探》,《北方文物》201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