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乐籍体系在戏曲多声腔传播中的作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unction of Musici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the Transmission of Drama with Multiple Tunes
  • 作者:郭威
  • 英文作者:Guo Wei;
  • 关键词:乐籍体系 ; 制度传播 ; 多声腔
  • 中文刊名:ZYYX
  • 英文刊名:Musicology in China
  • 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中国音乐学
  • 年:2019
  • 期:No.136
  • 语种:中文;
  • 页:ZYYX201903006
  • 页数:10
  • CN:03
  • ISSN:11-1316/J
  • 分类号:36-45
摘要
从制度传播层面看,戏曲历史中的多声腔传播存在另一种情景。自唐完善的乐籍体系保障了官属乐人在各地传播中官方主流声腔的一致性与礼俗用乐的功能性。同时,曲子作为官属乐人的基本技艺要求,有效保障了戏曲音乐的传承与传播。在国家制度下形成的一套轨范在制度解体之后仍然存在"惯性",在多声腔向多剧种的传承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引文
(1)郭威:《乐籍体系视域下的曲子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表演版)》2014年第1期。
    (2)[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2),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32页。
    (1)程晖晖《秦淮乐籍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对该地区乐籍文化有专论,此不赘述。
    (2)吴心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1)蔡际洲:《皮黄腔的流布与影响》,载《音乐理论与音乐学科理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90页。
    (2)[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中华书局,1960年,第107页;[清]焦循:《花部农谭》(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艺能》“演戏”条,清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692页。
    (4)该表为蔡际洲《皮黄腔的流布与影响》(《中国音乐》2000年第2期)“皮黄腔流布情况一览表”,此处为部分摘录并按形成时间做了调整。
    (1)[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1)[明]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7年,第303页。
    (2)[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第691—692页。
    (3)参见郑祖襄《“南九宫”之疑——兼述与南曲谱相关的诸问题》,《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2期;黄翔鹏《怎样确认〈九宫大成〉元散曲中仍存真元之声》,《戏曲艺术》1994年第4期。
    (4)赵景深:《〈昆剧发展史〉序》,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1页。
    (5)[明]祝允明:《猥谈》,《续说郛》本。
    (6)[清]余怀:《寄畅圆闻歌记》,[清]张山来:《虞初新志》卷四,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第236页。[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21—222页。
    (1)俞为民:《元代杂剧在昆曲中的流存》,《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69、76页。
    (2)孙玄龄:《元散曲的音乐》(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7页。
    (3)[清]雷琳:《渔几漫钞》,[清]汪秀莹、莫剑光辑,扫叶山房,1913年,石印本。
    (4)[清]焦循:《剧说》卷二,《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吴心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第19页。
    (1)李近义:《泽州戏曲史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1—32页。
    (2)详见项阳《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第3、4期)、《明代国家吉礼中祀教坊乐类型的相关问题》(《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等。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53页。
    (4)《宋大诏令集》卷一三七《典礼》,中华书局,1962年,第485页。
    (5)《元史》卷一六《世祖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340页。
    (6)王頲:《宋、元代神灵“崔府君”及其演化》,《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7)《宋史》卷一六四载:“太官令:掌膳羞割烹之事。凡供进膳羞,则辨其名物,而视食之宜,谨其水火之齐。祭祀共明水、明火,割牲取毛血牲体,以为鼎俎之实。朝会宴享,则供其酒膳。凡给赐,视其品秩而为之等。元祐初,罢太官令。二年复置。”(中华书局,1977年,第3891页)。
    (8)[明]张岱:《陶庵梦忆》,南海伍氏刻本,清咸丰二年(1852)。
    (9)[明]叶绍袁:《叶天寥年谱别记》,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1913年。
    (10)程砚秋、杜颖陶:《秦腔源流质疑》,《新戏曲》1951年第6期,第16页。
    (1)项阳、陶正刚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大象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2)[明]沈宠绥:《度曲须知》上卷《曲运隆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5),第197—198页。
    (3)[清]《檮杌闲评》(第十四回魏进忠义释摩天手侯七官智赚铎头瘟),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第156—157页。
    (4)[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882、883页。
    (1)譬如上党梆子,曾经是“昆、梆、罗、卷、黄”的多声腔形态,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逐渐演化为独以“梆子腔”为主的梆子戏剧种。参见王丹丹《上党梆子生成发展中几个问题探讨》,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2)坡路、衣饭,是乐籍解除之后,官方为保障乐人生存,为乐人划定的用乐服务区域。参见项阳《山西乐户研究》(文物出版社,2001年),乔健、刘贯文、李天生《乐户: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