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的习惯法变迁——学术理路的考察及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Changes of Customary Law in a Transitional Society——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Academic Methods
  • 作者:高成军
  • 英文作者:Gao Chengjun;
  • 关键词:转型社会 ; 习惯法 ; 变迁 ; 学术史
  • 中文刊名:GSZ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Institute
  • 机构:清华大学法学院;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30
  • 出版单位: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年:2018
  • 期:No.161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VSJ06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结构中族际政治整合的宪制理路及制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XZZ012);; 甘肃政法学院科研资助重大项目《近三十年我国习惯法研究的再研究——一个学术史的考察》(项目编号:2016XZD13)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GSZF201806005
  • 页数:14
  • CN:06
  • ISSN:62-1129/D
  • 分类号:49-62
摘要
在法学研究中树立一种基本的历史观尤为重要,相较于先前那种静态的横剖面上的规则梳理,习惯法的变迁研究更注重从历史维度的纵向考察,来发现习惯法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自身的进化重构,以及社会转型中新的习惯规则的生成和运作,进而揭示习惯法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自身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变动趋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无论是内在的内容构成还是外在的功能形式上,习惯法都发生了很大的重构,这需要在厘清变迁的机制和动力的基础上,探讨其趋势和走向。已有研究体现了习惯法研究的应有品质和实践反思,为我们全景式的呈现了当代中国习惯法变迁的历史图景,研究的特点亦值得特别关注。但是,研究仍有待拓展,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亦应得到更多关注,需要后续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
        
引文
[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对习惯法的界定参照高其才先生的定义:“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参见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在这一意义上,学界对这一描述性概念还有“民间法”“习惯规范”“民间规范”等指称。为了能全面梳理国内习惯法变迁研究的成果,本文在文献搜集方面亦收集了这些研究成果。
    [2]常安:《试论法人类学的学科独立性问题---与法社会学相比较》,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高其才:《习惯法的当代传承和弘扬---来自广西金秀的田野考察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周世中等:《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法的变迁与现实作用》,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严文强:《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历史流变---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的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6]郝国强、钟少云:《从石牌律到村规民约:大瑶山无字石牌探析》,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7]常丽霞:《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以拉卜楞地区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8]同前引[5]。
    [9][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8页。
    [10]马得华:《民间法与国家法冲突与融和的经济分析》,载谢晖、陈金钊主编:《民间法》(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8-504页。
    [11]赵海怡、钱锦宇:《国家法与民间规则互动的必要性及其实现方式---以社会制度变迁路径的多层次拓展为分析路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2]张晓辉、王启梁:《民间法的变迁与作用---云南2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民间法分析》,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13]文永辉:《水族习惯法及其变迁---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党寨为例》,载《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14]覃主元:《壮族民间法的遗存与变迁---以广西龙胜县龙脊十三寨之马海村为例》,载《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15]周世中等:《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法的变迁与现实作用---以黔桂瑶族、侗族、苗族民间法为例》,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6]谢晖:《当代中国的乡民社会、乡规民约及其遭遇》,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4期。
    [17]魏小强:《转型期村庄的社会规范与社会生活---陇东南魏村考察》,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8]李剑:《论凉山彝族习惯法在当代的变迁及命运》,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4期。
    [19]王林敏:《藏区赔命价习惯法与国家刑事法制的冲突与消解》,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20]杨华双:《嘉绒藏区刑事习惯法分析》,第一届全国民间法·民族习惯法研讨会会议论文。
    [21]同前引[14]。
    [22]李亮:《藏族婚姻习惯法历史擅变及其走向展望》,载《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10期。
    [23]何红霞:《维吾尔族婚姻习惯法的现代变迁》,载《民族论坛》2012年第7期。
    [24]周相卿、朱微:《惠水上黄寨布依族传统婚姻礼俗与习惯法规范》,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年第1期;周相卿:《规模村布依族习惯法调查与研究》,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周相卿、史炜灿:《当代关口寨布依族习惯法传承与变迁问题民族志》,载《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5]周梅:《羌族婚姻习惯法的变迁及其法律调适---兼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施行婚姻法〈补充规定〉的完善》,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8期。
    [26]李毅:《传统德古:纠纷解决权威的式微》,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27]同前引[14]。
    [28]易军:《宁夏回族村落习惯法的当代变迁》,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第4期。
    [29]陈寒非:《从一元到多元:乡土精英的身份变迁与习惯法的成长》,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30]龙泽江、张和平:《石头法的现代传承---月亮山苗族习惯法“椰规”改革纪实》,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第2期。
    [31]周相卿、史伟灿:《洛香村侗族习惯法田野调查民族志》,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3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侯斌:《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历史与现状》,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4]王勇:《国家法和民间法的现实互动与历史变迁---中国西部司法个案的透视》,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5]谢晖:《习惯法变迁的文化向度与习惯法研究学术梳理的新视角》,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36]王青林:《民间法若干问题初探》,载谢晖、陈金钊主编:《民间法》(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1页。
    [37]吕廷君:《论民间法的社会权力基础》,载《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
    [38]汪晓华、单连春:《民间法的社会权力、效力基础及其动力机制》,载《求索》2013年10期。
    [39]同前引[12]。
    [40]同前引[13]。
    [41]同前引[16]。
    [42]王佐龙:《土族习惯法略论》,第三届全国民间法·民族习惯法研讨会会议论文。
    [43]同前引[13]。
    [44]苏洁:《法文化在民间的秩序与格局---以道真县仡佬族习惯法为视角的考察》,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45]石春燕:《我国当代回族习惯法变迁原因探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6]李静、王津捷:《法律适用冲突解决模式的人类学研究》,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47]肖成、吴小兵:《社会转型与权力支配:民族国家构建视野下的习惯法》,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8]兰元富:《西南民族地区百年法制变迁述论》,载《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49]石伶亚:《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功能释放与历史变迁考察---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载《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50]曾丽容:《近三十年来国内藏族习惯法研究综述》,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51]田成有:《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载《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52]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263页。
    [53]魏治勋:《“民间法消亡论”的内在逻辑及其批判》,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