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惯的内在化及其法哲学意义——对哈特习惯理论的反思与推进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Internal Points of Habit and Its Meaning of Legal Philosophy:Reflection and Inference of Hart's Theory of Habit
  • 作者:刘柳
  • 英文作者:Liu Liu;Law School, Nanchang University;
  • 关键词:个体习惯 ; 习俗规则 ; 社会习惯 ; 前瞻性 ; 内在观点
  • 英文关键词:individual habits;;customary rules;;social habits;;atrribute of forward-looking;;internal points of view
  • 中文刊名:ZJSH
  • 英文刊名: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南昌大学法学院;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流动站;
  • 出版日期:2018-11-15
  • 出版单位:浙江社会科学
  • 年:2018
  • 期:No.267
  • 语种:中文;
  • 页:ZJSH201811008
  • 页数:10
  • CN:11
  • ISSN:33-1149/C
  • 分类号:60-68+159
摘要
关于哈特习惯理论的既有研究忽视了习惯本身的复杂性,这形成了将习惯等同于社会习惯的误解,其根本错误均指向了习惯不同于规则的非前瞻性与无内在观点。通过对哈特习惯理论的初步考证与再考证,得出习俗规则不同于社会习惯的规则属性以及习俗规则与个体习惯具有内在观点的隐藏性观点。借助于法哲学领域的辩证性理论与自由价值原理的进一步梳理,再一次论证了习惯具有前瞻性与内在观点。这不仅与规则向个体习惯转换的微循环理论形成呼应,还能将规则被社会公众接受的原理奠定在与之对应的具有内在观点的个体习惯的实践上。
        Existing research on Hart's theory of habit ignores the complexity of habit, which leads to the wrong conclusion that habit is the same as group habits and convention is not the generalized concept of habit. The fundamental errors all point to the viewpoint that a habit is different from a rule that habit does not have an "internal aspect" and atrribute of forward-looking.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and re-examination of Hart's theory of habit, it is concluded that customary rules are different from group habits and customary rules and habit may have internal points of view. With the analysis of dialectical theory and theory of values of freedom in the field of legal philosophy, it demonstrates once again that habit has an "internal aspect" and an atrribute of forward-looking. This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microcirculation theory that a rule could transform into an individual habit, but also can lay the principle of rule being accepted by the public on the practice of corresponding individual habit of internal points of view.
引文
(1)“convention”这个单词被国内很多学者翻译为“惯习”,有学者认为用“惯例”更为合适,也有学者摇摆不定将其翻译为“习俗性”等。笔者在此处采取大部分学者的翻译习惯,将其译为“惯习”。参见[美]罗纳德·德沃金:《法律的帝国》,许杨勇译,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93页;李锦辉:《规范与认同——制度法律理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英]哈特:《法律的概念》,许家馨、李冠宜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225、234页。
    (2)对于哈特的个体习惯、习俗规则的零碎研究,参见余俊:《国家司法中民间习俗的影响力评析——中国语境中哈特与德沃金之争的反思》,《现代法学》2011年第4期,第42~43页;王新生:《习惯性规范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255页;等等。
    (3)例如王志勇直接在文章中写:“规则与习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内在面向”;王昱博:“哈特是通过对于习惯和规则的区分导出内在观点这个概念的”;陈景辉:“在哈特看来,规则和习惯有三个主要的区别。”他们都没有指出哈特在论述规则与习惯的区别的时候指的是社会习惯。参见王志勇:《法律的“内在道德”的两个维度——再访富勒自然法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王昱博:《社会规则规范性之初探》,《兰州学刊》2013年第2期;陈景辉:《道德善、理性化与法的规范性——以哈特理论为中心的反省》,《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4)麦考密克认为,虽然规则和规则支配的行为说明了哈特所说的“内在观点”是真实而重要的,但事实上“习惯”可能也具有内在观点。这与规则向习惯转化的维度密切相关,李锦辉教授将其提炼为法律的微循环命题。与此相对应,我国传统学术界将习惯上升为国家法则属于宏观循环命题。See Martin Krygier,“The Concept of Law and Social Theory”,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 2, No. 2(Summer,1982), pp. 155~180.参见李锦辉:《规范与认同——制度法律理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126页。
    (5)哈特的社会习惯一词既非通常哲学家在习惯领域的用词,也非研究民间法的法学家对习俗法(习惯法)、民间法等概念的相对偏好。See Tom Sparrow and Adam Hutchinson, a history of habit-from Aristotle to Bourdieu,Lexington books, 2013;张文显:《我们需要怎样的习惯法研究?——评高其才著〈瑶族习惯法〉》,《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3期;参见于语和:《寻根——民间法絮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例如田太荣、马治国在论述哈特对奥斯丁“服从习惯”理论的批判时,涉及到习惯的部分基本上是对哈特理论的重述。参见《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吗?——奥斯丁法哲学理论批判》,《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7)国内很少学者提出对哈特习惯概念的质疑与创新型见解,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例如王波就指出哈特对习惯的定义存在问题,“在根本意义上,习惯并不是哈特所认为的群体性概念,而是个人概念。规则关乎群体,习惯却关乎个人。”余涛、狄慧民通过对麦考密克理论的分析,认为习惯同样具有内在观点,不过却缺乏对哈特习惯理论的系统分析。参见王波:《社会事实如何产生规范性?——论法律实证主义对“休谟法则”的解决方案》,《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5期;余涛、狄慧民:《作为法律规范性来源的惯习性规范——基于麦考密克的法律制度理论》,《法学杂志》2014年第11期。
    (8)H.L.A. Hart, The Concept of Law, Second Edi 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8.
    (9)Ibid., p.19.
    (10)Ibid., p.24.
    (11)Ibid., p.60.
    (12)Ibid., p.61.
    (13)Ibid., p.55.
    (14)Ibid., pp.55~56.
    (15)Ibid., pp.56~57.
    (16)Ibid., p.57.
    (17)Ibid., p.95.
    (18)Ibid., p.256.
    (19)[美]罗纳德·德沃金:《法律的帝国》,许杨勇译,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101页。
    (20)王美舒:《关于哈特“法律规则说”的再思考——读H. L. A.哈特〈法律的概念〉》,《政法论坛》2016年第3期。
    (21)H.L.A. Hart, pp.56~57.(22)[英]尼尔·麦考密克:《大师学述:哈特》,刘叶深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23)H.L.A. Hart, p.58.
    (24)Ibid., p.52.
    (25)Ibid., pp.52~53.
    (26)Ibid., p.58.
    (27)Ibid., p.59.
    (28)Ibid., p.52.
    (29)Ibid., p.52.
    (30)Ibid., p.52.
    (31)Ibid., p.52.
    (32)Ibid., p.52.
    (33)陈冬春认为,习俗规则的根源在于个体习惯,个体习惯在流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引发了社会习俗规则的变更。参见陈冬春:《论习惯的力量—以姜堰实践为切入点》,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页。
    (34)See Tom Sparrow and Adam Hutchinson, A history of habit-from Aristotle to Bourdieu, Lexington books, 2013, p.154.
    (35)Ibid., p.159.
    (36)Ibid., p.159.
    (37)“与自由价值相悖的无内在观点的习惯”与本文关联度不大,故不再进一步论述。例如康德认为习惯必须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因为它贬损了我们的心灵自由;更进一步说,它导致了一种没有思考的重复性行为。See Immanuel Kant, Anthropology from a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trans.Mary Gregor, 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 1974, p.148.
    (3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6~37页。
    (39)Tom Sparrow and Adam Hutchinson, p.153.
    (40)Ibid., p.19.
    (4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5~66页。
    (42)[法]《卢梭全集》(第5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621页;[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26、565、676页。(43)[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9页。
    (44)笔者此处并不认同习惯与道德有直接关系,而是习惯作为一种辩证性的系统,可以与道德价值有关。通过习惯,价值得以实现,但不一定是道德价值。
    (45)法律官员的惯习行为是一种实践,通过实践产生内在观点。惯习和习惯不同,车辆靠马路右侧行驶,画一个箭头即指示某处方向,见面打招呼还是握手,货币制度、判例制度都是惯习。
    (46)(47)[美]朱尔斯·科尔曼:《原则的实践》,丁海俊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109、121页。
    (48)Neil MacCormick, Institutions of law:An Essay in Legal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pp.62~63.
    (49)(56)李锦辉:《规范与认同——制度法律理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100页。
    (50)Neil MacCormick, p.66.
    (51)Ibid., p.65.
    (52)Ibid., p.66.
    (53)Ibid., p.62.
    (54)See Michael Oakeshott,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and Other Essays, London:Methuen&Co Ltd, 1962, pp.7~8,59~79.
    (55)陈冬春:《论习惯的力量:以姜堰实践为切入点》,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