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水彩画民族化探究——以静物画题材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esearch on Nationalization of Early Chinese Watercolor Painting:Take Still Life as an Example
  • 作者:王绍波 ; 亓文平
  • 英文作者:WANG Shao-bo;QI Wen-ping;Academy of Fine Arts ,Qingdao University;
  • 关键词:绘画艺术 ; 早期水彩静物画 ; 民族化 ; 社会语境
  • 英文关键词:Early Still Life Watercolor Painting;;Nationalization;;Social Context
  • 中文刊名:YSBJ
  • 英文刊名:Hundred Schools in Arts
  • 机构:青岛大学美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艺术百家
  • 年:2019
  • 期:v.35;No.167
  • 基金:2016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现代绘画语境中的水彩民族性探究”(项目编号:16BWYJ02)阶段性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YSBJ201902028
  • 页数:7
  • CN:02
  • ISSN:32-1092/J
  • 分类号:166-172
摘要
"民族化"是中国早期水彩画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命题,本文试图以水彩静物画民族化实践为例,探索当时水彩画的接纳、吸收、融合等状态。在水彩传入中国的早期历史中,一方面是全盘吸收国外的水彩经验。另一方面,又在构图、技法、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融合本民族文化逐渐形成强烈的民族风格。关于"民族化"地理解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也不断发生变化,对中国早期水彩画中西交流历史的梳理将会为今天的水彩画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启发。
        " Nation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nese watercolor paint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ke the practice of nationalization of still life watercolor painti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acceptance,absorption and integration of watercolor painting at that time. At the beginning of watercolor introduction to China,on the one hand,the abroad experience of watercolor was fully absorbed,on the other hand,it gradually forms a strong national style by integrating its own national culture in composition,techniques and aesthetic concepts. The understanding of " nationalization" is changing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of early Chinese watercolor painting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watercolor painting.
引文
[1]迈克尔·苏立文著,赵潇译.东西方艺术的交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郁贤镜主编.张充仁艺术研究系列———文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3]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4]王济远.水彩画[M].上海:上海大东书局,1931.
    [5]汪世清.石涛诗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6]范迪安.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
    [7]倪贻德.艺术漫谈[M].上海:光华书局,1928.
    [8]李超.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民国时期西洋画考[J].美术研究,2012,(3).
    (1)西洋画在中国传播的黄金时期,一般研究者比较注重水彩,倪贻德曾在《水彩画概论中》指出这样几点原因:(一)因为材料价值比较低廉,平常的人,都可以有具备的力量。(二)因为水彩画的趣味,在于和平优秀,很适合我们民族的性格。(三)因为水彩画的性质,和我们的国画很相近,国人因为向来的习惯,所以对水彩画的研究的兴味,也格外的浓厚了。倪贻德《水彩画概论》,光华书局,1927年版。
    (2)土山湾画馆以训练培养宗教画人才为主要目的,教学方法采用工徒制,由法籍传教士教授擦笔画、木炭画、钢笔画、水彩画、油画等技法,用范本摹绘圣像,也临摹欧洲名画出售。
    (3)“在构图上我喜欢用单纯的布排来突出主要物体,必要时才画背景,如画白花或者淡色物体时。一般地尽可能不添背景,我以为背景原为衬托静物及表现空间而有的,如不画背景也能突出静物、显出空间感,那不画还比画好,更见概括集中。因为这样就不限定静物所存在的环境,可让观众凭想象去安排。”郁贤镜主编《张充仁艺术研究系列---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4)人以“博古图”寓意学问博大,不同凡俗,图案多为:古器物,如古瓶、古铜器、书画、琴棋,再配加一些吉祥图案,居官及文人雅士多以其装饰庭堂或作送礼之用。属于花鸟画科的写意或工笔画种,期间还夹杂界画的一些笔法。博古是杂画的一种,后人将图画在器物上,形成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图”加上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叫“花博古”。
    (5)张充仁曾在《中国画概论》这篇文章中专门谈到“博古画”对其进行了简单的陈述,并评论道尽管和人物、山水、花鸟这些大的门类不能相比,并不是人人都喜爱它,“但却一直存在,近似于西洋画的静物。”郁贤镜主编《张充仁艺术研究系列---文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6)王济远的这种观点可以代表当时绘画群体的一种共同的态度。在刘海粟欧游作品展览会的册子第六页有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题写“西崇实地,中尚虚神。以薪传薪,谁主谁宾。”水印。当早期水彩画艺术家真正全面的接触西方艺术后,他们自然会产生对于民族艺术的自信,在传播和接受西画的过程中,逐渐思考中国水墨画的现代化。
    (7)黄宾虹在给傅雷的信中说:“古人善书者必善画,以画之墨法通于书法。观宋元明人法书,……其字迹真伪至易辨。真者用浓墨,下笔时必含水,含水乃润乃活。王铎之书,石涛之画,初落笔似墨渖,甚至笔未下而墨已滴纸上。此谓兴会淋漓,才与工匠描摹不同,有天趣竟是在此。而不知者,视为墨未调和,以为不工。非不能工,不屑工也。”黄宾虹《黄宾虹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
    (8)我们可以从“决澜社”画家庞薰琹、丘堤等人的油画静物画创作中,看到他们借鉴民族艺术的特色而开创的新局面,尤其是丘堤,她的静物大气稳重,具有中国水墨画的意蕴,在一种近似禅意的画面中,透露出一种肃穆安宁。由于见到很多西方的绘画这面镜子,因此这些画家更深入关注民族艺术精髓的地方。陈丹青曾对丘堤的画赞赏道:“她(邱堤)的静物画,以我所见,我愿意说是中国第一,好在哪里呢,她同样是画花啊,瓶子啊,衬布啊,她知道避俗,出手非常简静,简单的简,安静的静,她的画不比瓦拉东好,但是比瓦拉东高,第二就是她的素心,这个话不好解释,她的画就有点像清蒸菜啦,她的优雅是她人优雅,那么第三就是见‘'物性’,‘物性’这个又分两层,一个就是她画的那些东西,就是不修饰、不渲染,是物体的恰如其分,也是她对物体的那种敬意和爱意,那么另外一层呢,就是材料的‘物性’,就是颜料和笔,这个邱先生敷色、行笔、起止、收束,她始终不温不火,到处都是浓淡得宜,这很难做到的。……不光是本事,就所谓温良恭俭让入了画,就是邱先生这种境界。”水彩画通常是早期画家民族化探索经常采用的画种,但是由于许多历史原因,留存稀少,但是我们仍然能从其它形式的作品中窥见一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