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王翚生平各阶段之交游与创作的关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凌利中
  • 中文刊名:CHMS
  • 英文刊名:Art in China
  • 机构: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
  • 出版日期:2018-05-05
  • 出版单位:中国美术
  • 年:2018
  • 期:No.48
  • 语种:中文;
  • 页:CHMS201803006
  • 页数:17
  • CN:03
  • ISSN:11-5887/J
  • 分类号:11-27
摘要
<正>"虞山画派"大家王翚(1632—1717)一生的画腊极长,创作精力旺盛,各阶段绘画风格的变化亦较为明显。对此,近代鉴藏大家吴湖帆(1894—1968)题石谷《仿巨然〈夏山烟雨图〉》卷中,曾有极为精辟的剖析:"石谷子(王翚)年四十左右,在娄东王奉常(王时敏)家临摹宋元名迹,艺乃大成,间为太常代笔,亲受指点,益臻神化,故石谷画当以四十至五十为极诣。五十至六十自具面目。六十至七十渐落
        
引文
[1]仅王翚作品,吴湖帆1938年于王翚《仿关仝〈溪山晴霭图〉》卷题跋中指出“余二十年来所见画卷”即达“四十余本”,“而精细之作有十七八本”。
    [2]本文完稿后,翻阅大都会博物馆“Landscapes Clear and Radiant:The Art of Wang Hui(1632-1717)”英文版图录(2008年出版),发现书中112页,张辰城(Chin-Sung Chang)对《重江叠嶂图》卷上两枚印记的归属早有认识。他在分析了王翚与吴氏兄弟的关系后,认为此二印“几乎肯定是吴正治用印(which almost certainly belong to Wu Zhengzhi)”,这与笔者的想法基本一致。唯笔者多了几点理由分析,但仍不敢最终坐实,尚需等待新材料的发现。本文对张先生的研究成果不敢掠美,特此说明。另外,笔者亦有此二印为吴氏兄弟共享印的推断。吴氏兄弟十分亲密,亲如一家,吴正治信中所托王翚诸画,包括“如吴人燕文贵,乃细画,亦不可少。妙品鹊华二山名,在山左境内。总之先生肯尽所长,俱为吾家留一件”,“吾家”亦可理解为吴氏兄弟共有。
    [3](清)吴开治,《致王翚札二》,“客冬辱承枉顾盘桓匝月,教益弘多,兼以笔墨之妙,不特心畅神怡,实为家藏至宝也”,“老年翁笔墨品度超世寡俦……客冬不鄙寒俭,惠然下榻……又为公郎大喜,岁暮遄归……注存石田此卷颇费清心……原卷价值托士奇兄(高士奇)交易,至《送行图》卷亦希斟酌得之为快……秦淮之棹望乘春潮,弟已扫梅下一席以待把卷操评矣”,“前苍头归自虞山,知老年翁有云间之行,三月莺花足供吟揽,今计道驾自返芳斋……倘践青溪之约,幸即命棹早临。恐此后炎途未便跋涉,弟已扫榻以待矣。握手非遥,临风翘企”。见《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上、下,风雨楼本),辛亥八月顺德邓氏依毕竹痴刊本重镌,《风雨楼丛书》,神州国光社1910年铅印。
    [4](清)吴正治,《致王翚诗》,见《清晖赠言》(卷三),辛亥八月顺德邓氏风雨楼依原刊本重镌,上海:神州国光社。
    [5](清)吴开治,《致王翚札》,“敝乡守宪成公祖雅慕甚久,所求墨妙”,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四王画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第52幅。
    [6]同注[2]。
    [7](清)王翚,《乐志论图卷》,“梅溪先生夙具烟霞,爱画入骨髓,与云林气韵相合,因用其意,图仲长统乐志论为赠,兼订异日结庄惠之侣,吟啸溪山,游心物外,先生果许我乎?”,见《虚斋名画录》(卷五),《中国书画全书》(第12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446页。
    [8]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绘画全集》(24),北京:文物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68—71页。
    [9](清)吴正治,《致王翚札》,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上)。
    [10]同注[9]。
    [11](清)吴正治,《致王翚札》,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另见(清)王概,“云山大索见浶浪,姚宋虚怀淑赏长。鹊华更思秋色好,急缄藏絚剩新凉……汉阳师相(吴正治)书来属我石谷先生抚赵文敏《鹊华秋色》时甲子(1684)秋禊日”,见前揭《清晖赠言》(卷三)。
    [12](清)吴正治,《致王翚札》,“王君石谷余素交也,碌碌京华,末由把臂入林。顷石谷应侍中成君(纳兰成德)之聘来游都下,余方喜谈宴之有时,慰三秋于一日,乃石谷以侍中玉楼召去,殊兴轰弦废斥之叹。抵京不数日便赋归欤,余与群公相率牵挽,坚辞不就。其行义卓越,固非寻常可及。设侍中有知,亦当谓石谷不负神交一片心矣。特余陪铺纶扉书命填委无暇作序,勉成五言,用当折柳兼写鄙意”。见《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852—853页。
    [13]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上)。
    [14]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传世王翚作品中,没有发现任何一件实物是赠送纳兰氏的。王氏受纳兰氏之招入京,定会准备作品赠送。因此,不排除王翚创作《重江叠嶂图》卷原为纳兰成德准备作为见面礼,因到京后纳兰氏已去逝,遂转赠吴正治的可能性。俟考。
    [15]见前揭《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41页。
    [16]见前揭《清晖赠言》(卷三、卷四),《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52—856页。
    [17]参见注[16]。
    [18](清)徐树谷,“长白成侍中(纳兰成德)从家大人(徐乾学)斋中观先生笔墨,惊为优钵昙花千年一见,恨不能缩地握手。凂家大人遗书先生并江南制府招致之,先生息影山园,坚谢不出,制府劝驾再三,命役脂车趣行,先生特以三千里神交不能恝置,遂偕其高弟杨子鹤(杨晋)于仲夏望前四日抵京,而侍中于半月前已作古人矣。先生叹曰:友朋之聚散离合升沉生死各有前定,吾不来无以慰知己。侍中卒而吾久留,亦非所以对知己。遂决计南归,汉阳相国(吴正治)与先生为旧交,宛平相国(王熙)、真定司马(梁清标)闻先生至,俱先枉驾相存设馆以待,其他以羔雁请于门下者如云,愿少为留淹。先生一一婉辞,旁观者讶之。先生曰:笔墨事轻,道义为重。以至情相告,名公巨卿皆为叹服。侍中有知,益当景重于九原矣。先生之归也,如神龙见首见尾,因赋诗以祖其行,而并述诸公之倾倒于先生者如此”。见前揭《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53—854页。
    [19]参见注[18]。
    [20]参见注[18]。
    [21]参见注[18]。
    [22]龚翔麟康熙三十六年(1697)题王蒙《春山读书图轴》有“王翚一见叫奇绝,摩挲百遍囗囗囗”句,见《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675页。
    [23](清)秦原,《晤石谷先生于鹿城徐氏北园(徐乾学)小诗奉赠》,见前揭《清晖赠言》(卷二)。是年九月三日,与寿平、吴乔过朱映千山园,畅饮极欢,寿平诗,石谷作《山园畅饮图》轴,《吴越所见书画录》(卷六),见《中国书画全书》(第8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1147页。王翚、恽寿平此期常于徐氏北园雅集作画,另如王翚《仿范宽〈谿山行旅图〉》卷“南湖渔父……时销夏玉峰之北园(徐乾学)”,卷中有恽寿平题,见前揭《中国绘画全集》(24),68—71页。
    [24]参见注[18],徐与纳兰之关系,另见(清)徐乾学,《致王翚札》,“春事方阑……捧得大手笔……拔冗过舍,结营苦心,不胜感激。德胜公及颙若(成颙若,侍中)甚慕高名,旬日前已托王制台奉迎台驾到京,想已相闻矣,外奉不腆……”,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
    [25]顺治十三年(1656)浴佛节前二日,王翚与恽寿平在毗陵唐氏半园(唐宇昭)书斋斟快谈,寿平仿柯九思法画树石,石谷补竹坡。上海博物馆藏。
    [26](清)王时敏,《王奉常书画题跋》,“题王石谷(王翚)画。画虽一艺,古人于此真心搜讨,惨淡经营……唯我石谷一人而已。石谷天资灵秀……又馆毗陵者累年,于孔明先生(唐宇昭)所遍观名迹”,见前揭《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922页。
    [27]金沙于氏家族之收藏,见拙文《从惠崇到赵大年――析惠崇小景暨〈江南春图〉卷考》,上海博物馆编,《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8]见前揭《清晖赠言》(卷八),《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94页。
    [29]见前揭《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63页。
    [30](清)笪重光,《题石谷先生〈毗陵秋兴图〉十二首有序》:“壬子之秋,同年友邀余过毗陵馆于家(近)园,时虞山王子石谷先生至,连床夜话讨论今昔四十余日。兴勃勃未尽,闻主人欲之澄江,遂俱告归。石谷还虞山,余返棹京口,是时维扬李给谏(李宗孔)属余招石谷于明春同聚焦岩期会正远,因维舟河干,绝宾朋恣游赏徘徊于禅房仙观不与主人知也。一夕放舟徜徉,见堤上秋林,石谷指谓余曰:此真画也。先生赏之……余属石谷曰化工神妙当与争奇。先生亟为我图之。右丞、大年不足摹耳。石谷欣然呼毫,舣舟隔岸,目击手追者屡日,一片丹枫竟移夺于缣素间矣。图成,寒飚振林,落叶飘洒,似造物者……南田恽子(恽寿平)闻而异之,就篷窗对景展图,乃称赏叫绝,笑抚石谷背顾余曰:两公留滞河湄为艺苑增不朽胜事,何问主人哉。”见前揭《清晖赠言》(卷六)。
    [31](清)黄迁,《次梅村先生(吴伟业)韵》,“吾娄丹青天下识,一为玄照(王鉴)一烟客(王时敏)。近来琅琊与太原,逢人极口王郎笔”,见前揭《清晖赠言》(卷二),《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30—831页;又(清)黄迁,《赠王君石谷序》,“一日遇石谷于太原奉常(王时敏)之拙修堂,奉常语予曰:石谷今之画圣也”,见前揭《清晖赠言》(卷八),《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91页。
    [32](清)苏衮,《里言奉赠石翁老先生并正》;(清)严德堡,《题赠石谷先生》,见前揭《清晖赠言》(卷七),《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84页。
    [33]王吉武康熙五十三年(1714)为王翚《清晖赠言》作序“石谷王先生以画名家,海内竞推之,以为几于圣者也”,见前揭《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17页。
    [34]按,此图与上海博物馆所藏《仿倪瓒〈溪亭山色图〉》轴系双胞,故宫博物院本似佳,待研究。
    [35](清)孙杨光,《奉祝石谷先生八十寿》,见前揭《清晖赠言》(卷七),《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83页。
    [36](清)李玉堂,《致王翚札》,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上)。
    [37](清)查士标,《致王翚札》,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
    [38](清)宋荦,《致王翚札》,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
    [39](清)张榕端,《致王翚札二》,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
    [40]同注[39]。
    [41]同注[39]。
    [42](清)查升,《致王翚札》,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
    [43](清)瞿颍新,《致王翚札》,见前揭《清晖赠言》(卷七),《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83页。
    [44](清)王原祁,《致王翚札三》,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
    [45](清)查升,《致王翚札》,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此种情形,犹如陈继儒的做法,其《致沈士充札》透露:“送去白纸一幅,润笔银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董其昌)出名也。”
    [46](清)王扶,《致王翚札》,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上)。
    [47](清)蒋陈锡,《致王翚札》,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
    [48]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322页。
    [49](清)宋致,《致王翚札》,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
    [50](清)禹之鼎,《致王翚札》,“鼎久不奉先生教益……皆由圣恩高厚,每晤王公大人,谁不询先生动定……别后小价入都……鼎不材,流落长安,毫无善状。自渐猥以末员所羁,谋归之计拙,年复一年,刻刻欲侍先生教诲。只缘束装乏资、艰涩所阻耳……敞相知乔介夫先生久慕道德,渴欲得先生六法数种,属鼎羽言……介翁巨眼,非泛泛可比,乞留意,勿以应酬报之,方负千古传人……况介翁家藏有先生手笔《山水》一卷,乃当年为周公祖所作,是雪客廿年前易之也”,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
    [51](清)王抃,《出都前一日次元朗(吴暻)韵送石谷先生南归》,见前揭《清晖赠言》(卷四),《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51页。
    [52](清)狄亿,《致王翚札》,“承慨允《小园图册》(是否即《甲园图册》),计已写就,幸即惠赐,匆匆无物将意”,见前揭《清晖阁赠贻尺牍》(卷下)。另见王翚行书《致葵老札》。
    [53](清)王时翔,《简讨席上题石谷先生〈层岚晓色图〉》,见前揭《清晖赠言》(卷八),《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96页。
    [54](清)张同方,《题石谷先生〈夏山图〉》,见前揭《清晖赠言》(卷八),《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97页。
    [55]见前揭《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850页。
    [56](清)徐用锡题王翚《山涧秀竹图》扇,上海天衡2006年秋拍,第152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