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制”悖论抑或治理问题——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与可持续发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Governance Issues or Paradox of "Project System"——Project System Providing of Rural Public Servi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作者:余成龙 ; 冷向明
  • 英文作者:Yu Chenglong;Leng Xiangming;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项目制 ; 公共服务 ; 可持续发展 ; 三留守
  • 英文关键词:Project System;;Public Servi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ree-Leftover
  • 中文刊名:GGGL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8 16:46
  • 出版单位:公共管理学报
  • 年:2019
  • 期:v.16;No.6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7BGL167);;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CCNU19TD005)
  • 语种:中文;
  • 页:GGGL201902013
  • 页数:13
  • CN:02
  • ISSN:23-1523/F
  • 分类号:152-163+181
摘要
项目制供给需要考虑公共产品自身的属性特点,当软公共服务也开始用项目制的形式供给时,其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一个"真问题"。本文通过对鄂北G市一个"三留守"关爱服务项目的深度观察发现,政府主导下的项目化并未修复前一阶段公益服务项目形成的自组织生态,村民反而从全面参与项目过程变为被动地服从于项目安排,其身份角色从服务的享受者和供给者(志愿服务者)转变成适应项目"包装"需要的"表演者"。当政绩目标达成后,因无法创造"增量政绩"而不受政府重视,潜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即暴露,进而使项目走向衰亡。因此,供给断层仅是表征性难题,治理失效才是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危机。项目制并非天生"短命",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融合。
        The project system needs to consider the attribu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goo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arts to be a real question when the soft public services were supplied in the form of project system. Through the deep observation to a "three-leftover" care service project in G City of Hubei,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jec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government has not repaired the self-organizing ecology formed by the previous stage of public service projects. Within the project, the roles of villagers have changed from full participation to passive obedience, from both provider and recipient to the "performers" needed to adapt to the "packaging" of the project. When the Government achieved their political goals then left the project alone, because of its low "marginal achievements", the hidden ques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exposed and led to the decline of the all project. Therefore, the supply fault is just a superficial question, while the failure of governance is the deep crisi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roject system is not born with "short-lived",the key lies in how to achieve structural integration with soci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引文
[1]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100-115.
    [2]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4):126-148.
    [3]周飞舟.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J].社会,2012(1):1-37.
    [4]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113-130.
    [5]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6):104-127.
    [6]李祖佩.论农村项目化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困境及其逻辑———基于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16.
    [7]李锋.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制供给的“内卷化”及其矫正[J].农村经济,2016(6):8-12.
    [8]占少华.乡村公共治理的六个视角及其问题———兼论“一事一议财政型奖补“政策[J].社会科学战线,2013(10):221-227.
    [9]姬生翔.“项目制”研究综述:基本逻辑、经验推进和理论反思[J].社会主义研究,2016(4):163-172.
    [10]杜春林,张新文.项目制动员的碎片化及其治理研究——基于S县后扶贫项目的实证考察[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5):39-50.
    [11]李博.精准扶贫视角下项目制扶贫的运作逻辑与地方性实践[J].北京社会科学,2016(3):105-111.
    [12]李耀锋.连片特困地区的“项目进村”碎片化与精准扶贫:研究进展及理论构想[J].学术论坛,2016(1):111-116.
    [13]豆书龙,王山,李博.项目制的复合型碎片化:地方治理的困境———基于宋村项目制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8(1):84-96.
    [14]李祖佩.项目制基层实践困境及其解释———国家自主性的视角[J].政治学研究,2015(5):111-122.
    [15]桂华.项目制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分析——以农地整治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4(4):50-62.
    [16]叶敏.农村公共产品项目化供给及其异化效应[J].新视野,2016(2):72-77.
    [17]杨善华.“项目制”运作方式下中西部农村社会治理的马太效应[J].学术论坛,2017(1):30-34.
    [18]周雪光,陈宇译.通往集体债务之路:政府组织、社会制度与乡村中国的公共产品供给[J].公共行政评论,2012(1):46-77.
    [19]荀丽丽,包智明.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及其他地方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07(5):114-128.
    [20]叶云,王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异化”的表现、缘由与修正路径———以湖北M村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6(9):72-78,82.
    [21]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13(2):64-79.
    [22]冯猛.项目制下的“政府-农民”共事行为分析———基于东北特拉河镇的长时段观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12.
    [23]刘成良.“项目进村”实践效果差异性的乡土逻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0-59.
    [24]李云新,袁泽.项目制运行过程中“示范”断裂现象及其解释[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5(5):62-70.
    [25]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视角下扶贫项目的运作困境及其解释———以华北W县竞争性项目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9-56.
    [26]周雪光.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J].开放时代,2015(2):82-102.
    [27]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M].王勇,张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5.
    [28]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共计———以江苏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4.
    [29]江楠翔.合作治理中的政府与社会互动困境———以黄村养老院兴衰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0]冯猛.“后农业税费时代”乡镇政府的项目包装行为———以东北特拉和河镇为例[J].社会,2009(4):59-78.
    [3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M].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32][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3-7.
    [33][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3-61.
    [34]郭占锋.走出参与式发展的表象———发展人类学视角下的国际发展项目[J].开放时代,2010(1):130-139.
    [35][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美国地方政府[M].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0.
    [36]尹利民.也论项目制的运作与效果———兼与黄宗智等先生商榷[J].开放时代,2015(2):143-156.
    (1)笔者参考了于水等学者的分类,但许多学者模糊使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两个概念,在术语使用中较随意或组合使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实际上大量公共服务同时具有“硬公共产品”和“软公共产品”部分,因此很难进行简单拆分,如图书馆就具有明显的实体资本,但提供的却是“知识”这种无形的服务。本文所指公共服务既包括拥有少量固定资产(硬件部分)、以人力资源消耗为主提供各种“无形服务”的一类产品,同时也包括需要大量先期资本投入但提供“软公共服务”的这类公共产品。在本文的研究中涉及后一类公共产品时更多强调“无形”部分的可持续供给。
    (2)转引自笔者参与的2016年“关于加强湖北省‘三留守’群体权益保护”课题最终结项报告:《湖北省农村“三留守”群体权益保护状况调研报告——基于家庭功能的视角》。
    (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妇联在名义上属于群团组织,但在现实中与普通政府部门无异,因此本文将G市“妇联的项目包装行为”直接表述为“政府的项目包装行为”。
    (1)2011年H村养老项目开始收容留守老人,当时对能完全自理老人的收费标准为每月300元,尽管收费低但那时入住人数较多,因此能基本实现自负盈亏。至笔者深入调查的2016、2017年,收费已上涨为每月650元/人,即使计算进通货膨胀因素该价格也基本翻了一倍。尽管如此,该收费标准依然低于城区养老院。
    (1)访谈记录编码规则:被访者身份+被访者姓名首字母+访谈日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