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Formation and Construal Mechanism of the Negative Meaning of Where-Rhetorical Question
  • 作者:刘彬 ; 袁毓林
  • 英文作者:Liu Bin;Yuan Yulin;Research Center for Language and Language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Linguistics/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Pek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哪里”类反问句 ; 否定意义 ; 修辞三段论 ; 怀疑原则 ; 明示——推理
  • 英文关键词:where-rhetorical question;;negative meaning;;rhetorical syllogism;;the principle of doubt;;ostensive-inferential
  • 中文刊名:HZ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版日期:2019-01-27
  • 出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8;No.257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意合语法框架下的词汇语义知识表示及其计算系统研究”(18JJD74000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M642876)
  • 语种:中文;
  • 页:HZSD201901018
  • 页数:8
  • CN:01
  • ISSN:42-1040/C
  • 分类号:116-123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过程。文章指出,"哪里"类反问句一般都出现在反常语境下,说话人故意使用反问句对语境中的反常情况进行质疑,在"疑有信无""疑正信反"怀疑原则的指导下,最终使得这类反问句涌现出否定意义。同时,反问句的识别与理解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听话人可依据上下文、常理或说话人的语调重音、表情等来识别"哪里"类反问句。而且,在互动交际中,反问句具有论辩潜能,听话人在听到该类反问句时,往往能够明白这是说话人不同意自己或别人的观点或行为而进行的论辩,即反驳和否定这种观点或行为的合理性,进而能够识解出该类反问句的否定意义。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and construal mechanism of the negative meaning of the where-rhetorical questions.It argues that where-rhetorical questions usually appear in the abnormal context.Speakers use the rhetorical question to intentionally doubt the abnormal situa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s of doubt("doubting yes and believing no" and "doubting positive and believing negative"),the negative meaning emerges.Furthermore,the identif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can be regarded as a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ostensive-inferential".According to the clues of context,common sense,and the accent tone and facial expressions of the speakers,listeners can identify whererhetorical questions and understand their significance by pragmatic inferences based on the argumen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and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引文
(1)“哪里”的变式有“哪儿”和“哪”,大概都是由于里字尽量轻音化的结果。参见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第254页。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在分析时统一写成“哪里”。
    (2)本组例句转引自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5页。下文例(3a、4a、13a、16)转引自季旭:《特指问表否定问题研究》,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12-13页。例(3b、5a、5b)转引自邱莉芹、邓根芹、顾元华:《浅谈“哪里”的否定用法》,《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第5期。例(10-12)为笔者自拟并经过合格性调查的例句。
    (3)这很容易让人认为“哪里2”是由“哪里1”发展而来。其实不然。正如吕叔湘著、江蓝生补(1985)指出的“询问事理的‘哪’的出现不但远在询问处所的‘哪里’之先,并且远在询问事物的‘若个’和询问样式的‘若为’之先”。见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第260-261页。
    (4)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5页。
    (5)下文将具体综述前人的相关研究,此处从略。
    (6)参考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7)(16)胡德明:《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3-54页,第182页。
    (8)袁影、蒋严:《修辞三段论与寓义的语用推导》,《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9)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一卷·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81页。
    (10)Sadock,J.M.“Queclarativ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ven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1.
    (11)Han,Chung-hye.“Interpreting Interrogatives as Rhetorical Questions.”Lingua112(2002):201-229.
    (1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13)(23)吕叔湘:《语法学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第98页,第98页。
    (14)姜炜、石毓智:《“什么”的否定功用》,《语言科学》2008年第3期。
    (15)许皓光:《试谈反问句语义形成的诸因素》,《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17)(24)(25)李宇明:《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殷都学刊》1990年第3期。
    (18)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25页。
    (19)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20)倪兰:《特指问反问句的语用分析及其修辞意义》,《修辞学习》2003年第6期。
    (21)(26)袁毓林、刘彬:《“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世界汉语教学》2016年第3期;袁毓林、刘彬:《疑问代词“谁”的虚指与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语言科学》2017第2期;刘彬、袁毓林:《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语文研究》2017年第4期。需要说明的是,“疑善信恶”和“疑有信无”是比较具体的原则,而“疑正信反”是更为普遍和抽象的原则,详见刘彬、袁毓林:《“怀疑”的词汇歧义和意义识解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期。
    (22)(35)袁毓林:《“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语言研究》2014年第3期。
    (27)胡孝斌:《反问句的话语制约要素》,《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1期。
    (28)Sperber,D.,an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1986.中译本《关联:交际与认知》,蒋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33页。
    (29)Anscombre,Jean-Claude,and Oswald Ducrot.“Argumentativity and informativity.”In From Metaphysics to Rhetoric 71-87.Dordrecht:Kluwer,1989.
    (30)Verhagen,A.Constructions of Intersubjectivity:Discourse,Syntax,and Cogn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交互主观性的构建:话语、句法与交际》,文旭、高莉导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D12-D13。
    (31)罗进军:《四类“假设---反问”型有标复句》,《汉语学报》2016年第1期。
    (32)Grice,H.Paul.“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41-58.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33)实际上,这种推理过程也利用了修辞三段论的逻辑推理机制。其中,隐省的大前提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往往都会遵循合作原则,说话人使用问句的目的是向听话人询问;明示的小前提是上下文语境或常理指示该问句不是真正的疑问句,说话人明知故问(即违反了合作原则);隐省的结论是说话人的目的不是询问,那一定有另外的会话含义(即反驳和否定语境中的某种行为或观点等)。因此,修辞三段论可以看成一种听话人推导会话含义的逻辑机制。
    (34)邢福义、谢晓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理论与事实的互动》,《汉语学报》2013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