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贫困”与青年群体生活态度的转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武晓伟 ; 王成龙 ; 吴枋泠
  • 关键词:“隐形贫困” ; 青年 ; 社会交往 ; 消费 ; 婚恋观
  • 中文刊名:ZGQL
  • 英文刊名:China Youth Study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
  • 出版日期:2018-12-03
  • 出版单位:中国青年研究
  • 年:2018
  • 期:No.274
  • 语种:中文;
  • 页:ZGQL201812004
  • 页数:7
  • CN:12
  • ISSN:11-2579/D
  • 分类号:21-27
摘要
"隐形贫困"这一网络用语,形象地概括了当代城市青年由于收支不平衡导致的生活状态,也映射了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变迁,主要表现在隐形贫困青年的生活态度的若干特征。本研究对六位青年进行深度访谈,展现当前城市青年群体工作态度、社会交往态度、消费态度、婚恋观念的特点,并试图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次的原因。研究发现,不少城市青年表现出工作缺乏价值感,而寄托于消费,以消费来平衡"原子化"个体的孤独,形成以城市为标准的符号化消费观念、通过消费婚恋来满足自身更加务实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巨大社会转型,是导致城市青年生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念变迁的根本原因。
        
引文
[1][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2010:12.
    [2][法]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6-75.
    [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蒲隆,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5-27.
    [4]罗峰.城市青年的幸福与忧愁:“隐形贫困人口”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9):85.
    [5]中国青年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8581566198990430&wfr=spider&for=pc.
    [6][10][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1,12.
    [7]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5.
    [8]周晓虹,等.中国体验:全球化、社会转型与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嬗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96.
    [9]成伯清.现代消费与青年文化的建构[A].周晓虹,周怡.大过渡时代的中国青年[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13.
    [11][德]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2.
    [12]徐安琪.中国婚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13]陈映芳.青年与“青年”的解体[J].南风窗,2008(10):45.
    [14][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48.
    [15]武晓伟.“双面胶”与“双面焦”—80后女性家庭与职业选择困境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86.
    [16]世纪佳缘. 2010-2011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EB/OL]. http://www.jiayuan.com/parties/2011/hldc/.
    [17]中国红娘网. 2013年职场婚恋观深度调查[EB/OL]. http://www.hongniang.com/zt/2013zchlgdc/.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