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考古研究述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ummarization of the Archaeology of Medicine of China
  • 作者:张海燕
  • 英文作者:Zhang Haiyan;
  • 关键词:考古学 ; 医学史 ; 医学文物 ; 医学考古
  • 英文关键词:Archaeology;;History of Medicine;;Artifact of Medicine;;Archaeology of Medicine
  • 中文刊名:KAGU
  • 英文刊名:Archaeology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版日期:2018-04-25
  • 出版单位:考古
  • 年:2018
  • 期:No.607
  • 语种:中文;
  • 页:KAGU201804010
  • 页数:10
  • CN:04
  • ISSN:11-1208/K
  • 分类号:113-122
摘要
<正>19世纪末20世纪初,考古学开始传入中国。经过100多年的蓬勃发展,中国考古学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科学资料,也引领和带动了诸多新的研究课题,为一系列新学科领域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医学考古即在此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与传统医学相关的考古遗迹和遗物大量发现,为中国医学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有力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展。诚如学者所言,"重大的考古新发现,使古代医学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aeology initiated and propelled many new research topics and brought endless vigor to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new disciplines. Archaeology of medicine is one of the new research disciplines appearing in this background. The discoveries of the large amounts of remains and artifacts related to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provided invaluable physical materials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ancient medicine of China and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ae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roughly consists of four stages;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re continuing to accumulate and the studies are continuing to deepe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discipline is just in its flourishing stage.
引文
[1]辛智科、朱红琳:《试论医学考古资料的学术价值》,《陕西中医》1987年第10期。
    [2]耿鉴庭:《医药金石过眼录》,《江西中医药》1955年第12期;《医药金石过眼录(续)》,《江西中医药》1956年第12期。
    [3]和中浚、吴鸿洲主编:《中华医学文物图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4]李经纬:《加强医药卫生文物收藏保护迫在眉睫》,《中华医史杂志》2001年第3期。
    [5]马继兴:《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中医文献杂志》2002年第3期。
    [6]叶启晓:《医文物的保护和研究》,见《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7]高毓秋:《试论医学考古学》,《医古文知识》1997年第3期。
    [8]谢储生、苏光荣主编:《现代医学学科辞典》,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9]和中浚:《医学考古与医文物研究》,《医古文知识》1999年第4期。
    [10]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1]a.王道坤、朱玉:《敦煌医学初探》,《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b.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c.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2]马继兴:《出土亡佚古医籍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
    [13]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3年。
    [14]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上海医书局,1920年。
    [15]同[10]。
    [16]胡厚宣:《殷人疾病考》,《学思》1943年第3期。
    [17]严一萍:《殷契征医》(第一版),油印本,1951年。后收入《严一萍先生全集》甲编第一册,艺文印书馆,1991年。
    [18]同[12]。
    [19]罗福颐:《祖国最古的医方》,《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9期。
    [20]陈直:《玺印木简中发现的古代医学史料》,《科学史集刊》1958年第1期。
    [21]虎门镇人民政府编:《王吉民中华医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22]a.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革委会写作小组:《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文物》1972年第1期。b.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写作小组:《从西安南郊出土的医药文物看唐代医药的发展》,《文物》1972年第6期。
    [23]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
    [2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
    [25]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
    [2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
    [27]李洪甫:《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出土的汉代简牍》,《考古》1982年第5期。
    [2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与出土简牍概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03年第2期。
    [29]a.何祚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药物》,《新医药学杂志》1973年第2期。b.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30]a.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b.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导引图·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9年。c.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31]a.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85年第1期。b.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32]a.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等:《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b.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安徽省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简介》,《文物》1983年第2期。c.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安徽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万物〉》,《文物》1988年第4期。d.胡平生、韩自强:《〈万物〉略说》,《文物》1988年第4期。
    [33]耿鉴庭、刘亮:《藁城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桃仁和郁李仁》,《文物》1974年第8期。
    [34]杨益民、方晓阳:《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出土创伤药残留物》,《中国文物报》2009年3月27日。
    [35]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84年第3期。
    [36]山东省菏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土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
    [37]张厚墉:《浅论韩城姚庄坡东汉墓出土的薄荷、薏苡和枣核》,《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3期。
    [38]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报告编写组:《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10期。
    [39]文物工作队:《洱源火焰山砖塔出土文物简记》,见《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卷6,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
    [40]马继兴、周世荣:《考古发掘中所见砭石的初步探讨》,《文物》1978年第11期。
    [41]马继兴:《台西村商墓中出土的医疗器具砭镰》,《文物》1979年第6期。
    [42]钟依研:《西汉刘胜墓出土的医疗器具》,《考古》1972年第3期。
    [43]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43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11期。
    [44]巢湖地区文物管理所:《安徽巢湖市唐代砖室墓》,《考古》1988年第6期。
    [45]林士民:《浙江宁波出土的唐宋医药用具》,《文物》1982年第8期。
    [46]江阴县文化馆:《江阴县出土的明代医疗器具》,《文物》1977年第2期;《江苏省江阴县出土一件医疗器具“疝气托”》,《文物》1979年第4期。
    [47]a.纪南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组:《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9期。b.《关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座谈纪要》,《文物》1975年第9期。c.湖北省西汉古尸研究小组武忠弼主编:《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西汉古尸研究》,文物出版社,1982年。
    [48]a.镇江市博物馆等:《金坛南宋周瑀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b.镇江市博物馆、金坛县文管会:《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7期。
    [49]泰州市博物馆:《江苏泰州市明代徐蕃夫妇墓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第9期。
    [50]山东邹县文物保管所:《邹县元代李裕庵墓清理简报》,《文物》1978年第4期。
    [51]黄文宽:《戴缙夫妇墓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52]衡阳医学院:《衡阳县何家皂北宋古尸研究》,《衡阳医学院学报》1977年第1期。
    [53]a.同[29]b。b.本刊通讯员:《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物》1973年第7期。c.《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编辑委员会:《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
    [54]《考古简讯》“新疆出土三千二百年前的女尸”,《今日中国》(中文版)1981年第1期。
    [5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7期。
    [56]西安半坡博物馆、渭南县文化馆:《陕西渭南史家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8年第1期。
    [57]吕智荣:《我国最早的人体结构刻像》,《中华医史杂志》1987年第3期。
    [58]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
    [59]a.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绵阳市博物馆:《绵阳永兴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第10期。b.马继兴:《双包山汉墓出土的针灸经脉漆木人形》,《文物》1996年第4期。
    [60]康保成、孙秉君:《陕西韩城宋墓壁画考释》,《文艺研究》2009年第11期。
    [61]李健永:《偃师缑氏永庆寺出土永泰陵采石记碑》,《文物》1984年第4期。
    [62]于柯:《宋〈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残石的发现》,《考古》1972年第6期。
    [6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甲骨文合集》(全十三册),中华书局,1978~1982年。
    [64]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
    [65]李良松:《甲骨文化与中医学》,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66]高春媛、陶广正:《文物考古与中医学》,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67]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68]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第七十二卷《卫生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69]贾兰坡:《古人类学研究应与病理学研究相结合》,《考古》1998年第7期。
    [70]谭红兵:《浅议考古学方法在医史文物研究中的应用》,见《东西方医学的反思与前瞻》,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
    [71]韩康信、陈星灿:《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开颅术证据》,《考古》1999年第7期。
    [7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
    [73]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考古》2014年第7期。
    [74]朱德明:《浙江医药文物及遗址图谱》,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75]朱德明:《杭州医药文化图谱》,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76]刘小斌、郑洪主编:《岭南医学史·图谱册》,广东科技出版社,2015年。
    [77]傅维康等主编:《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
    [78]同[3]。
    [79]丛春雨:《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年。
    [80]潘文、袁仁智主编:《敦煌医学文献研究集成》,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年。
    [81]李金田、戴恩来主编:《敦煌文化与中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
    [82]沈澍农主编:《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83]李宗焜:《从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与医疗》,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2分,2001年。
    [84]彭邦炯:《甲骨文医学资料释文考辨与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85]孟庆云:《百年考古发现与中医学》,《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3月24日。
    [86]廖育群:《岐黄医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
    [87]张寿仁:《医简论集》,台北兰台出版社,2000年。
    [88]周祖亮、方懿林:《简帛医药文献校释》,学苑出版社,2014年。
    [89]同[23]。
    [90]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华夏出版社,2001年。
    [91]黄龙祥:《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92]黄龙祥:《针灸典籍考》,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
    [93]冯时:《释、永—中国古人对脉的认识》,见《古文字研究》第31辑,中华书局,2016年。
    [94]冯时:《“无需”考》,《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
    [95]冯时:《血方罍铭文与孟徐传说》,见《青铜器与金文》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96]冯时:《堇鼎铭文与召公养老》,《考古》2017年第1期。
    [97]饶宗颐:《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