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分析的叙述学理论和建立情感模态的新尝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Narratological Theory of Emotion Analysis and New Attempt to Establish Emotion Modality
  • 作者:谭光辉
  • 英文作者:Tan Guanghui;
  • 关键词:情感研究 ; 情感模态 ; 情感符号学 ; 情感现象学 ; 激情符号学
  • 英文关键词:Emotion Research;;Emotion Modality;;Semiotics of Emotion;;Emotion Phenomenology;;Semiotics of Passion
  • 中文刊名:SHK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0
  •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46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文学作品情感表现与接受的符号现象学研究”(项目编号:16XZW007)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HKX201904018
  • 页数:10
  • CN:04
  • ISSN:31-1112/C
  • 分类号:169-178
摘要
情感并非人生的最高目的,而是一个为实现自我保护而存在的中介或功能,具有符号的特征。建立情感模态,是为了呈现情感在意识中的存在方式和模型。格雷马斯为情感建立模态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把情感模态描述得比较复杂。情感模态的分析基础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叙述理论。以连接模态的"肯定""否定"、主体模态的"在"和"做"、他者模态的"在"和"做"为基本单位,可以大致为人类情感的主要类别建立简单的情感模型,为情感分析提供思路。
        Emotion is not the supreme purpose of life, but an intermediary or function for self-protec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gns.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emotion modality is to present the way and model of emotional existence in consciousness. The analysis of emotion modality is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based on cognition. Taking affirmation and negation of the connection modality, being and doing of the subject modality, being and doing of the Other modality as the basic units, we can roughly establish a simple emotion modality for the main categories of human emotions and provide ideas for emotion analysis.
引文
(1)傅伯杰、陈利顶、于秀波:《中国生态环境的新特点及其对策》,《环境科学》2000年第5期;李文钊:《环境管理体制演进轨迹及其新型设计》,《改革》2015年第4期。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33-337页。
    (2)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357页。
    (3)[法]让-雅克·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摹仿》,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5页。
    (4)[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4页。
    (5)[美]史蒂芬·平克:《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郝耀伟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06页。
    (6)白平:《儒学洗冤录》,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34页。
    (7)何新:《哲学思考》,万卷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08页。
    (8)山湘居士:《糊涂的智慧》,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01页。
    (9)崔平:《有限意识批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5-98页。。
    (10)连丽霞:《形式逻辑教程》(第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71页。
    (11)[英]朱利安·巴吉尼、[美]彼得·福斯:《好用的哲学》,陶涛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
    (12)席晓青:《语篇分析:思维策略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页。
    (13)潘天群:《意向性、心智模态与心智逻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14)黄力行、辛乐、赵礼悦、陶建华:《自适应权重的双模态情感识别》,《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S1期。
    (15)周红标:《融合语音和脉搏的多模态情感识别研究》,《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5年第6期。
    (16)汤朝菊、魏全凤:《多模态语音情感语料库的语言符号学“全文本”解读》,《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17)[芬兰]埃罗?塔拉斯蒂:《音乐符号学》,陆正兰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16页。
    (18)张智庭:《激情符号学》,《符号与传媒》2011年第3期。
    (19)谭光辉:《论情节语言:句子的动态扩展》,《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20)[芬兰]埃罗?塔拉斯蒂:《音乐符号学》,陆正兰译,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16页。
    (21)张智庭:《激情符号学》,《符号与传媒》2011年第3期。
    (22)Algirdas Julien Greimas, Jacques Fontanille. The Semiotics of Passion: From State of Affairs to State of Feelings. Trans. Paul Perron, Frank Colli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3, p.17.
    (23)张智庭:《激情符号学》,《符号与传媒》2011年第3期。
    (24)张智庭:《激情符号学》,《符号与传媒》2011年第3期。
    (25)[法]弗朗索瓦斯·雷昂:《我们是如何品尝味道的》,于辉、李小爽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92页。
    (26)[加拿大]戴尔·斯宾塞、凯文·沃尔比、艾伦·亨特:《情感社会学》,张军、周志浩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5、19页。
    (27)[美]戴维·赫尔曼:《认知、情感与意识:叙事人物意识的后经典研究方法》,唐伟胜、陶炜译,载《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28)郭德俊、刘海燕、王振宏:《情绪心理学》,开明出版社2012年版,第50-57页。
    (29)[美]布鲁斯·布朗,理查德·布坎南,卡尔·迪桑沃、丹尼斯·当丹、维克多·马格林主编:《设计问题》(第1辑),辛向阳、孙志祥、代福平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95页。
    (30)[美]萨利·肖尔茨:《卢梭》,李中泽、贾安伦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页。
    (31)张雷:《进化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79-381页。
    (32)[美]威廉·詹姆斯:《机能主义心理学》,韩阳译,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310页。
    (33)[瑞士]拉斐尔?巴洛尼:《情感与叙事》,张鸿译,史忠义、户思社、叶舒宪、刘越莲:《瑞士当代美学与诗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214页。
    (34)谭光辉:《论情节语言:句子的动态扩展》,《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35)[法]A.J.格雷马斯:《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下册),冯学俊、吴泓缈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36)谭光辉:《论喜感:被叙述的存在感》,《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谭光辉:《论悲感的叙述学原理、作用和化解方式》,《兰州学刊》2018年第11期。
    (37)[美]克莱恩:《荀子思想中的道德主体和动机》,[美]克莱恩、[美]艾文贺:《荀子思想中的德性、人性与道德主体》,陈光连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7页。
    (38)[美]阿尔伯特·哈伯德:《致加西亚的信》,林楠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4页。
    (39)[意]蒙台梭利:《儿童的自发成长》,李芷怡编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26页。
    (40)[美]RachelHerz:《这太恶心了:揭开厌恶心理的奥秘》,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199-200页。
    (41)[美]保罗·布卢姆:《善恶之源》,青涂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页。
    (42)杨德振:《人性冲突》,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174页。
    (43)[澳]伊恩·高勒:《你能够战胜癌症》,康洁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年版,第225页。
    (44)[美]保罗·艾克曼:《理学家的面相术:解读情绪的密码》,何小力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32页。
    (45)[美]罗伯特·奥古斯都·马斯特斯:《情绪亲密:唤醒19种情绪的隐秘力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年版,第215页。
    (46)[法]A.J.格雷马斯:《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下册),冯学俊、吴泓缈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47)[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杨颖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50页。
    (48)堵军:《跨越人生中的障碍》,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49)[美]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韦子木、张荣皋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