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海洋精神与当代意义探究——以北海客家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ea Sprite of Hakka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Take Beihai Hakka as the Center
  • 作者:刘道超
  • 英文作者:LIU Dao-chao;College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客家 ; 海洋精神 ; 北海 ; 广西
  • 英文关键词:Hakka;;Sea Spirit;;Beihai;;Guangxi
  • 中文刊名:YLS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 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出版日期:2015-02-01
  • 出版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5
  • 期:v.36;No.16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广西客家族群民间信仰与乡村稳定研究》(项目批准号:11BJZ027);;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客家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KW 276)阶段性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YLSZ201501006
  • 页数:9
  • CN:01
  • ISSN:45-1300/Z
  • 分类号:15-23
摘要
客家的"海洋精神",包括:不畏艰难险阻、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精神,超强的适应力,巨大的包容力,无穷的孕育力与创新力,宽阔的胸怀与崇高的精神,以及坚强与坚守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精神,曾经支撑客家族群创造了生存、发展与民族和谐众多方面的奇迹;研究总结并弘扬这一精神,不仅对客家族群本身,乃至于国家的发展,人类和谐共处理想社会的建构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Hakka's "Sea Spirit" refers to the spirit of not being afraid of hardship, perseverance, courage, strong adaptability, large capacity, the infinite breeding power and creativity, broad mind and noble spirit. The Sea Spirit used to support the Hakka ethnic group to make the miracles of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ethnic harmon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summarize and carry forward the Sea Spiri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kka ethic group itsel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and eve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deal society with harmonious coexistence.
引文
1 谭元亨认为:“作为‘海外殖民’这一海洋文明的特征之一,同样在客家人身上有着体现。”《客家新探》,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59页。
    2 钟文典《广西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50页。
    3 廖蕴山《黄玉液·怒海惊魂·序》,澳大利亚新金山出版公司,2005。转引自罗可群《澳大利亚客家》,2008年9月,第29页。
    4 2010年8月6日,北海涠洲镇,原乡长杨德禄报料,时年82 岁。
    5 李小燕《新加坡客家移民史与移民经验》,载黄贤强主编《新加坡客家》第二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3页。
    6 黄刘二姓的认宗诗非常相似。黄氏峭山公一派传下认宗诗甚多,版本不一,其中一首云:“骏马匆匆出异乡,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永庇诚吾愿,三七男儿总炽昌。”黄燕熙主编《黄氏通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第1320页。刘氏广传公作认宗诗,仅最后两句不同:“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总炽昌。”
    7 今涠洲岛上约80%是半农半渔,其中小部分人拥有大船,可出远海捕鱼,完全以做海为生。20%左右完全务农。这些人有些是始终无法战胜晕船难关,有些是因为遭遇海难(自己遭遇或见他人遭遇)产生畏惧之心而甘守传统农耕。
    8 [清]黄钊《石窟一征·礼俗》卷四。
    9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僚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16页。
    10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异味》,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37页。
    11[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上卷。
    12 《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郑玄注云:“皆以敬主人也。”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3年,第1251页。
    13 《桂海虞衡志·志蛮·西原蛮》。
    14 如桂东贺州客家老人初终后,由长媳拿一陶罐,到河边“买水”给死者净身。买水者在河边烧香化纸,“唱耶”祷告,把硬币丢入河中,然后舀一些水回来,用新毛巾沾水给死者擦身。——韦祖庆、杨保雄主编《贺州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48页。
    15 调查对象,蒙圩镇刘旭湘,70岁;调查时间,2007年5月25日;地点,桂平蒙圩镇。
    16 仅博白县凤山镇武卫村,就有5座称为“盘古”的社坛,每座社坛都按时祭祀。2007年1月实地调查。
    17 参见谢重光著《福建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37页。
    18 王娟《新加坡客家人的礼俗和神灵信仰初探》认为,“大伯公”之“大”字可能源自马来文。“原来是马来话称‘神’叫做Datoh一字的缩称toh的译音。大约最初马来人称‘伯公’(土地)为Datoh pekong,华人发音不正,唤作大伯公。”载黄贤强主编《新加坡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7页。
    19 《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闵闵如也。君在,蹙躇如也,与与如也。”
    20 《论语·季氏》。
    21 北海陈氏族人陈锦珍(北海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述。
    22 刘茗,刘玉章修篡:马平《刘氏族谱》,道光三十年。
    23 博白县不少客家乡村,在春节或其它节日期间,常常是几家、十几家或数十家,各自捧来自制佳肴,排宴聚饮,以增进感情,共建仁里德邻村庄。此为吃和合酒。做和合朝之俗,则是博白县龙潭镇之旧俗,由道教仪式转化而来。
    24 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资料室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拾遗》第一辑,1975年。
    2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八。
    26 参见曾祥委《客家传统社会村落文化的现代启示——以粤东围龙屋村为模型的思考》。
    27 《孔子家语》孔子曰:“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
    28 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粤东梅州地区客家人,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太阳生日诞会。是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猪、鱼、鸡等供品,焚纸烧衣,祭奠太阳。此节名为庆祝太阳生日,“其实是借太阳生日之名,行纪念明朝崇祯皇帝之实。”谭元亨主编《广东文化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582页。
    29 中国民间信仰的最高对象,是“天地君亲师”。五者之中,又以祖先崇拜与土地崇拜为最重要,故民间信仰以祖先崇拜与土地崇拜(中国人言地即带天,同时表示对天地之崇敬)实为中国民间信仰之支柱与核心。参见刘道超著《筑梦民生——中国民间信仰新思维》第二章、第六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
    30 《论语·泰伯》。
    31 著名晚清客籍大诗人黄遵宪在其《已亥杂诗》中写道:“筚路桃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
    32 客家人迁入广西后,在与诸族群长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既有客家人同化于少数民族或其它族群的情况,亦有其它民族或族群同化于客家人的情况。一些同宗同姓的一个家族,因为不断的分支和迁徙,数百年后在民系或民族上“化来化去”,彼此认同的情况,在广西客家人中十分常见。形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参与互动之诸族群在族属、文化及经济生产方式的同一性或同质性。参见刘道超《族群互动中的文化自觉——以广西客家族群关系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1期。
    33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载潘乃谷、王铭铭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年,第52页。
    34 《西南商报》2004年8月13日《客家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载曰:1975年谢剑先生在新加坡一个无名的荒凉小岛上偶然发现一排排整齐的木屋。只见每家人的门口都有一个祖宗牌位和堂号,屋里却空无一人。谢先生惊奇不已:“岛上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经过打听,才知道这些木屋是从中国逃难到岛上来的客家人修的。“漂泊海外的客家人在家门口悬挂祖宗牌位和堂号,他们不忘根,不忘本,这真了不起啊!”从此,引起了谢先生研究客家人的兴趣。
    35 《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6 《周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37 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38 《国语·郑语》载史伯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39 《论语·子路》载孔子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0 参阅刘道超《筑梦民生——中国民间信仰新思维》第二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
    41 刘道超《族群互动中的文化自觉——以广西客家族群关系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1期,第6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