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的先天《易》学思想探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hen Tuan's Xian Tian I Ching Studies
  • 作者:林文钦
  • 英文作者:LIN Wan-chin;College of Chinese,Gaoxiong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陈抟 ; 先天《易》学 ; 《先天太极图》 ; 《先天图》
  • 英文关键词:Chen Tuan;;Xian Tian I Chingstudies;;"Xian Tian Tai Ji Tu";;"Xian Tian Tu"
  • 中文刊名:HDX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
  • 出版日期:2016-05-28
  • 出版单位: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6
  • 期:v.30;No.132
  • 语种:中文;
  • 页:HDXB201603008
  • 页数:10
  • CN:03
  • ISSN:43-1286/C
  • 分类号:32-41
摘要
华山高隐陈抟(872-989)早年儒服,壮岁慕道,晚年入道,唯一不变的是对《易》的爱好。陈抟的《易》学受《周易》经传、《易纬》的影响,除了有对儒学自身的发掘,更涵摄老学与佛学的思想与范畴,在象数领域进一步开拓了《易》学的视野。《先天太极图>是陈抟创制的著名《易》图之一,是由先天八卦与《阴阳鱼太极图》组合而成的。由《京兆府广慈禅院新修瑞象记》的存在,证实了陈抟确实有着先天八卦卦图思想,这也意谓着陈抟在先天八卦的发展上是关键的角色。《先天太极图》承袭《参同契》以乾坤为南北,离坎为东西,《参同契》以乾坤为人身之象,乾为首,坤为腹,坎离为水火之说,以喻身中之药物,因此,《先天太极图》是用来表示炼丹的过程。陈抟先天之学是作为丹道炼养学理之依据。
        Chen Tuan(872-989),a legendary Daoist sage living in Mt.Hua,who was conversant with the Confucianism at an early age,took interest in Taoism in midlife,and devoted himself entirely to Taoism in his later years.Chen Tuan's enthusiasm for I Chinghad never changed.I Chingand I Wei had strong influences on Chen Tuan's I Chingstudies.Aside from investigations into Confucianism,Chen Tuan's I Chingstudies not only involve thoughts of Laozi and Buddhism,but also broaden new horizons of I Chingin the field of Pattern-Number."Xian Tian Tai Ji Tu,"one of Chen Tuan's famous creations,consists of Xian Tian Ba Gua and"Yin Yang Yu Tai Ji Tu."Through Jing Zhao Fu Guang Ci Chan Yuan Xin Xiu Rui Xiang Ji,we confirm Chen Tuan's thought of Xian Tian Ba Gua,which means Chen Tuan plays a vital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Xian Tian Ba Gua.Following Can Tong Qi,"Xian Tian Tai Ji Tu"uses Qian and Kun as north and south,Li and Kan as east and west.Can Tong Qi takes Qian and Kun as the symbols of the human body,which means the head and the abdomen respectively,and Kan and Li as water and fire to symbolize medicine in the human body.Therefore,"Xian Tian Tai Ji Tu"is used to show the inner alchemical processes.Chen Tuan's Xian Tian I Chingstudies are the basis of the inner alchemy.
引文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4年3月),卷十下,页1067。
    (2)(汉)司马迁:《新校本史记》(台北:史学出版社,1974年),页3297。
    (3)《新校本史记》,页3073。韦昭曰:“《易》本阴阳之微妙,出为人事乃更昭著也。”
    (4)关于陈抟的生卒年与岁数,史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宋史》很清楚记载陈抟在太宗端拱二年(989)七月廿二日卒,但却没有记载其生年。就《宋史》所言,太平兴国九年陈抟被延请至朝廷,太宗告诉宰相宋琪等:“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是时陈抟已在华山隐居有四十年余年之久,而且近百岁。推算宋太祖建国(960)至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陈抟来朝,历时25年,五代国祚合并起来也才53年(907-960),合计共78年,故说陈抟生于唐末。庞觉在《希夷先生传》中云:“生于唐德宗时(780-804)”,元代《太华希夷志》除了记其端拱二年七月廿二化形于莲华峰下张超谷中,还说陈抟“以左手支颐而终,寿一百一十八岁。”,以此说而论,陈抟当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宋史》与《太华希夷志》都曾言后唐长兴(930-933)中,陈抟举进士不第,依据《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长兴二年)癸巳,诏贡院旧以例夜试进士,今后昼试,排门齐入,即日试毕。”白效咏考证后认为科考仅有长兴二年(931)这一次。若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时陈抟59岁,若就庞觉《希夷先生传》生于唐德宗时的说法,陈抟年龄将超过120岁,这么高龄还会应试吗?故生于德宗年间当是误记。
    (5)(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页17。
    (6)语见《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一·易类三》(台北:艺文印书馆,1969年3月),《三易备遗》提要,页106。
    (1)(宋)罗泌:《路史》,《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四·别史类》,页450。收录于陈力、段志洪主编:《中国野史集成·续编》(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1月)。
    (2)(宋)陈抟注:《正易心法注》,《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外四种》(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章,页1。(以下引用直书《麻衣道者正易心法》)
    (3)《宋史·儒林五·朱震传》,页12908。
    (4)(宋)邵雍:《邵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0月),《观物外篇》下之中,页152。
    (5)(元)脱脱:《新校本宋史并附编三种》(台北:鼎文书局,1983年),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页12726-12727。
    (6)(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卷一百《邵子之书》,页2552。
    (7)图片来源:(宋)朱熹:《周易本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9月),页3、4、6-9。
    (1)(明)杨慎:《升庵全集》(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12月),卷四十一《希夷易图》,页388。
    (2)金生杨:《谢枋得所传易图考》,《周易研究》,2005年第5期(总第73期),页37-46。
    (3)(明)赵撝谦:《六书本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页1。
    (4)(清)胡渭:《易图明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7月),页85。
    (5)(清)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台北:艺文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页156。
    (6)图片来源:李申、郭彧编纂:《周易图说总汇·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页921。
    (1)朱伯昆:《易学漫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10年9月初版三刷),页137。
    (2)干宝《周礼》注引《归藏》之说,将十二消息卦配十二地支。
    (3)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7月),上篇《乾坤设位章第二》,页49-50。
    (4)图片来源:(清)胡渭:《易图明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7月),卷三,页59。
    (5)图片来源:章潢《图书编》,收录于李申、郭彧编纂:《周易图说总汇·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页551。
    (1)语出(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收录于(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三种合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页103。
    (2)(清)毛奇龄:《毛奇龄易著四种》(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页95-100。但目前所见版本,已无《三五至精图》与《坎离匡廓图》。
    (3)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上篇《明两知窍章第七》,页75。
    (4)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中篇《养性立命章第二十》,页141。
    (5)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中篇《养性立命章第二十》,页147。
    (6)内丹理论认为,人类胚胎孕育后,先天干卦中的阳爻,与坤卦中的阴爻,互相错位,在八卦图上就由乾坤南北相对的先天八卦图,变成坎离南北相对的后天八卦图,只有透过修炼才能使坎离复位,还原为先天八卦图。应用到中医上说,坎卦属肾水,离卦属心火,能取坎填离,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就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常保健康。
    (7)(元)混然子:《崔公入药镜批注》,《藏外道书》(七)(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8月),页35。
    (8)图片来源:(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明)蒋一彪:《古文参同契集解》三种合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页181。
    (9)图片来源:(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三,页64。
    (10)图片来源:(清)胡渭:《易图明辨》,卷三,页65。
    (1)邵雍所传十四图为:象图(乾坤交泰图)、数图(坎离既济图)、四象运行一图(由象图演变而来)、八卦变化八图(由数演变而来)、有极图、分两图、卦一图。
    (2)详参陈叔谅、李心庄编:《重编宋元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5月),卷71《张祝诸儒学案》,页912。
    (3)徐芹庭:《易图源流-中国易经图书学史》(北京:中国书店,2008年1月),页202。
    (4)详参张其成:《易图探秘》(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三章《太极图》,页192-206。
    (5)《京兆府广慈禅院新修瑞象记》见(清)陆耀遹:《金石续编》,《续修四库全书·893·史部·金石类》,页700-701。
    (6)图片来源:(宋)张行成:《翼玄》(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页8。
    (7)图片来源:徐芹庭:《易图源流-中国易经图书学史》,页202。
    (8)(宋)张伯端撰,王沐解:《悟真篇浅解》(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0月),卷中其一,页31。
    (1)(清)朱元育:《参同契阐幽·悟真篇阐幽》(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6月),页12。
    (2)张其成:《易图探秘》,页205。
    (3)李远国:《陈抟易学思想探微》,收录于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1辑,道教易专号》(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10月),页171。
    (4)李申:《周易与易图》(台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9月),页223。
    (5)见(元)王申子《大易辑说》卷一引,《中国古代易学丛书》(十九)(北京:中国书店,1993年7月),页25-26。
    (6)《麻衣道者正易心法》,页8。
    (1)详参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页15-16。
    (2)(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中,收录于(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三种合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页261-262。
    (3)(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卷中,收录于(南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三种合刊,页264。
    (4)《玉诠》卷五,鬼集五《陈真人》条。收录于彭文勤纂辑,贺龙骧校勘:《道藏辑要·21》(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2月),页9155。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3月),页2。
    (2)萧天石:《道海玄微》(台北:自由出版社,2008年9月),页548。
    (3)苏澄隐,字柄真,一作苏澄,五代宋初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龙兴观道士,有养生之术。
    (4)以上苏澄隐事见苏着《玄门杂拾》,收录于萧天石:《道海玄微》,页546-547。
    (5)萧天石:《道海玄微》,页548。
    (6)(明)杨慎:《升庵全集》(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12月),卷四十一《希夷易图》,页388。
    (7)(宋)周敦颐:《题酆都观三首刻石观中·读英真君丹诀》,收录于董金裕注译:《周敦颐集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页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