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抗争:社会冲突性事件的媒介建构——以媒介关于“唐慧案”的报道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cognition and Combat: The Media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onflict Events: Taking Reports of Tang Hui's Case as Example
  • 作者:董辉
  • 英文作者:DONG Hui;
  • 关键词:媒介建构 ; 抗争政治 ; 集体认同 ; 专业主义 ; 媒介框架
  • 中文刊名:JILI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29;No.155
  • 语种:中文;
  • 页:JILI201902003
  • 页数:10
  • CN:02
  • ISSN:37-1377/C
  • 分类号:35-43+159
摘要
我们将"唐慧案"置于"新社会运动"的背景下,研究媒介与社会冲突性事件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以党报为代表追求的主流媒体所形塑的"公平正义"框架和以市场化媒体为代表追求的"法制化"框架是媒介在国家-社会框架下发展的结果;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媒体对"唐慧案"的报道,反映了在针对中国底层抗争政治报道中新闻媒体及从业者对于专业主义理念的践行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以往的研究认为媒介在社会动员和建构集体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关于"唐慧案"的底层抗争中,媒介的动员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媒介建构的集体认同更多的是媒介之间的自我认同。由于大众媒介的报道和介入,使得"唐慧案"具有的底层抗争政治的性质更加明显,大众媒介不仅仅是这场抗争运动的报道者,同时也参与建构并消解了这场底层抗争运动。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Tang Hui's case, putting it into the background of new society movement to study on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media and social conflict events. Through research we believe that the framework formed by mainstream media represented by party newspaper and the framework formed by market media are the results of media development in nation-society framework. Reports of media represented by Southern Weekly to Tang Hui's case reflec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concept and objective reality when it comes to the reports about China's underclass rebellion politics. Different from former research results which believe the important role of media in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recognition construction, influence of social mobilization on Tang Hui's case is limited. Collective identity constructed by media is self-identification. Because of the reports of media, Tang Hui's case is more obvious as underclass rebellion politics. Mass media are not only the reporters of this rebellion movement, but also participants of this rebellion movement.
引文
①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②孙培军:《当前中国社会抗争研究:基于抗争性质、动因与治理的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③孙培军:《中国社会抗争治理研究:一个分析框架》,《探索》,2011年第1期。
    ④王洪伟:《“以身抗争”与“以法抗争”: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载《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2010年版,第98页。
    ⑤曾繁旭等:《媒体抗争的阶级化:农民和中产的比较》,《东南学术》,2012年第2期。
    (1)孙玮等:《中国新社会运动中的大众媒介社会动员——以抵抗艾滋病公共健康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为例》,载《新闻学论集》第22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版,第149页。
    (2)吕德文:《媒介动员、钉子户与抗争政治:宜黄事件再分析》,《社会》,2012年第3期。
    (3)[美]艾尔东·莫里斯:《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刘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4)Glenn Strodthof ,Robert Hawkins,“Media Roles in a Social Movement Model of Ideology Diffusion”,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5(June 1985),p134.
    (5)谢文玉:《纽约时报与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衰落》,《历史教学》,2009年第6期。
    (6)孙玮:《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厦门PX项目事件大众媒介报道的个案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7)何艳玲:《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3期。
    (8)谢金林:《网络政治抗争类型学研究——以2008—2010年为例》,《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黄荣贵:《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社会》,2010年第2期。
    (9)任孟山:《政治集会结构、动员结构和框架过程——当代互联网与社会运动的一个分析框架及案例考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0)[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张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11)夏倩芳等:《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媒介建构与话语政治:以国内系列反“PX”事件为例》,载《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
    (12)[美]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13)Robert M Entman,“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in Journal of Comuncation,vol.3,(December 1993),p51.
    (14)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台北:三民书局, 1999年版,第33页。
    (15)姜红:《从“斗士”到“智者”:舆论监督的话语转型——新世纪以来<南方周末>文本分析》,《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第1期。
    (16)[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第189页。
    (17)芮必峰:《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传播实践》,《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1期。
    (18)孙玮:《中国新社会运动中的大众媒介社会动员:以抵抗艾滋病公共健康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为例》,载《新闻学论集》第22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版,第149页。
    (19)董小红:《劳教制度改革,难在哪儿》,《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7日,第6版。
    (20)沈彬:《劳教制度改革需用“中国智慧”》,《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10日,第3版。
    (21)单仁平:《劳教制度改革:“灰色”时代的难题》,《环球时报》,2012年8月29日,第14版。
    (22)《社论》,《南方都市报》,2013年8月3日,第AA02版。
    (23)沈彬:《似是而非的“唐慧案”真相》,《新京报》,2013年8月5日,第A02版。
    (24)韩宇瑄:《弱者并不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势》,《济南日报》,2013年9月12日,第A12版。
    (25)郑曼玲:《唐慧和法律,谁赢了?》,《大公报》,2013年8月5日,第A10版。
    (26)《社论》,《环球时报》,2014年6月14,第15版。
    (27)林鹏飞:《唐慧案,中国社会的司法公开课》,《环球时报》,2014年7月14日,第14版。
    (28)徐隽:《唐慧女儿案,刀下留人彰显法治定力》,《人民日报》,2014年6月25日,第A4版。
    (29)孙玮:《生活政治中的集体认同建构——大众媒介与新社会运动关系分析》,《复旦政治学评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