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建构的双重动力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ual Motive Force of the Formulation of Common Value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 作者:林彦虎
  • 英文作者:LIN Yan-hu;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关键词:民族文化认同 ; 价值共识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思想—利益”动力
  • 英文关键词:National Culture identity;;Common Understanding of Values;;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Power of "Thought-Interest"
  • 中文刊名:XJD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3-15
  • 出版单位: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46;No.196
  •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研究”(14AKS005);;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四川羌族文化认同与价值共识建构的利益机制研究”(2017SZJD0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民族文化认同的意识形态期待及其深层动力研究”(ZMCY-YB201702)
  • 语种:中文;
  • 页:XJDB201802007
  • 页数:8
  • CN:02
  • ISSN:65-1034/G4
  • 分类号:48-55
摘要
基于政策主张、现实条件和认同力量等方面的考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积极融入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中,是处理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有效选择。在现实运行中,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建构的深层动力来源于"思想—利益"双重动力的驱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的建构,要全面分析"思想动力"和"利益动力"的各自优势和局限,并深入到"思想—利益"动力的深层逻辑和运行规律中,围绕明确原则、认识到位、举措得力、形成合力四个方面开展实践。
        Based on policy proposition, practical condition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power and others, an effective choic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s to tak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s the value consensus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actively integrates it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reality, the deep motivation of the value consensus development is driven by the dual power of "thought-interes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require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hought-interest" power, seep down into the deep logic and operation rules of "thought-interest" motivation, and carry out practices focusing on clear principles, full understanding, effective measures and forming forces.
引文
[1]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N].人民日报,2014-09-30(01).
    [2]韩震.大众传媒、大众文化与民族文化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71.
    [3]田夏彪.“事物化”与“特质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思维误区[J].贵州民族研究,2014(11):69.
    [4]郗春嫒.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及其路径选择——以云南布朗族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2(11):220.
    [5]莫凡,谭培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利益机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6).
    [6]吴其付.民族旅游与文化认同:以羌族为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09(1):139.
    [7]郭文雅.利益视角下我国民族地区国家认同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8]洪远朋,高帆.关于社会利益问题的文献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8(2):73-74.
    [9]詹小美,王仕民.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J].哲学研究,2011(12):11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12]彭谦,李阳.共享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N].中国民族报,2017-5-12(06).
    [13]周平.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3(1):40.
    (1)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是针对世界各国,也针对中国,文章所涉及范围均是中国。
    (1)周平教授将世界各个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家认同的实际取向概括为五种方式,即“同化主义”“融合主义”“国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族际民主主义”。立足价值取向角度,周平进一步将上述五种方式概括为两种基本取向:一是追求同质化、一体化的“求同”取向,强调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一致性;二是追求异质性、分殊化的“存异”取向,强调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周平《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分析》,《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1期,第39-40页。
    (2)5·12汶川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等县(市)均属于多民族区域,其中汶川以羌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居多;北川为羌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以羌族、藏族、回族、彝族等为主;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除羌族外,境内还居住着藏族、回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松潘县由22个民族构成,其中藏族、羌族、回族三个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0%左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