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类学视野下的珞巴族传统贸易——以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南伊乡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search of the Traditional Trade of Lhoba Nationalit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Economic Anthropology——A case study of Nanyi Village in Milin County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 作者:高朋
  • 英文作者:GAO Peng;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Zhongshan University;
  • 关键词:珞巴族 ; 传统贸易 ; 实物交换 ; 贸易圈 ; 贸易原则
  • 英文关键词:Lhoba nationality;;traditional trade;;physical exchange;;trade circle;;trade principles
  • 中文刊名:XZ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
  • 机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 出版日期:2018-09-15
  • 出版单位: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33;No.135
  • 语种:中文;
  • 页:XZDX201803024
  • 页数:7
  • CN:03
  • ISSN:54-1034/C
  • 分类号:164-170
摘要
贸易是经济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话题。生活于喜马拉雅山脉两侧的珞巴族内部存在丰富的贸易传说;形成了藏族、珞巴族等诸多族群交叉互动的贸易圈;珞巴族的皮毛、辣椒与藏族的盐巴、牲畜等实物构成贸易交换的主体物品;流动贸易与市场贸易两种类型下呈现了集体交换为主、方向性贸易、场地商议、公平交易、市场秩序维护等重要原则。珞巴族的传统贸易具备"礼物"与"商品"的双重功能,内含互惠共享的交换逻辑。对其开展研究可以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喜马拉雅贸易的参考实例。
        Trade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economic anthropology research. Lhoba people liv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Himala-ya have conducted trade activities frequently with the Tibetan people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The fur and pepper of theLhoba and salt, livestock and other objects of the Tibetan constituted the main items of their trade exchange. There are twotypes of trade, mobile one and market one, which present some important principles like collective exchange, targetedtrade, trade site negotiation, fair trade and the maintenance of market order, etc. The traditional trade of the Lhoba national-ity has the dual function of "gifts" and "commodity", which contains the exchanging logic of mutual-benefit and sharing.The research on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Himalaya trade conducted under China'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引文
[1]于光远.经济大辞典(上,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788.
    [2]Polanyi,Karl,Conrad M.Arensberg,and Harry W.Pearson(eds).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Econom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M].Glencoe,Ⅰll.:Free Press,1957.
    [3]Christoph von Fürer-Haimendorf.A Himalayan Tribe:from Cattle to Cash[J].VIKS PUBLISHIING HOUSE PVT LTD regd.Office:5 Ansari Road,New Delhi,1980.
    [4][18][19][印]沙钦·罗伊.珞巴族阿迪人的文化[M].李坚尚,丛晓明,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3,34,35.
    [5][8]李坚尚.藏珞贸易的民族学考察[J].西藏研究,1986(3).
    [6]李金轲,马得汶.珞藏传统贸易文化联系考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7]巴卧·祖拉陈哇.贤者喜宴[M].黄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9:303.
    [9]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81.
    [10][日]栗本慎一郎.经济人类学[M].王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A Research of the Traditional Tr馆,1997:11.
    [11][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弓秀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2]Stuart Blackburn,Himalayan Tribal Tales:Oral Tradition and Culture in the Apatani Valley.Boston:Brill,2008.
    [13][英]克里斯托夫·冯·菲尤勒-海门道夫.阿帕塔尼人和他们的邻族--喜马拉雅山东部的一个原始社会[M].吴泽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油印本,1980:28.
    [14][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0.
    [1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5-40.
    [16]严明.虚拟经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1.
    [17]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一)[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64.
    [20][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7.
    [21][23][26]李坚尚,刘芳贤.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55.
    [2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8.
    [24][法]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王志明,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5][27][29][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30,146.
    [28][美]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62.
    [30]田广,罗康隆.经济人类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166.
    [31][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M].张经纬,郑少雄,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2]任佳,牛鸿斌,周智生.中国云南与印度历史现状和未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4.
    (1)数据源于我国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
    (2)印度实际控制范围内的珞巴族因为居住偏僻、人口众多以及部落繁杂,未找到如今具体的人口统计数据,据印方2001年人口普查数据,仅阿迪、尼西、阿帕塔尼、塔金四大珞巴族部落的人口就约为43万人。
    (3)1965年之前,官方文件记载“珞巴族”的名称为“洛人”或“洛族”。
    (1)英语原著名为The Apatanis and their Neighbours:A Primitive Civilization of the Eastern Himalayas;A Himalayan Tribe:from Cattle to Cash.其中第一本吴泽霖先生翻译了全文,但并未公开出版。
    (2)按照2017年3月份乡政府参保人数进行统计,与田野所得基本重合,但是户口迁出或尚未迁入的人并未计算在内。
    (3)调查对象:林东,男,60多岁(珞巴族传统的结绳计数方式并不标准,只有大概的生年印象);调查人:高朋,2016年8月23日,林东家中。
    (1)勃更仁波是珞巴语的音译,即鹞子,学名省鹰,属小型猛禽,据说此鸟十一月飞到藏区产卵,三月带着幼鸟重回珞域。
    (2)亚崩嘎波,传说之中珞巴族的女神。
    (3)访谈对象达巴告诉笔者,珞巴族传统服饰上的贝壳多由印度那边交易获得,因为印度那边有沿海区域。
    (1)南部的阿迪人多会到阿隆、巴昔卡、潘金等地区的商店进行交换,主要是换购中间人部落或藏族带来的盐巴、棉花、羊毛、串珠等物品。
    (2)调查对象:尼玛,男,50多岁,南伊乡小学藏语、珞巴语授课教师;调查人:高朋,2017年10月23日,尼玛家中。
    (3)调查对象:扎西,男,34岁,才召村村长;调查人:高朋,2017年6月27日,才召村扎西家中。
    (4)这是珞巴族内部的一个阶级,珞巴族传统的等级制度自上而下分别为麦德(贵族)、麦让(次等级平民)、伍布(旁支家系)、和涅巴(奴隶)。
    (5)“若木”为珞巴语一种计算长度的单位,伸开双手整个长度即为“一若木”,常常用来计算氆氇、绸布、白粗布的价值。
    (1)即“米林”,上世纪60年代多称为“密林”,均为藏语直译过来的汉字。
    (2)引自1959年11月13日中共西藏塔工分工作委员会《有关洛族的一些情况》一文。
    (3)调查对象:尼玛,男,50多岁,南伊乡小学藏语、珞巴语授课教师;调查人:高朋,2017年9月9日,南伊小学办公室。
    (1)调查对象:达腰,男,60多岁,琼林村原巫师的亲戚;调查人:高朋,2017年10月15日,琼林村。
    (2)主要指的是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西藏农奴主,包括官家政府、贵族阶级和寺院上层僧侣及其代理人。
    (3)调查对象:达娃,男,30岁,琼林村村长;调查人:高朋,2017年10月15日,琼林村。
    (4)如今珞巴族内部送行即将去内地上学的学生的筵席,一般主办者选定农家乐或县城饭馆,而亲戚朋友需带红包前去庆贺,筵席上酒肉丰盛,以亲戚朋友喝酒、唱歌、跳舞到尽兴以增主办者荣耀。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