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伦理学构建的人学维度——关于“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种可能性进路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imension of Human Sc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thics:A Possible Way to “Rewrite Chinese Ethics”
  • 作者:李建华
  • 英文作者:LI Jian-hua;
  • 关键词:伦理学 ; 人学 ; 理想主义 ; 自然主义 ; 复合型伦理
  • 英文关键词:ethics;;human science;;idealism;;naturalism;;compound-type ethics
  • 中文刊名:HD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治理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1;No.261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项目编号:16ZDA103)
  • 语种:中文;
  • 页:HDSD201901002
  • 页数:9
  • CN:01
  • ISSN:31-1010/C
  • 分类号:8-15+174
摘要
重塑或构建中的当代中国伦理学向人学的回归,是伦理学研究或道德哲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伦理学与人学在研究内容上的部分一致,既使前者向后者的回归成为可能,又使后者对前者的进步产生巨大推动力。人作为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双重性存在以及人的个体差异性使伦理学成为必要。与此同时,伦理学历来存在的两类理想假设,即圣人假设和全人假设,二者是伦理学的应然性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伦理学的现实困境是,凡人与圣人、异化人与全面人之间的距离制约着个体人的道德能力发挥,进而使道德理想"悬空"。实现伦理学由过度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发展,不失为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The return to human science in reshaping or construc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ethics is essentially required by ethics or moral philosophy.The fact that ethics and human science are partially consistent in the content makes such return possible and consequently improve ethics.The dual dimensions of human beings as biological and social beings,and thei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ake ethics necessary.At the same time,ethics always contains two kinds of ideal hypotheses,that is,the hypothesis of the sage and that of the perfect person.Both of them are the normative pursuit of ethics but difficult to achieve in real life.Then we meet a practical dilemma in ethics: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the alienated and the perfect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moral ability,and thus make moral ideals"hang in mid-air".Therefore,it is a more sensible choice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thics from over-idealism to realism.
引文
(1)朱贻庭:《“伦理”与“道德”之辨---关于“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点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2)参见李建华:《新时代的中国伦理学使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李建华:《中国伦理学:意义、内涵与构建》,《中州学刊》2016年第3期。
    (1)(2)(3)(4)(6)(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0页;第161页;第160页;第505页;第187页;第188页。
    (5)[俄]尼·彼·杜比宁:《人究竟是什么》,李雅卿、海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前言第2页。
    (1)[法]埃德加·莫兰:《伦理》,于硕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17年,第232页。
    (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41页。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4)(5)[奥]弗朗茨·M.乌克提茨:《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方怡、王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页;第7页。
    (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9页;第315页。
    (1)(2)(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5页;第189页;第190页;第192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1)[英]B.威廉斯:《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陈嘉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09页。
    (2)周辅成:《论人和人的解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3)(4)[英]B.威廉斯:《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第1页;第21页。
    (1)参见宋清华:《哈耶克有限理性理论的认识论基础》,《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2)(3)[法]埃德加·莫兰:《伦理》,第5页;第7页;第57页。
    (4)李建华:《新时代中国伦理学的使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