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對佛道降誕傳説的比附與改造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包朗 ; 楊富學
  • 关键词:降生傳説 ; 摩尼教 ; 佛教 ; 道教 ; 霞浦摩尼教文獻 ; 敦煌摩尼教文獻
  • 中文刊名:WSWS
  • 机构: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6-11-01
  • 出版单位:文史
  • 年:2016
  •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霞浦摩尼教研究”(14XZS001);; 蘭州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霞浦新發現〈摩尼光佛〉校注研究》(13LZUJBWYJ021)階段性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WSWS201604013
  • 页数:24
  • CN:04
  • ISSN:11-1678/K
  • 分类号:255-278
摘要
敦煌本《摩尼光佛教法儀略》和《閩書》等文獻中都藴含有不少關於摩尼降誕的資料,更具體詳盡的記載見於新近發現的霞浦本《摩尼光佛》之中。上述文獻涉及摩尼在母體的住胎與降生部位、降生地果園以及母親攀果樹枝、寄形柰暈、降生前之靈異現象等,加上文獻所反映出的摩耶和滿豔(或末豔)發音的相通、閻默與善思維的關聯等諸多方面,從中可以看出,摩尼教對佛教、道教之同類故事多有比附與攝取,同時又根據需要進行了程度不同的加工改造,其目的無外乎一方面借用佛道之外衣,另一方面又暗示本宗教之獨立性。摩尼教有意比附佛道,意在將摩尼教與佛教、道教融爲一體,依託佛道,進而爲摩尼教在中土的生存與弘傳廣開方便之門。
        
引文
(1)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23頁下;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附録》,中華書局,1987年,第230頁;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附録摩尼教漢語典籍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9頁。
    (2)何喬遠編撰厦門大學校點《閩書》卷七,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1—172頁。
    (3)楊富學、包朗《霞浦摩尼教新文獻<摩尼光佛>校注》,秋爽主編《寒山寺佛學》第10輯,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4—115頁。
    (4)林悟殊《唐代摩尼教與中亞摩尼教圑》,《文史》第23輯,中華書局,1984年,第90-91頁(收入氐著《摩尼教及其東漸》,中華書局,1987年第72頁)。
    (5)詳細論證可參閲芮傳明《彌勒信仰與摩尼教關係考辨》(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編輯部編《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0頁)和馬小鶴《摩尼光佛考》(《史林》1999年第1期,第14、82頁)芮傳明文中還提到了摩尼教彌勒信仰與瑣羅亞斯德教和基督教的關係,可資参考。
    (6)楊富學、包朗《從霞浦本<摩尼光佛>看摩尼教對佛教的依托》,《宗教學研究》2014年第4期第264頁。
    (7)陸游《渭南文集》卷五《條對狀》戴《陸游集》,中華書局,1976年,第2015頁。
    (8)林悟殊《宋代明教與唐代摩尼教》,《文史》第24輯,中華書局,1985年第118頁(收入氐著《摩尼教及其東漸》,中華書局,1987年,第125頁)。
    (9)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5卷,第224頁。
    (10)志磐《佛祖統紀》卷四八,《大正藏》第49册,No.2035,第431a頁。
    (11)牟潤孫《宋代摩尼教》,《輔仁學志》第7卷,1938年,第125頁(收入氐著《注史齋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59年,第95頁)。
    (12)此説見於林悟殊《宋代明教與唐代摩尼教》此文先刊於《文史》第24輯,中華書局,1985年第118頁;後收入氐著《摩尼教及其東漸》第125頁。前後内容有較大變動其中以後者更契合道化主題,故這裏所引乃以後者爲準。
    (13)説詳楊富學、包朗《霞浦摩尼教文獻<摩尼光佛>與敦煌文獻之關係》,《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5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19-423頁。
    (14)朱熹所撰楹聯已佚近代高僧弘一法師重書此聯,其木匾題刻今存開元寺藏經閣。此聯又見於榮斌主編《中國名聯辭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49頁。
    (15)陳支平主編《福建宗教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87頁。
    (16)楊富學、包朗《霞浦摩尼教文獻<摩尼光佛>與敦煌文獻之關係》,第411-413頁。
    (17)見蘇軾著馬應榴輯注黄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54—1155頁。又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卷一七,中華書局,1984年,第1146頁。
    (18)楊富學《林瞪及其在中國摩尼教史上的地位》,《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1期第109頁。
    (19)楊富學《<樂山堂神記>與福建摩尼教——霞浦與敦煌吐魯番等摩尼教文獻的比較研究》,《文史》2011年第4輯,第139頁(收入氐著《西域敦煌宗教論稿新編》,甘肅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08頁)。
    (20)楊富學《<樂山堂神記>與福建摩尼教——霞浦與敦煌吐魯番等摩尼教文獻的比較研究》,第164頁(收入氐著《西域敦煌宗教論稿新編》,第138—139頁)。
    (21)志磐《佛祖統紀》卷二,《大正藏》第49册,No.2035第142c頁。
    (22)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七,《大正藏》第3册,No.190,第686b頁。
    (23)《太上老君説常清静妙經集圖解注》,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6册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66頁。
    (24)#12
    (25)#12
    (26)志磐《佛祖統紀》卷四八,《大正藏》第49册,No.2035第431a頁。
    (27)黄震《黄氐日抄》卷八六《崇壽宫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8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890頁。
    (28)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三五,《大正藏》第3册,No.190,第815b頁。
    (29)同上書,第815c頁。
    (30)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七,《大正藏》第3册,No.190,第683b頁。
    (31)同上書,第684b頁。
    (32)《宋書》卷三九,中華書局,1974年,第1236頁。
    (33)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七,《大正藏》第3册,No.190,第686a頁。
    (34)《太上老君説常清静妙經集圖解注》,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6册,第66頁。
    (35)少谷張文介輯《廣列仙傳》卷一《老子》,《藏外道書》第18册,巴蜀書社,1994年,第434頁。
    (36)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七,《大正藏》第3册,No.190,第686b頁。
    (37)W.B.Henning,The Book of Giants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Vol.11,No.l,1943 p.52;A.V.Williams Jackson Researches in Manichaeism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Turf an Fragments,New York,1965,pp.5-7.
    (38)《太平御覽》卷九七〇引晉朝陸機《與弟雲書》:“張騫爲漢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關於安石榴由波斯向中國的傳播,可參見Berthold Laufer,SINO-IRANICA.Chinese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Iran.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History of Cultivated Plants and Products,Chicago,1919,pp.276-287(勞費爾著,林筠因譯《中國伊朗編——中國對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貢獻》,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01-113頁)。
    (39)張衡《南都賦》,載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册,中華書局,1958年,第768頁。
    (40)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一〇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51頁。
    (41)粘良圖《晉江草庵研究》厦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66頁。
    (42)裘錫圭《談談上博簡<子羔>篇的簡序》,《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第2頁。原文“娠”與“年'、“贋”皆爲字體繁複的異體字或簡寫訛字,筆者引用時皆改爲正體。
    (43)《三洞群仙録》卷一,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5册,第271頁。
    (44)法琳《破邪論》:“簡狄吞燕卵而生契,伯禹剖母胸背而生”《大正藏》第52册,No.2109,第482b頁。
    (45)馬小鶴《光明的使者——摩尼與摩尼教》蘭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49-50頁。
    (46)A.von Le Coq,Chotscho,Berlin:Dietrich Reimer,1913,Taf.4b;H.-J.Klimkeit,Manichaean Art and Calligraphy,Leiden:E.J.Brill,1982,Ill.45;Z.Gulacsi,Manichaean Art in Berlin Collections,Turnhout:B repols,2001,p.175,Fig.79.
    (47)#12
    (48)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四,《大正藏》第3册,No.190,第669b頁。
    (49)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卷一三《石門獻蘊襌師》,第840頁。
    (50)《大慧普覺襌師語録》,《大正藏》第47册,No.1998A,第831b頁。
    (51)《太上元始天尊説寶月光皇后聖母天尊孔雀明王經》,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30册,第596頁。
    (52)《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六,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5册第183頁。
    (53)《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二“科曰:凡天尊法座,凡有八種。一者千葉蓮華,二者五色獅子,三者七寶金床,四者九層玉座五者伏九龍,六者摧八毒,七者坐雲霄,八者禦煙霞。”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2册,第10頁。
    (54)佚名《搜神記》巻一,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5册,第518頁。
    (55)《老子西昇化胡經序説》卷一,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8冊,第187頁。
    (56)《太一救苦護身妙經》,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册,第326頁。
    (57)《太上中道妙法蓮華經》卷八,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5册,第486頁。
    (58)《大乘妙林經》卷下,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5册,第486頁。
    (59)《太極祭煉内法議略》卷下,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32册,第822頁。
    (60)H.-J.Klimkeit,Gnosis on the Silk Road.Gnosis Texts from Central Asia,San Francisco,1993,p.12.
    (61)粘良圖《晉江草庵研究》第45頁。
    (62)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52頁。
    (63)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5卷,第224頁下;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附録》第231頁;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附録摩尼教漢語典籍校注》,第381頁。
    (64)馬小鶴《摩尼教宗教符號“珍寶”研究——梵文ratna、帕提亞文rdn、栗特文rtn、回鵲文ertini考》,《西域研究》2000年第2期第54頁(收入氐著《摩尼教與古代西域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7頁)
    (65)E.Sachau(ed.),The Chronology of the Ancient Nations,London,1879,p.207;W.Sundermann,Mani,India,and the Manichaean Religion,South Asian Studies Vol.2,1986,pp.11-19;宗德曼著唐莉雲譯《摩尼、印度和摩尼教),《石河子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第29-34頁。
    (66)W.Bang-A.von Gabain,Turkische Turfan-texteⅢ,APAW,Berlin 1930,S.203.
    (67)H.-J.Klimkeit,Adaptations to Buddhism in East Iranian and Certral Asian Manichaeimn,M.Heuser and H.-J.Klimkeit,Studies in Manrchaean Literature and Art,Leiden:Bril 1998 p.237.
    (68)朱天《蒙福之女——從<受胎告知>看聖母繪畫形像的演變》,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4頁。
    (69)佐伯好郎《景教の研究》東京東方文化學院,1938年,第706頁。另見翁紹軍校勘注釋《漢語景教文典詮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第102頁。釋文斷句皆不若佐伯本善,故不取。
    (70)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4卷,第149頁;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附録》,第246頁;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附録摩尼教漢語典籍校注》,第400頁。
    (71)馮承鈞《景教碑考》,商務印書館,1962年,第19-20頁。
    (72)朱謙之《中國景教》,東方出版社,1993年,第139頁。
    (73)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5卷,第223頁;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附録》,第230頁;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附録摩尼教漢語典籍校注》,第379頁。
    (74)B.Dodge,The Fihrist of al-Nadim,New York,1970,p.77.
    (75)惟白集《建中靖國續燈録》卷二一,《卍續藏》第78册,No.1556第777a頁。
    (76)《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五,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27册第508頁。
    (77)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七,《大正藏》第3册,No.190,第682b頁。
    (78)同上書,第683b頁。
    (79)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册,No.1,第3c頁。
    (80)莊綽撰,蕭魯陽點校《雞肋編》卷上,中華書局,1983年,第12頁。
    (81)何喬遠編撰,厦門大學校點《閩書》卷七,第171頁。
    (82)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3册,第26頁。
    (83)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册,第161頁。
    (84)竺法護譯《佛説如幻三昧經》卷三上,《大正藏》第12册,No.342,第135a頁。
    (85)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上海書店,1991年,第1125頁。
    (86)芮傳明《摩尼教“五大”考》,《史林》2007年第5期,第111頁;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第94頁。
    (87)楊富學《<樂山堂神記>與福建摩尼教——霞浦與敦煌吐魯番等摩尼教文獻的比較研究》,第144頁(收入氏著《西域敦煌宗教論稿新編》,第114頁)。
    (88)中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4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第359頁下一362頁下;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附録》,第219—225頁;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附録摩尼教漢語典籍校注》,第366—373頁。
    (89)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4卷第147-156頁;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附録》第241-263頁;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附録摩尼教漢語典籍校注》第396—418頁。
    (90)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4卷,第144頁;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附録》第235頁;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附録摩尼教漢語典籍校注》第388頁。
    (91)中國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第4册,第357頁;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附録》,第217頁;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附録摩尼教漢語典籍校注》,第364頁。
    (92)“詐”或爲“迮”之訑“迮”有“迫”義。陳琳《檄吴將校部曲文》:“及諸將校,孫權婚親,旨我國家良寶利器,而並見驅(?)”《文選·陸機<歎逝賦>》:“年彌往而年廣,塗薄暮而意迮。”李善注引《聲類》:“迮,迫也。”而“迫”又有“靠近”的意思,是以“迮”可以理解爲“靠近”。
    (93)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4卷,第147頁;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附録》,第241-242頁;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附録摩尼教漢語典籍校注》,第397頁。
    (94)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附録》,第397頁注1。
    (95)Mary Boyce,A Word-List of Manichaean Middle Persian and Parthian,Leiden:E.J.Brill,1977,p.102.
    (96)Z.Gulacsi Mediaeval Manichaean Book Art:A Study of Design,Function,and Origin of Manichaean Book Illumination.Ph.D.diss.,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1998 p.15.
    (97)Samuel N.C.Lieu,Manichaeism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nd Medieval China,Leiden:E.J.Brill,1992,p.44.
    (98)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2009年第6頁。
    (99)王見川《從摩尼教到明教》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第76-77頁。
    (100)《科隆摩尼教古卷》是1969年於埃及的科隆(Colonge)發現的,抄寫於5世紀,其中對摩尼早年在巴比倫南部浸禮教派中的生活及其與該教派的決裂有比較詳盡的記載。
    (101)Samuel N.C.Lieu,Manichaeism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nd Medieval China,Leiden:E.J.Brill,1992 p.46-47.
    (102)Samuel N.C.Lieu,Manichaeism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nd Medieval China,Leiden:E.J.Brill,1992.p.47.
    (103)W.Sundermann,Mani in India.Central Asia in the Kushan Period.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Archeaology and Culture of Central Asia in the Kushan Period(Dushanbe,1968),Vol.Ⅱ,Moscow 1975,p.155.宗德曼著楊富學漢譯《吐魯番文獻所見摩尼的印度之旅》,《敦煌學輯刊》1996年第2期第134頁。
    (104)W.Sundermann,Mani,India,and the Manichaean Religion,South Asian Studies 2,1986,p.18;宗德曼著唐莉雲譯《摩尼、印度和摩尼教》第33頁。
    (105)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5卷,第223頁下;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附録》,第230頁;芮傳明《東方摩尼教研究·附録摩尼教漢語典籍校注》第378-379頁。
    (106)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卷四〇,中華書局2003年,第1103頁注文。贊寧《大宋僧史略》卷下同載,但稱其爲八月十五日見《大正藏》第54册,No.2126,第253b頁。
    (107)J.P.Asmussen,Manichaean Literature,New York,1975,p.62.
    (108)F.C.Andreas-W.B.Henning,Mitteliranische Manichaica aus Chinesisch-Turkestan,Ⅲ,Berlin,1934,S.880.
    (109)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六《崇壽宫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8册,第890頁。
    (110)謝守灝編《混元聖紀》卷五,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6册,第62頁。
    (111)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六《崇壽宫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8册,第890頁。
    (112)楊富學《福州福壽宫:中伊古文化交流的活化石》,提交太湖文化論壇2014年巴黎會議(巴黎吉美博物館2014年3月30日-4月3日)論文。參見楊富學《林瞪及其在中國摩尼教史上的地位》,《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1期,第109—124頁。
    (113)彭曉静、楊富學《福州福壽宫摩尼教神祇探原》,《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3期第118—128頁。
    (114)王媛媛《日藏“摩尼降誕圖”再解讀》,《西域研究》2014年第3期第85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