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汉学”的内涵范畴与发展背景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s and Backgrounds of New Sinology
  • 作者:陈吉荣
  • 英文作者:CHEN Jiro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后汉学 ; 内涵范畴 ; 发展背景 ; 澳大利亚
  • 英文关键词:New Sinology;;connotations;;backgrounds;;Australia
  • 中文刊名:MY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 机构: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8;No.239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与澳洲后汉学的形成”(17BYY058)
  • 语种:中文;
  • 页:MYSF201901001
  • 页数:6
  • CN:01
  • ISSN:51-1670/G
  • 分类号:7-12
摘要
后汉学是随着中国崛起、澳中文化外交发展、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而形成的新的汉学研究。澳大利亚后汉学的发展范畴与传统汉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整体来看,澳大利亚汉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第三和第四个阶段为新创时期,即后汉学时期。澳大利亚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的崛起,这些主客观因素与第三方因素,共同促成了澳大利亚后汉学的产生。
        With the rise of China,development of Sino-Australia cultural diplomacy,and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overseas,the New Sinology has come into being. In terms of the categories,there are link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inology and New Sinology. Among the four stages of Australian Sinology,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stages belong to New Sinology. The integrate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including developments of Australia,changes of the world,rise of China,and third party factor,have contributed to the emergence of Australian New Sinology.
引文
[1] CHENG A. L'universalitéVue de La Chine[J]. Vacarme,2011(3):3-6.
    [2] SYALLING J. Poetics of Emptiness:Transformation of Asian Thought in American Poetry[M]. New York:Fordham UniversityPress,2001.
    [3] BARME G R. New Sinology[J]. Chinese Stud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Newsletter,2005(3):5-9.
    [4] RUDD K. Australia and China in the World[J]. Working Papers,2011(7):1-15.
    [5] CAMUS Y.中国研究中的跨文化对话:反思与挑战[C]//耿幼壮,杨慧林.世界汉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LINDER B.德译中国:文学接受、经典文本及德国汉学的历史[C].耿幼壮,杨慧林.世界汉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 D L桑顿,耕香.美国区域研究的起源、性质和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2004(1):15-20.
    [8] DAVIES J S. Challenging Governance Theory:From Networks to Hegemony[M]. Bristol:Policy Press,2011.
    [9]科林·马克林.澳大利亚的中国学[C]//何培忠.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0]刘强.澳大利亚[C]//赖海榕.海外中国研究报告.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11]刘霓.澳大利亚的中国学[C]//何培忠.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曹善玉,刘舒羽.文化外交在中澳关系中的作用[C]//喻常森.中澳关系的历史经验与发展现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13]侯敏跃.中澳关系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4]王毅. 1949年以来的澳中关系:60年贸易与政治[M].喻常森,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5]周力农.澳洲幻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16]兰平.汉学“典范大转移”与“新汉学”的来龙去脉:陈珏教授访谈录[J].文艺研究,2014(10):73.
    (1)通过对重大问题提出新的资料、概念和方法,创立多学科的学术机构,区域研究学者从知识上和政治上向美国大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提出了挑战,甚至不同程度地改造了这些大学和学科。参见桑顿(耕香译).美国区域研究的起源、性质和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2004(1):15-20。
    (2)东方主义由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主要探讨西方人对中东文化的认识、观念和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2011年,Adrian Chan出版了专著Orientalism in Sinology,重点讨论西方汉学研究中存在的不当的观念和方法。
    (3)“中国素养”是指“一个民族对中国的了解水平,包括对中国人、中国文化、汉语和历史的了解水平”(外交事务、国防和贸易参考委员会:《机遇和挑战:澳大利亚对华关系》,堪培拉:澳大利亚联邦共和国2005年11月,第273页)。
    (4)陆克文总理曾赞扬澳大利亚汉学家,提出“澳大利亚式的客观”,他认为,对莫理循、费子智和费思芬以及其他人来说,中国从来就不是一块屏幕,任由西方简单地投射自己的种种奇思怪想。这种澳大利亚式的客观寻求认知和了解,同时又总是充满审度,并且伴有我们所谓的人文情理。
    (5)参见西蒙菲沙大学人文学系终身教授孔书玉所著文章《澳洲“后汉学”:它怎么来读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15日。
    (6)本文在指称澳大利亚的New Sinology时采用了澳大利亚汉学家马克林(Colin Patrick Mackerras)的翻译“后汉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