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人文观照与文化批评的西方音乐史研究现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Which is Oriented to Humanistic Reflection and Cultural Criticism
  • 作者:宋戚
  • 英文作者:Song Qi;
  •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 ; 民族音乐学 ; 人文观照 ; 科尔曼 ; 审美批评 ; “新音乐学”
  • 中文刊名:JXXA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机构:首都师范大学;
  • 出版日期:2018-12-25
  • 出版单位: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年:2018
  • 期:v.37;No.162
  • 语种:中文;
  • 页:JXXA201804007
  • 页数:7
  • CN:04
  • ISSN:61-1045/J
  • 分类号:40-46
摘要
音乐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一直处于西方音乐史研究的统治地位。由于传统研究方式的自身局限性,以及无法从方法论内部找到可以超越自身的切入点等缘故,在20世纪末就面临了"新音乐学"的强烈挑战。科尔曼所倡导的审美批评性音乐学研究,可以说开启了新世纪音乐学研究的新篇章。我国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领域有意识地注入了导向人文观照的民族音乐学研究视角、主体审美的科尔曼式批评,并以独特的人文与批评视角审视音乐事象的新生代研究力量在不断壮大。这无疑体现了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学者从"受动性"研究向"能动性"研究的逐步转变。
        
引文
[1]杨燕迪.实证主义及其衰落[J].中国音乐学,1990(1).
    [2]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3][美]梅里亚姆著;穆谦译.音乐人类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4]姚亚平.西方音乐历史编撰学的传统与创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3).
    [5]周凯模.中国人如何研究西方人的音乐历史--研究者的再定位及其方法拓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1).
    [6]姚亚平.复调的产生[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7]姚亚平.中国西方音乐研究的几个话题[J].音乐研究,2013(3).
    [8]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2).
    [9]刘小龙.西方音乐话题史:探索新方向[J].音乐研究,2013(4).
    [10]杨燕迪.再议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当前处境与学科愿景[J].音乐研究,2013(4).
    [11]Kerman,Joseph.“How We Got into Analysis,and How to Get out”.Critical Inquiry,Vol.7,No.2.(Winter,1980).
    [12][美]约瑟夫·克尔曼著;朱丹丹,汤亚汀译.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13]Sadie,Stanley.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Vol.22,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2001.--“Jose pherman”,edited by Philip Brett.
    [14]贾抒冰.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新音乐学”发展综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
    [15][美]约瑟夫·克尔曼著;马英珺译.协奏曲对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16]麦克拉蕊著;张馨涛译.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M].台北:台湾商周出版社,2003.
    [17]姚亚平.西方音乐历史编撰学的传统与创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3).
    [18]宋方方.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露露音乐形象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19]王晶.文本分析与酷读--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中“同性恋情结”的隐秘叙事[J].音乐探索,2014(2).
    [20]贾达群主编.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音乐分析学科博士学者论坛(2013)学术论文集[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21]安宁.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布里顿两部歌剧中“性取向”问题的国际研究现状及方法[J].音乐研究,2009(2).
    [22]中国西方音乐学会.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和西学前沿[J].乐府新声,2013(特刊).
    [23][美]露丝·索莉编;谢锺浩译.音乐学与差异--音乐研究中的社会性别和性[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4][美]贝弗莉·黛蒙德,皮尔蔻·莫伊萨拉编;谢锺浩译.音乐和社会性别[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25]姚亚平.性别焦虑与冲突:男性表达与呈现的音乐阐释[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1)详见姚亚平:《中国西方音乐研究的几个话题》“三、通过音乐走向文化”,《音乐研究》2013年第3期。
    (2)褒评见Jann Pasler,“Some thoughts on Susan McClary’s Fem inine Endings”,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30:2(Summer,19-92);Claire Detels,“Reviewed work:Feminine Endings:Mu sic,Gender,and Sexuality by Susan McClary”,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50,No.4(Autumn,1992);R-obert Carl,“Reviewed work:Feminine Endings:Music,Ge-nder,and Sexuality by Susan McClary”,Notes,Second Series,Vol.48,No.4(Jun.,1992);Susan C.Cook,“Musicology and the undoing of women”,American Quarterly,Vol.44,No.1(Mar.1992);Tia DeNora,“Reviewed work:Feminine Endings:Music,Gender,and Sexuality by Susan McClary”,Contempor ary Sociology,Vol.22,No.1(Jan.,1993),贬评见Peter Willia-ms,“Peripheral visions?”,Musical Times,Spring 2004;Stock,Jonathan P J,“New musicologies,old musicologies:Ethnomusicology and the study of western music”,Current Mu-sicology,62(1997).[美]珍妮·鲍尔斯著;金平译《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3).
    (3)论文详见宋方方:《美国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学术历程》,《黄钟》2013(1);《被遗忘的美丽--女性音乐史的特点及新史学对西方音乐研究的影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3);《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在中国大陆的境遇与启示》,《人民音乐》2011(8);《女性主义对陷落于父权社会中女性作曲家的反思》,《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音乐分析范畴》,《交响》2011(4);《父权视阈下的女性音乐创作》,《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1);《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贡献与局限》,《人民音乐》2012(8);《贝尔格歌剧<露露>中露露“画像和弦”的音乐特征》,《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4);《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4)谢俊逢:《民族音乐论:理论与实证》,全音乐谱出版社,1998年版,引用内容笔者有改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