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诗学中的诗史意识与知识观念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History of Poetry and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in Yang Shen's Poetry
  • 作者:郑利华
  • 英文作者:Zheng Lihua;Research Center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 关键词:杨慎 ; 诗学 ; 诗史意识 ; 知识观念
  • 英文关键词:Yang Shen;;poetry;;poetic history consciousness;;knowledge concept
  • 中文刊名:FDDX
  • 英文刊名: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61;No.302
  • 语种:中文;
  • 页:FDDX201903009
  • 页数:12
  • CN:03
  • ISSN:31-1142/C
  • 分类号:78-89
摘要
在明代中叶诗坛,杨慎诗学展现了超越流派或门户见识的独立个性,具有某种融通和涵容的倾向,而凸显其中的诗史意识与知识观念成为重要的标志。这具体表现在,其既注意分别诗歌历史演变的时代性和阶段性落差,尤其是区分唐宋两个不同时代和有唐一代不同阶段诗歌的价值差异;又着眼于诗歌历史存在的具体而真实的样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多元性及个别性,包括深入梳理唐宋诗歌、有唐不同阶段诗歌之间的历史联系,辨识宋诗和中晚唐诗的特色之作,以及面向唐代而追溯六朝,强调六朝与唐代诗歌之间承续和演进关系。与此同时,他视诗人必要的知识涵养为规范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甚至将诗歌当作表现或释放诗人知识涵养的特殊载体,注重诗歌的知识化形塑过程,以及诗歌融合知识成分的艺术经营,从中也显示其诗学中知识观与艺术观的彼此结合。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poetry, Yang Shen's poetics showed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beyond the genre or portal knowledge, with a certain tendency of harmony and tolerance, and highlighting the poetic history consciousness and knowledge concept became an important symbol. This is manifested in the fact that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eras and stages of the evolution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era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It also focuses on the concrete and true existence of poetry history. The way of revealing the complexity, pluralism and individuality contained in it, including in-depth combing of Tang and Song poetry,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poetry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ang Dynasty, the identification of Song poet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poetry, and the orient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It traced back to the Six Dynasties, emphas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x dynasties and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At the same time, he regards the poet's necessary knowledge as an effective way to regulate poetry creation, and even regards poetry as a special carrier for expressing or releasing poetry's knowledg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based modeling of poetry, and the art of integrating poetry into knowledge components. Management also shows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art in poetry.
引文
① 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九十二《杨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册,第5083页。
    ②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下册,第562页。
    ③ 杨慎:《升庵诗话》卷四“宋人绝句”,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中册,第717页。
    ④ 《升庵诗话》卷十四“读书万卷”,《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932页。
    (1)参见雷磊:《杨慎诗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113、130~137页;陈斌:《明代中古诗歌接受与批评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21~147页。
    (2)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国朝上·洪永、成弘》,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32页。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杨修撰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上册,第354页。
    (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二集部《升庵集》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下册,第1502页。
    (5)杨慎:《升庵集》卷十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70册。
    (6)杨慎:《华烛引》、《又别拟制》诗后跋,《升庵集》卷十三。
    (7)《升庵诗话》卷十三“萤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902页。
    (8)《升庵集》卷二。
    (9)参见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82~83页;陈斌:《明代中古诗歌接受与批评研究》,第100~121页。
    (10)如徐献忠编有《六朝声偶集》,选录齐、梁、陈、北齐、北周、隋诗,其编选的体例和宗旨,大体“因杨慎《五言律祖》而广之,取南北朝人五言诗,以明唐律所自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六朝声偶》提要,下册,第1747页),目的是选取六朝“偶切成律”者而显明后世律体尤其是唐律之渊源,提供六朝下启唐律的各家诗歌之范本。沈恺为《六朝声偶集》所撰《六朝诗序》云,“今夫论诗者,往往祖尚唐人”,“唐固足尚矣,然缘裔穷宗,要有所自,溯流达支,岂无本源。故唐律者,后人之轨范也;而六朝者,尤唐之所自出也”(沈恺:《环溪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集部第92册),亦借此申明六朝与唐代诗歌的有机联系。参见拙文《明代正德、嘉靖之际宗唐诗学观念的承传、演化及其指向》,台湾《中正汉学研究》2012年第2期。
    (11)《升庵集》卷二。
    (12)《升庵诗话》卷四“江总怨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07页。
    (13)《绝句衍义序》,杨慎:《绝句衍义》卷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90册。
    (14)《升庵诗话》卷一“六朝七言律”,《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649页。
    (15)以上见杨慎:《千里面谭》卷上,明万历刻本。
    (16)《升庵诗话》卷四“君攸桂楫泛中河”,《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10~711页。
    (17)③ 《诗薮·内编》卷五《近体中·七言》,第79、78页。
    (18)《升庵集》卷二。
    (19)比如,胡应麟《诗薮》即指出,齐、梁、陈、隋诸家五言句“有绝是唐律者”,是以“汇集于后,俾初学知所从来”。所摘出的分别为萧纲、萧绎、沈约、江淹、吴均、何逊、萧钧、王筠、刘孝绰、刘孝威、刘孝先、徐君倩、江洪、王台卿、惠慕、陈后主、徐陵、张正见、江总、祖孙登、隋炀帝、卢思道、薛道衡、王胄、李巨仁、萧悫、王褒、魏收、庾信等人诗句,其中即包括六朝诸家。见《诗薮·内编》卷四《近体上·五言》,第58~59页。
    (20)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六《艺林学山八》“五言律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58页。
    (21)《升庵诗话》卷一“八咏”,《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639页。
    (22)冯惟讷:《古诗纪》卷八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80册。
    (23)《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三《艺林学山五》“八咏”,第232页。
    (24)《升庵诗话》卷九“庾信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15页。
    (25)姚思廉:《梁书》四十九《文学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册,第690页。
    (26)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31~132页。
    (27)《升庵诗话》卷九“清新庾开府”,《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14~815页。
    (28)《升庵诗话》卷四“宋人绝句”,《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17页。
    (29)《升庵诗话》卷十四“谢皋羽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916页。其中摘录的谢氏古体诗为《短歌行》、《赋得建业水》、《秋风海上曲》、《明河篇》、《侠客吴歌立秋日海上作》、《效孟郊体》等,五言律诗为《至日忆山中客》、《送道士归赤松》、《忆过徐偃王祠下作》、《江上别友》、《己丑除夜》、《万松道中望南大白》、《采药候潮山宿山顶精蓝夜中望海》、《夜宿雪窦上方》等。
    (30)参见拙文《明代正德、嘉靖之际宗唐诗学观念的承传、演化及其指向》,台湾《中正汉学研究》2012年第2期。
    (31)《升庵诗话》卷十一“诗史”,《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68页。
    (32)《升庵诗话》卷九“庾信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15页。
    (33)《升庵诗话》卷一“山谷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642页。
    (34)《升庵诗话》卷八“梁简文咏枫叶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97~798页。
    (35)《千里面谭》卷下。
    (36)《升庵诗话》卷二“王雪山论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672~673页。
    (37)李梦阳《潜虬山人记》:“山人商宋、梁时,犹学宋人诗,会李子客梁,谓之曰:宋无诗。……夫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然非色弗神。宋人遗兹,故曰无诗。”(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四十七,《明代论著丛刊》,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何景明《杂言十首》之五:“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何景明:《大复集》卷三十七,明嘉靖刻本)
    (38)《升庵诗话》卷一“文与可”,《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654~655页。
    (39)《升庵诗话》卷四“宋人绝句”,《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17~718页。
    (40)《升庵诗话》卷十二“刘后村三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93页。
    (41)《升庵诗话》卷十二“刘原父喜雨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94页。
    (42)《升庵诗话》卷二“王邱东山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665页。
    (43)《升庵诗话》卷八“望行人”,《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05页。
    (44)《升庵诗话》卷三“玉华仙子歌”,《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677页。
    (45)《升庵诗话》卷九“陪族叔侍郎晔及贾舍人至游洞庭”,《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17页。
    (46)《升庵诗话》卷七“徐凝宫词”,《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85页。
    (47)《升庵诗话》卷十二“慈湖抚琴行”,《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73页。
    (48)《升庵诗话》卷十一“晚唐两诗派”,《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51页。
    (49)朱德慈辑校:《养一斋诗话》卷十,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70页。
    (50)《升庵诗话》卷四“劣唐诗”条云:“学诗者动辄言唐诗,便以为好,不思唐人有极恶劣者,如薛逢、戎昱,乃盛唐之晚唐。晚唐亦有数等,如罗隐、杜荀鹤,晚唐之下者;李山甫、卢延逊,又其下下者,望罗、杜又不及矣。”(《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00页)
    (51)《升庵诗话》卷九“许浑”,《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21~822页。
    (52)参见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7~199页。王行《唐律诗选》不见流传,但其《唐律诗选序》则提出唐律“其变有四焉,曰初唐,曰盛唐,曰中唐,曰晚唐”(王行:《半轩集》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1册)。参见上书,第198页。
    (53)《升庵诗话》卷十一“晚唐两诗派”,《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51页。
    (54)《升庵诗话》卷十一“晚唐绝唱”,《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50~851页。
    (55)《升庵诗话》卷十二“刘驾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91页。
    (56)《升庵诗话》卷十二“刘驾绝句”,《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91页。
    (57)王文才:《杨慎学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页。
    (58)参见雷磊:《杨慎诗学研究》,第121~130页;吕斌:《明代博学思潮与文论——以杨慎为例的考察》,《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59)《升庵集》卷四。
    (60)《升庵诗话》卷十一“诗文用字须有来历”,《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866~867页。
    (61)以上见《升庵诗话》卷五“宋人论诗”,《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19~720页。
    (62)《升庵诗话》卷十四“读书万卷”,《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932页。
    (63)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四《诗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9页。
    (64)程启充:《升庵诗话序》,《升庵诗话》卷首,明嘉靖刻本。
    (65)王世贞:《艺苑巵言一》,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四,明万历刻本。
    (66)王世贞:《艺苑巵言六》,《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九。
    (67)参见高小慧:《杨慎〈升庵诗话〉及其考据诗学》,《郑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68)《升庵诗话》卷一“天马歌”,《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656页。
    (69)《升庵诗话》卷二“平楚”,《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674页。
    (70)《升庵诗话》卷四“秃节”,《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16页。
    (71)《升庵诗话》卷五“杜诗左担之句”,《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33页。
    (72)《升庵诗话》卷五“杜诗天棘”,《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34页。
    (73)《升庵诗话》卷七“洛阳花雪”,《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69页。
    (74)《升庵诗话》卷二“太白用古乐府”,《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659~660页。
    (75)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二《太白杨叛儿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5册。
    (76)《升庵诗话》卷五“杜诗夺胎之妙”,《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31~732页。
    (77)《升庵诗话》卷六“波漂菰米”,《历代诗话续编》,中册,第752~753页。
    (78)以上见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二《太白杨叛儿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5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