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科举走报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udy on the Trade of Sending Admission Notifications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inners in the Ming Dynasty
  • 作者:刘明鑫
  • 英文作者:Liu Mingxin;
  • 关键词:明代 ; 科举走报 ; 酬赏费用 ; 报录人
  • 英文关键词:the Ming dynasty;;the trade of sending admission notifications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inners;;reward for admission notification senders;;admission notification senders
  • 中文刊名:SXY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 机构: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 出版日期:2019-07-25
  • 出版单位:史学月刊
  • 年:2019
  • 期:No.465
  • 基金:第6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明代广东进士群体研究”(2018M643275)。
  • 语种:中文;
  • 页:SXYK201907004
  • 页数:9
  • CN:07
  • ISSN:41-1016/K
  • 分类号:30-38
摘要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很多依附科举考试而存在的行业,科举走报便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科举走报起源于唐,发展于宋,至明代臻于鼎盛,逐渐形成了以乡试、会试和殿试为中心的三类走报,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明代酬赏报录人的费用,随时间、地域以及士子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以福建为例,各府州县大致经历了从明初数两到嘉靖、隆庆之际数十两,万历、崇祯时期数百两的变化过程。科举走报刚兴起时,走报者索讨赏金的数量在可以承受的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然至晚明,走报者的索赏费用大幅增加,远远超出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科举走报也因此演变为明代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弊害。
        In ancient China,there were many trades that were attached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among which the trade of sending admission notifications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inners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This trade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developed in the Song dynasty,reached its peak in the Ming dynasty,and gradually formed three kinds of notifications which revolved around 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and the palace examination.Moreover,it showed a relatively stable development trend.The reward for those who sent the admission notifications varied greatl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ime,region and economic cond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inner.Taking Fujian as an example,the reward had roughly experienced the change from counting two silv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to dozens of silver during Jiajing and Longqing's reigns,and then to hundreds of silver during the reigns of Wanli and Chongzhen.At first,the reward required by the admission notification senders was still in a reasonable range.On the whole,it played a positive role.From then on to the late Ming dynasty,the reward demanded by these senders increased rapidly,which far exceeded the economic affordability of an ordinary Chinese family.As a result,the trade of sending admission notifications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inners evolved into a great harm to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of the Ming dynasty.
引文
(1)吴晓龙:《〈醒世姻缘传〉与明代世俗生活》(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第270~273页;叶楚炎:《明代科举与明中期至清初通俗小说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314页。
    (2)龚笃清:《明代科举图鉴》,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456~457页;郭培贵:《中国科举通史·明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43~445页。
    (3)刘昌诗撰,张荣铮、秦呈瑞点校:《芦浦笔记》卷六《金花帖子》,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页。
    (4)王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喜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页。
    (1)薛逢:《与崔况秀才书》,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六九二《迁谴中》,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570页。
    (2)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页。
    (3)(4)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散序》,第24页。
    (5)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页。
    (6)龚明之撰,孙菊园校点:《中吴纪闻》卷一《先高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5页。
    (7)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24页。
    (8)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七《报捷以名次高下定价》,续修四库全书第119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230页。
    (9)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一一《吴倜》,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7页。
    (10)(11)(12)梅应发、刘锡:《四明续志》卷一《科举》,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357~358、358、358页。
    (1)王世贞:《觚不觚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1册,第436页;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卷三九,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5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第70页。
    (2)参见阮大铖著,刘一禾注,张安全校:《燕子笺》第三十三出《放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160页。
    (3)安阳酒民:《情梦柝》第十四回《刚而正赠妇无淫哄新郎一时逃走》,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第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页。
    (4)佚名:《守宫砂》第六十七回《徐文炳北阙点春元范其鸾东床择快婿》,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5)郭培贵:《中国科举通史·明代卷》,第444页。
    (6)陈益祥:《陈履吉采芝堂文集》卷一三《文类·木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9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48页。
    (7)(8)李乐:《见闻杂记》卷三《一百五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79页。
    (9)谈迁撰,罗仲辉、胡明校点校:《枣林杂俎》370《原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6页。
    (10)查慎行:《人海记》卷上《乡报急足》,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5页。
    (11)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客座赘语》卷九《两大司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8页。
    (12)严嵩:《钤山堂集》卷二七《杂记·南省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6册,第238页。
    (1)娄坚:《学古绪言》卷一二《乡贡进士曹君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5册,第152页。
    (2)阮大铖:《燕子笺》第三十三出《放榜》,第159页。
    (3)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九回《老堪舆惊报状元郎众乡绅喜建叔清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页。
    (4)谢谠:《四喜记》第二十七出《泥金报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7~68页。
    (5)单本:《蕉帕记》第二十八出《报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5~96页。
    (6)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二十九回《赴临安捷报探花郎返姑苏幸遂高车愿》,第353页。
    (7)(8)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8、21,19页。
    (9)《明宪宗实录》卷二一二,成化十七年二月戊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3690页。
    (1)陈益祥:《陈履吉采芝堂文集》卷一三《文类·木钺》,第548页。
    (2)张应俞:《江湖奇闻杜骗新书》第四类《诈哄骗·诈学道书报好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0页。
    (3)(4)李邦华:《李忠肃先生集》卷六《申禁报榜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第291页。
    (5)坐花散人:《风流悟》第五回《百花庵双尼私获隽孤注汉得子更成名》,古本小说集成第2辑第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47~248页。
    (6)金木散人:《鼓掌绝尘》第九回《老堪舆惊报状元郎众乡绅喜建叔清院》,第108~109页。
    (7)吴应箕:《楼山堂集》卷九《塞贪源》,续修四库全书第1388册,第500页。
    (1)严嵩:《钤山堂集》卷二七《杂记·南省志》,第238页。
    (2)俞咨禹:《肃臣纲挽士习疏》,朱吾弼:《皇明留台奏议》卷六《厘正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7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596~597页。
    (3)《明神宗实录》卷二三三,万历十九年三月丁未,第4316~4317页。
    (4)(5)董应举:《崇相集》卷一四《宁太备兵使者廉访林公墓志铭》,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2册,第657页。
    (6)李延昱:《南吴旧话录》卷下,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76页。
    (7)《明神宗实录》卷五三五,万历四十三年八月丙申,第10143~10144页。
    (8)黄淳耀:《陶庵全集》卷一《上座师王登水先生启》,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7册,第626~627页。
    (9)李邦华:《李忠肃先生集》卷六《申禁报榜疏》,第291~292页。
    (1)俞咨禹:《肃臣纲挽士习疏》,朱吾弼:《皇明留台奏议》卷六《厘正类》,第596页。
    (2)叶向高:《苍霞续草》卷四《会试录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4册,第662页。
    (3)谈迁:《国榷》卷八九,崇祯元年七月庚申,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448页。
    (4)(6)(7)李邦华:《李忠肃先生集》卷六《申禁报榜疏》,第291页。
    (5)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一三《史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2页。
    (8)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一○○《一革会试犒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8册,第804页。
    (1)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明季缙绅之横》,上海:上海商务局印书馆1917年铅印本,第5~6页。
    (2)安阳酒民:《情梦柝》第十四回《刚而正赠妇无淫哄新郎一时逃走》,第191页。
    (3)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失燕翼作法于贪堕箕裘不肖惟后》,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第41册,第251页。
    (4)李邦华:《李忠肃先生集》卷六《申禁报榜疏》,第291页。
    (5)郭培贵:《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36页。
    (6)张廷玉等:《明史》卷七○《选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1页。
    (7)徐师曾:《湖上集》卷九《解谗》,续修四库全书第1351册,第170页。
    (8)凌濛初编著,吴书荫校注:《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权学士权认远乡姑白孺人白嫁亲生女》,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1页。
    (9)西周生撰,黄肃秋校点:《醒世姻缘传》第一回《晁大舍围场射猎孤仙姑被箭伤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10)李乐:《见闻杂记》卷一○《五十四》,第842页。
    (11)西湖渔隐主人撰,于天池、李书点校:《欢喜冤家》第十七回《孔良宗负义薄东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4~295页。
    (12)吴恩荣:《科考、遗才与大收:明代乡试资格考试述论》,《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第96~103页。
    (1)李海观:《歧路灯》第八十六回《谭绍闻父子并试巫翠姐婆媳重团》,古本小说集成第3辑第1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0~1751页。
    (2)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八回《连举人拟题入彀狄学生唾手游庠》,第555~56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