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表演异托邦:当代中国剧场实践对城市公共空间感的拓展和建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陈琳
  • 关键词:城市 ; 表演异托邦 ; 公共空间 ; 空间感 ; 表演性美学
  • 中文刊名:DDWT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 机构: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7-01 11:54
  • 出版单位:当代文坛
  • 年:2019
  • 期:No.246
  • 基金: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DDWT201904022
  • 页数:7
  • CN:04
  • ISSN:51-1076/I
  • 分类号:137-143
摘要
本文梳理城市公共空间、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空间感和福柯建构的异托邦之间的理论联结,论述当立足于身体的当代剧场实践和表演空间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时,会拓展出超越"封闭想象"的公共空间和"开放想象"的公共空间的新空间感。此种由剧场实践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而创造出的新空间感,本文称为"表演异托邦"。异托邦具有表演性特质,与表演艺术的表演性美学特质相通,"表演异托邦"的发生意味着城市公共空间的打开和拓展,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当今中国弥漫的消费主义和结构性的阶层排他性。
        
引文
(1)Cf.R.Scheyvens,Empowerment,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Elsevier,2009,p.464;D.Mitchell,L.A.Staeheli,Public Spac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Elsevier,2009,p.513;D.Collins,B.Shantz,Public Spaces,Urba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Elsevier,2009,p.517.
    (2)D.Mitchell,L.A.Staeheli,‘Public Spac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Elsevier,2009,p.511.
    (3)(4).(16)D.Collins,B.Shantz,Public Spaces,Urba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Elsevier,2009,p.517,p.517,p.519.
    (5)(6)(7)(8)段义孚著,潘桂成译:《经验透视中的空间和地方》,“国立编译馆”1997年版,第2页,第2页,第7-9页,第3页。
    (9)(10)王德威:《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文艺报》2011年6月3日、6月22日、7月11日三期刊载。
    (11)(12)(25)M.Foucault,trans.Jay Miskowiec,Of Other Spaces,Diacritics,Vol.16,No.1,Spring 1986,p.25.
    (13)参见佚名:《全国各地的大剧院!选出你认为好看的一个!》,《旅行地理》2016年12月14日。
    (14)王佳佳:《国内剧院总数已超2000家,九成剧院“建得起,养不起”》,《北京日报》2016年1月14日。
    (15)张献:《建立与艺术最真实的关系(上)》《建立与艺术最真实的关系(下)》,交流资料,尚未正式出版。
    (17)陈涛:《拆呐,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对城市拆迁的再现》,《南大语言文化学报》第七卷第二期,第3页。
    (18)(19)(20)(21)章明、孙嘉龙:《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建造中的博弈》,《建筑技艺》2013年第1期,第38页。
    (22)陈琳:《以游戏中的身体碰触、诠释海纳·穆勒》,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年年鉴。
    (23)参见高原:《“下河迷仓”:旧仓库里的百老汇之梦》,《艺术中国》2010年9月30日。
    (24)参见张献、小珂X子涵提供的“组合嬲”2016节日剧场之“嬲嬲现场”的演出节目单和图片资料。
    (26)Cf.E.Fischer-Lichte,trans.Saskya Jain,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Performance:A New Aesthetics,Routledge,2008.
    (27)王音洁:《通往现场之路--当下剧场的感知形式之变》,《上海艺术评论》2016年第6期。
    (28)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9)《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30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