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关汉简》所见戍卒史料考略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Garrison Soldiers in Wooden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from Jianshui Jinguan
  • 作者:姚磊
  • 英文作者:Yao Lei;
  • 关键词:肩水金关 ; 戍卒 ; 籍贯 ; 年龄 ; 肤色 ; 单兵装备 ; 征发原则
  • 英文关键词:Garrison Soldiers;;Native Place;;Age;;Skin Color;;Individual Equipment;;Principle of Conscription
  • 中文刊名:ZGBJ
  • 英文刊名: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 机构: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2-25
  • 出版单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年:2018
  • 期:v.28;No.110
  •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5112010201)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ZGBJ201804012
  • 页数:10
  • CN:04
  • ISSN:11-2795/K
  • 分类号:116-124+221
摘要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戍卒来源与居延汉简不同,淮阳、梁国、赵国较多。拥有爵位者,约一半,其中又以公乘、不更为主。中青年是戍卒的主体,年龄在20—50岁之间。有"黑色"戍卒存在,但所占比重较小,也并非异族,只是文书的正常标注。戍卒单兵装备以弩、矢为主,已有兵种差异。戍卒征发的指导原则是"一里出一人",这与当时里的情况以及边疆的供给能力有关。
        The native places of garrison soldiers in the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 Jinguan( 肩水金关) are different from Wooden Slips from Juyan. Most soldiers came from Huaiyang( 淮阳),Liang Guo( 梁国) and Zhao Guo( 赵国). About half of the soldiers had the title of nobility,among them most had titles of Gongsheng( 公乘) and Bugeng( 不更). Young and middle-aged people were in the majority and aged from 20 to 50. The few "Black"garrison soldiers were not foreign races,and the word was only used as a normal tag in documents. Bow and arrow were in the majority of individual equipmen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army had already appeared. Principle of conscription was "only one soldier be conscripted from a li( 里) ". This was related to the situation of li and the supply capability of frontier fortress.
引文
(1)相关学界成果主要有马智全:《肩水金关汉简中的“葆”探论》,《西北师大学报》2013年第1期;侯宗辉:《肩水金关汉简所见“从者”探析》,《敦煌研究》2014年第2期;汪受宽:《肩水金关汉简“黑色”人群体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3期;黎明钊:《肩水金关汉简的赵地戍卒》,《邯郸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田家溧:《汉简所见“致籍”与“出入名籍”考辨——以肩水金关简为中心》,《史学集刊》2014年第6期;赵宠亮:《行役戍备——河西汉塞吏卒的屯戍生活》,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本文肩水金关汉简释文、统计数据来源: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编:《肩水金关汉简(壹)》,中西书局2011年版;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编:《肩水金关汉简(贰)》,中西书局2012年版;甘肃简牍博物馆等编:《肩水金关汉简(叁)》,中西书局2013年版;甘肃简牍博物馆等编:《肩水金关汉简(肆)》,中西书局2015年版。不另注。
    (3)表示不知缺几个字,下同。
    (4)表示人数,下同。
    (5)陈直:《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页。
    (6)王万盈:《两汉守边戍卒管理初探》,《简牍学研究》第3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7)《汉书》卷1《高帝纪》。
    (8)(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2页。
    (9)王震亚、张小锋:《汉简中的戍卒生活》,《简牍学研究》第2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新办〈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网(http://www.nhfpc.gov.cn/xcs/s3574/201506/6b4c0f873c174ace9f57f11fd4f6f8d9.shtml),访问时间2015年6月30日。
    (11)张春树:《居延汉简中所见的汉代人的身型与肤色》,《汉代边疆史论集》,食货出版社1977年版,第194页。
    (12)张春树:《居延汉简中所见的汉代人的身型与肤色》,《汉代边疆史论集》,第198页。
    (13)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5、6、8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87、245页。
    (14)杨希枚:《论汉简及其他汉文献所载的黑色人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1969年。
    (15)[日]永田英正著、张学锋译:《居延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16)陈健文:《月氏的名称、族属以及汉代西陲的黑色人问题》,《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纪念敦煌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17)汪受宽:《肩水金关汉简“黑色”人群体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3期。
    (18)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9)马怡主编:《居延新简释校》,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04页。
    (20)林仲贤、彭瑞祥等:《中国成人肤色色度的测定》,《科学通报》1979年第10期。
    (21)杨永庆主编:《中医护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页。
    (22)何双全:《汉代戍边士兵籍贯考述》,《西北史地》1989年第2期。
    (23)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93页。
    (24)罗炽主编:《太平经注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25)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85页。
    (26)邢义田:《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94页。
    (27)数据来源:杨剑虹:《从简牍看秦汉时期的乡与里组织》,《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996年第3辑;王爱清:《秦汉里制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14页;于振波:《走马楼吴简所见户与里的规模》,《江汉考古》2009年第1期;张信通:《秦汉乡里赋税制度和赋税征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1期;杨际平:《秦汉财政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4页。
    (28)杨际平:《秦汉财政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4页。
    (29)参见谢桂华:《尹湾汉墓所见东海郡行政文书考述(上)》,《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30)参见张俊民:《悬泉汉简所见西汉效谷县的“里”名》,《敦煌研究》2012年第6期。
    (31)李均明:《汉代甲渠候官规模考(上)》,《文史》第34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9页。
    (32)邢义田:《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63页。
    (33)臧知非:《秦汉赋役与社会控制》,三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页。
    (34)劳干:《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0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5页。
    (35)臧知非:《秦汉赋役与社会控制》,第167页。
    (36)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37)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38)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07页。
    (39)杨际平:《秦汉财政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