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感:网络时代下青少年身份认同的迷失与回归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秦楠
  • 关键词:同一感 ; 身份认同 ; 社会认同 ; 网络空间 ; 现实空间
  • 中文刊名:JQJY
  • 英文刊名:Basic Education Review
  • 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基础教育参考
  • 年:2019
  • 期:No.292
  • 语种:中文;
  • 页:JQJY201904004
  • 页数:4
  • CN:04
  • ISSN:11-4889/G4
  • 分类号:7-10
摘要
身份同一感被体验为一种心理上的自在安宁之感,能使人拥有清晰的自我形象、准确的自我定位以及合理的内在价值。网络时代使青少年的身份形式更为多元复杂,由此而产生的身份混乱,也会导致青少年自我觉知与自我价值的迷茫,带来同一感的匮乏。基于此,可通过培养共享精神、增强社会认知能力、培养积极的社会认同、关注个体经验的连续性、加强自我反思等,来提升青少年的身份同一感。
        
引文
[1][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2][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云,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52.
    [3]高芙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制及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4-27.
    [4]Legerwood,A.,&Liviatan,I.The Price of a shared vision:Group identity goals and the social creation of value[J].Social Cognition,2010(28):401-412.
    [5]王晓峰,李丹.论道德同一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37-43.
    [6]薛婷.社会认同的逻辑:集体行为的理性与感性之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28.
    [7][美]大卫·李斯曼等.孤独的人群[M].王崑,朱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8-23.
    [8]班建武.捍卫公民身份的完整性:媒介时代公民教育的批判立场[J].教育学报,2013(2):14-20.
    [9]张茂聪,秦楠.互联网+教育:内涵、问题与模式建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3):22-28.
    [10]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5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