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与抵拒:孙中山晚年对苏俄道路的选择性认同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mulation and Resistance:The Sel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Sun Yat-sen to the Soviet Model
  • 作者:何金凤
  • 英文作者:HE Jinfeng;
  • 关键词:孙中山 ; 苏俄经验 ; 认同 ; 拒绝
  • 中文刊名:LSJX
  • 英文刊名:Hist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 机构: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历史教学问题
  • 年:2019
  • 期:No.250
  • 语种:中文;
  • 页:LSJX201901009
  • 页数:6
  • CN:01
  • ISSN:31-1016/G4
  • 分类号:48-52+140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经历了不断的挫折和失败后,将目光转向苏俄,并在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开始了"联俄""师俄"历程。但孙中山的"以俄为师"并非"全盘俄化",而是有所取舍,带有明显的选择性倾向。他始终以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为标准,在积极效法苏共组织模式、学习借鉴苏俄建军经验的同时,对苏俄国家现代化的终极制度目标及其指导思想都持抵拒态度,认为中国可以通过社会改革而不必经过阶级斗争实现各阶级人民均享幸福的大同世界。
        In the 1920 s,Sun Yat-sen turned to the Soviet Union after experiencing constant setbacks and failures. He reorganized the Kuomintang with the help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omintern,and started the process of"allying Soviet Russia"and"learning from Soviet Russia". However,Sun Yat-sen's"taking Russia as a teacher"was not a"full Russification". It had its selections. Sun's standard was whether it fit the Chinese conditions and actual needs or not. He actively followed the pattern of the CPSU organization and learned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viet army building, but he rejected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Soviet modernization and its ideology. He believed that China could achieve universal prosperity through social reforms without going through the class struggle process.
引文
(1)论文如王奇生《联俄与师俄: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的意义》(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年);郭世佑、邓文初《民族主义的裂变——以孙中山与苏俄关系为中心的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张同乐《孙中山与苏俄关系论析》(《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严兴文《北伐与孙中山晚年思想演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王杰、张金超《孙中山晚年重视舆论宣传原因探析——基于苏俄、共产国际因素的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等。著作方面如黄修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贾乾初《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等。
    (1)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100页。
    (2)孙中山:《在黄埔军官学校的告别演说》(1924年11月3日),《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270—271页。
    (3)(11)孙中山:《在广州国民党党务会议的讲话》(1923年10月10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267页,第268页。
    (4)(8)孙中山:《关于列宁逝世的演说》(1924年1月25日),《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36页,第137页。
    (5)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对国民党员的演说》(1923年11月25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436页。
    (6)孙中山:《在广州与清华大学学生的谈话》(1924年2月9日),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5页。
    (7)孙中山:《与国闻通讯社记者的谈话》(1924年2月18日),《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474页。
    (9)(10)(12)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297页,第291、297页,第291、292页。
    (1)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1669、1700页。
    (2)孙中山:《与鲍罗廷等的谈话》(1924年1月31日),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第303页。
    (3)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1月至8月),《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1—392页。
    (4)孙中山:《致廖仲恺等电》(1921年12月),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第479页。
    (5)孙中山:《与日本广州新闻社记者的谈话》(1924年3月),陈夏红选编:《孙中山答记者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第171页。
    (1)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1月至8月),《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89页。
    (2)孙中山:《庆祝十月革命七周年纪念宣言》(1924年11月7日),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第535页。
    (3)孙中山:《在广州与清华大学学生的谈话》(1924年2月9日),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第308页。
    (4)(6)孙中山:《在广州庆祝十月革命节的演说》(1924年11月7日),《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287页。
    (5)孙中山:《告中国人民书》(1924年10月11日),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第553页。
    (7)1920年12月12日波塔波夫报告“关于中华民国前第一届大总统孙中山博士”,转引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第58页。
    (8)(9)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第1563页,第1510页。
    (10)孙中山:《与长崎新闻记者的谈话》(1924年11月23日),《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365页。
    (1)(4)(6)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1月至8月),《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14、341页,第365、377页,第388、389页。
    (2)孙中山:《在广州与清华大学学生的谈话》(1924年2月9日),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第305页。
    (3)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第1413页。
    (5)孙中山:《通告第二十四号》(1924年3月16日),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第548页。
    (7)孙中山:《与张国焘的谈话》(1920年1月),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第245页。
    (8)孙中山:《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1923年10月15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284页。
    (9)孙中山:《与上海〈民国日报〉记者的谈话》(1924年2月27日),《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51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