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法告知义务“全有全无模式”之批判与制度改革选择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riticism for “All-or-Nothing-Principle” in Disclosure Obligations of Insurance Law——A Study on Design of Rules of Breach of Disclosure Obligations in Insurance Law
  • 作者:王家骏
  • 英文作者:Wang Jiajun;
  • 关键词:告知义务 ; 全有全无模式 ; 对价平衡原则 ; 对应调整模式
  • 英文关键词:Disclosure Obligations;;All-or-Nothing-Principle;;Theory of Consideration;;Proportionality
  • 中文刊名:DOUB
  • 英文刊名:Science of Law(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09 16:13
  • 出版单位: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年:2018
  • 期:v.36;No.227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FX019)“我国机动车三责险改革问题研究”
  • 语种:中文;
  • 页:DOUB201801015
  • 页数:10
  • CN:01
  • ISSN:61-1470/D
  • 分类号:142-151
摘要
从法史学和保险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保险法违反告知义务制度效果上所采取的"全有全无模式"属于早期保险经营技术与保险法理论落后的产物,该模式忽视了危险评估与保险费间渐进式的计算方式,使投保方承担了不合理的不利后果,为保险人不当获利留下了空间,其负面效果日渐凸显。虽然晚近以来该模式经历了主客观两方面的局部修正以平衡保险合同各方当事人的利益,但在效果上仍无法同对价平衡原则相契合,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全有全无模式"的固有缺陷。在未来的改革上,《保险法》应当弃用"全有全无模式",改而采用与对价平衡原则更为契合的"对应调整模式"。
        Through the method of history and insurance can find that,All-or-Nothing-Principle,which be used in disclosure obligations of Insurance Law of PRC,i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early insurance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the theory before the arise of insurance law,The principle ignores the incremental calculation between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insurance premium,making insureds bear the unjust adverse consequences and leaving the of space unjust enrichment for the underwriter,The problems in today's society is increasingly apparent. For the balance of the insurance contract party status,recently the correction of the model through the two aspect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ut it 's still can 't corresponds to the theory of consideration and cannot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inherent defects. The Principle should be abandoned in Insurance Law of PRC. Proportionality should be used in the future reform,which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theory of consideration.
引文
[1]郑子薇,叶启洲.告知义务违法之法律效果与对应调整原则——以德国法与日本法之修正为中心[M]//.保险法学之前瞻:林勋发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1.
    [2][美]埃米特·J.沃恩,特丽莎·M.沃恩.危险原理与保险[M].张洪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杨诚对.意外保险——理论与实务[M].台北:三民书局,2008.
    [4][美]弗里德里奇·凯斯勒,格兰特·吉尔摩,安东尼·T·克朗曼.合同法:案例与材料(上)[M].屈广清,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5]樊启荣.保险契约告知义务制度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袁宗蔚.保险学——危险与保险[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7]韩永强.保险合同法“最大诚信原则”的袪魅[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2):153-157.
    [8]Carter v Boehm(1766)3 Burr1905[Z].London:English Reports Full Reprint,97-King's Bench(1378-1865):1162.
    [9]叶启洲.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新发展[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5.
    [10]M.Reinecke.Remedies for Misrepresentation Inducing a Long-Term Insurance Contract:The Didcott Principle[J].SA Mercantile Law Journal,2009,(21):387-395.
    [11]Peter.J.Tyldesley(General Editor).Consumer Insurance Law:Disclosure,Representation and Basis of The Contract Clauses[M].London:Bloomsbury Professional Ltd,2013.
    [12]汪信君.保险法告知义务之义务性质与不真正义务[J].台大法学论丛,2007,(1):1-54.
    [13]叶启洲.德国保险契约法之百年变革:要保人告知义务新制及其检讨[J].台大法学论丛,2012,(41):245-327.
    [14]段胜,王伊琳.美国保险理论研究综述:历史与现状[J].保险研究,2010,(9):122-127.
    [15]陈云中.保险学(第6版)[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9.
    [16][美]小罗伯特·H.杰瑞,道格拉斯·R.里士满.美国保险法精解[M].李之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7]樊启荣.投保人告知义务性质之多维分析[J].保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69-75.
    [18]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9][美]约翰·F.道宾.美国保险法(第4版)[M].梁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0]任自力.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之审思[J].法学家,2010,(3):106-117.
    [21]Barnes,Brian.Against Insurance Rescission[J].Yale Law Journal,2010,120(2):328-365.
    [22]叶启洲.从“全有全无”到“或多或少”——以德国保险契约法上约定行为义务法制之改革为中心[J].政大法学评论,2015,(140):223-286.
    [23][日]英野星一.日本民法概论Ⅳ[M].姚荣涛,译.刘玉中,校订.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24]洪讠志宏.消费者保护法(第二版)[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5.
    [25]杨淑文.消保法与民法之分与合[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3.
    [26]See Jeffrey W.Stempel.Interpretation of Insurance Contract[M].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94.
    [27][英]约翰·伯茨.现代保险法[M].陈丽洁,译.周华孚,审定.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28]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9]John Birds.Insurance Law in the United Kingdom[M].Alphen aan den rijn:Wolters Kiuwer,2013.
    [30]Law Commissions.Insurance Law,Non-Disclosure and Breach of Warranty(No.104)[R],London:Law Commissions,1980.
    [31]汪信君.告知义务因果关系不存在抗辩与保险契约效力[J].月旦法学杂志,2015,(244):116-137.
    [32]江朝国.保险法逐条释义(第二卷:保险契约)[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3.
    [33]刘宗荣.新保险法——保险契约法的理论与实务[M].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7.
    [34][德]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M].杜景林,卢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5]梁书文.中国民事审判[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6]Law Commissions.Insurance Contract Law:Misrepresentation,Non-Disclosure and Breach of Warranty by the Insured[R].London:Law Commissions,2009.
    [37][日]村田敏一.关于新保险法总论的课题——以契约类型间的规则差异、规则特征问题为中心[J].保险学杂志,2010,(3):3-22.
    [38][美]劳伦斯·索伦.法理词汇[M].王峰皞,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39]陈猷龙.保险法论[M].台北: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
    [40]罗俊玮.初论英国消费者保险法草案——以告知与说明义务为中心[M]//.保险法学之前瞻:林勋发教授六秩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1.
    [41]Law Commissions.Insurance Contract Law:Misrepresentation,Non-Disclosure and Breach of Warranty by the Insured:A Joint Consultation Paper[R],London:Law Commissions,2007.
    [42][英]哈罗德·A·特纳.海上保险原理[M].李学峰,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
    [43][美]特瑞斯·普雷切特,等.风险管理与保险[M].孙祁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4]施文森,林建智.强制汽车保险[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9.
    (1)参见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保险合同不实告知类型诉讼案件适法难点剖析,http://www.circ.gov.cn/web/site0/tab5249/info3912428.htm,最后访问时间2017年1月2日。此外,以“保险”和“告知义务”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进行搜索,仅2015年全年涉及告知义务之民商事案件就达到11102件,2016年更增至13260件,已可见该问题之严重性。
    (1)相关讨论,参见温世扬、黄军:《论保险法上的告知义务》,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孙积禄:《投保人告知义务研究》,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3期;樊启荣:《投保人告知义务性质之多维分析》,载《保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李伟群、李菊梅:《论保险法中的告知义务》,载《政法学刊》2011年第1期;周海涛、李天生:《保险法如实告知义务的司法裁量》,载《保险研究》2010年第11期。
    (2)相关讨论,参见肖和保:《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国际走向》,载《消费经济》2009年第4期;王战涛:《中德保险法的消费者保护---以保险合同法总则为重点》,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2辑;任自力:《英国消费者保险法变革透视》,载《政法论丛》2012年第5期;马宁:《保险法如实告知义务的制度重构》,载《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1期;蔡大顺:《论重大过失行为之法律责任体系于保险法上的重构》,载《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3期。
    (3)该模式德文称之为“Alles-oder-Nichts-Prinzip”,英文称之为“All-or-Nothing-Principle”,日文称之为“全部免责原则”,我国台湾地区称为“全有或全无原则”。域外学者均称为“原则”,但“原则”一词涵义过大,且无法与保险法中现有的“对价平衡原则”、“最大诚信原则”等相提并论,本文以“模式”代替,但涵义上仍与上述几种称谓相同,后文所提“对应调整模式”亦同。
    (4)由于各国(地区)在立法上规定的告知义务主体不同,因此本文在一般情况下以“投保方”作统称。
    (5)如法国旧法直接规定契约为无效,美国加州保险法采赋予保险人于诉讼上主张免责之方式,而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则赋予保险人解除权
    (6)另据陈云中教授考证,最早的保险精算学研究机构成立于1849年。可见,在学术研究层面上,保险精算学也晚于保险法的发展。参见陈云中:《保险学》(第6版),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4页以下。
    (1)主观说认为,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侵害人基于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权利时,方应就所生损害负赔偿责任。其中“不法”应和“过错”相区分,因此注重对故意和过失归责上的区分。客观说认为,过错是对注意义务的违反,“不法”应包含在“过错”内,因此不注重对故意和过失归责上的区分。参见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261页以下
    (2)关于重大过失的理论问题,可参见叶名怡:《重大过失理论的构建》,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6期。
    (1)日本汽车驾照,依照颜色分为三种:绿色、蓝色及金色。绿色驾照为初次取得驾照时所发给,有效期为3年,3年过后可以申请换发蓝色驾照。蓝色驾照中又可以为分为一般驾驶者、违反驾驶者以及初测更新者,一般期限为3年,但当有轻微违规时则增加为5年。当蓝色驾照期限到时且期间内没有违规、无事故之优良驾驶记录者,可以申请发给金色驾照。金色驾照的分级一律为“优良驾驶者”。当金色驾照的持有者有违规或事故记录时,则在下次换驾照时更换为蓝色驾照。
    (2)关于日本保险法改革中对于“全有全无模式”和“对应调整模式”的讨论,可参见[日]大森忠夫:《保险法》(补订版),有斐阁1986年版,第129页;[日]西岛梅治:《保险法》(第三版),悠悠社1998年版,第57页;[日]中西正明:《保险法》,有斐阁1998年版,第113页。转引自郑子薇:《论保险法上告知义务之改革---以对价平衡原则及消费者保护为中心》,政治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2013年硕士论文,第64页。
    (1)可参见1984年《澳大利亚保险合同法》第28-30节,1990年《法国保险合同法》第L113-10条,2008年《德国保险合同法》第28-30条,2012年《英国消费者保险法》第4、5节。
    (1)对价平衡原则的计算公式,仅涉及纯保费问题。但保险费的构成还包括用来支付佣金、其他展业费用、保险费收入税等的附加保险费。在我国《保险法》中,因重大过失情形下需要退还保费,此时是退还保险费的全部,包括了纯保费和附加保险费。即“全有全无原则”不仅使得保险人可能过多赔付,也有可能使得保险人遭受经营成本上的损失。参见陈云中:《保险学》(第6版),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74页;[美]埃米特·J.沃恩、[美]特丽莎·M.沃恩:《危险原理与保险》,张洪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页。
    (2)《欧洲保险合同法原则》第2:102条:(1)如果保单持有人违反第2:101条,则依如下第(2)款至第(5)款,保险人有权提出对合同予以合理变更或者终止合同。为此,保险人须在其知道保单持有人违反义务之事实时起一个月内就其变更或者终止合同之意思向保单持有人进行书面通知,并说明其意思之法律后果……。但《欧洲保险合同法原则》将“对应调整模式”运用在故意的情形下,与英国法仍有差异。参见《欧洲保险合同法原则》,韩永强译,载《民商法论丛》第48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有关重大过失行为赔偿问题在保险法上的演进和我国保险法上重大过失行为效果的改革,可参见蔡大顺:《论重大过失行为之法律责任体系于保险法上的重构》,载《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3期。
    (4)有关对区分保护模式的借鉴,可参见肖和保:《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国际走向》,载《消费经济》2009年第4期。
    (1)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统计,中小企业数量占国内企业总数比例为99.8%,参见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index.htm,最后访问时间:2017年1月5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