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诈骗罪中的持卡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Credit Card Holder in the Crime of Credit Card Fraud
  • 作者:张明楷
  • 英文作者:Zhang Mingkai;
  • 关键词:信用卡诈骗 ; 恶意透支 ; 持卡人 ; 特殊身份
  • 英文关键词:Credit Card Fraud;;Malicious Overdraft;;the Credit Card Holder;;Special Status
  • 中文刊名:ZHEN
  • 英文刊名: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机构:清华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05
  • 出版单位:政治与法律
  • 年:2018
  • 期:No.272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刑法修正的理论模型与制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ZDA060)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HEN201801005
  • 页数:15
  • CN:01
  • ISSN:31-1106/D
  • 分类号:46-60
摘要
我国《刑法》第196条第2款规定的持卡人是特殊身份,即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是真正身份犯。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人不是持卡人;使用真实身份证件和虚假的财产证明申领信用卡的人仍然是持卡人;以窃取、骗取等非法手段获得他人信用卡的行为人(非法持卡人)不是持卡人,对其使用行为应视情形分别认定为盗窃罪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类型的信用卡诈骗罪;实际用卡人不是持卡人,持卡人与实际用卡人通谋恶意透支或者持卡人放任实际用卡人恶意透支的,成立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共同犯罪;实际用卡人的行为同时符合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成立条件的,则是恶意透支的共犯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正犯的想象竞合;实际用卡人恶意透支但持卡人不知情的,实际用卡人的行为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将非法持卡人与实际用卡人归入持卡人的解释结论,不是扩大解释而是类推解释。
        The credit card holder stipulated in Paragraph 2 of Article 196 of the Criminal Law enjoys a special status, that is, the crime of credit card fraud by means of malicious overdraft is a pure status crime.For those fraudulently obtaining credit cards with forged identity certificates, they are not credit card holders; for those obtaining credit cards with authentic identity certificates but with forged property documents,they are still credit card holders; for those illegally obtaining another' s credit cards by stealing or defrauding( ' the illegal card holders'), they are not credit card holders and they shall be convicted of the crime of credit card theft or the crime of credit card fraud by illegally using another' s credit car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f the actual card user is not the credit card holder and the credit card holder conspires with the actual card user to conduct malicious overdraft or the credit card holder indulges the actual card user to conduct malicious overdraft, they will establish the joint crime of credit care fraud by means of malicious overdraft. If the conduct of the actual card user constitutes the crime of illegally using another' s credit card simultaneously, there shall be the imaginative concurrence of the accomplice of malicious overdraft and the principal of illegally using another's credit card; If the credit card holder is not aware of the malicious overdraft of the actual card user, the conduct of actual card user constitutes the crime of illegally using another' s credit card. Any conclusion that incorporates the illegal card holder and the actual card user into the category of the credit card holder is a kind of analogical interpretation instead of extensive interpretation.
引文
(1)参见王作富主编:《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6页;曲新久:《刑法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08页。
    (2)日本刑法没有规定信用卡诈骗罪,但对于利用信用卡针对自然人实施欺骗行为进而取得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均直接认定为诈骗罪。参见[日]西田典之:《刑法各论》,弘文堂2012年版,第201页以下;[日]前田雅英:《刑法各论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版,第239页以下;[日]山口厚:《刑法各论》,有斐阁2010年版,第264页以下。
    (3)参见张明楷:《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9页。
    (4)参见[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有斐阁2008年版,第140页。
    (5)参见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页。
    (6)当然,能否认为持卡人这一要素(同时)是责任减少要素,也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7)参见赵秉志、许成磊:《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3期;孙军工主编:《金融诈骗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8)当然,如果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目的(如透支后在规定期限内归还),则应当否认信用卡诈骗罪的成立。
    (9)刘宪权:《涉信用卡犯罪对象的评析及认定》,《法律科学》2014年第1期。
    (10)谢望原、王波:《论信用卡诈骗罪中的“持卡人”》,《人民检察》2011年第17期。还有学者指出:“所谓虚假的身份证明,除了常见的虚假的身份证、户籍证、学生证、工作证、加盖公章的介绍信、现役军官的军官证、士兵证、护照等之外,还可以包括虚假的其他资信证明材料或相关的担保材料”。同上注(9),刘宪权文。
    (11)除非有其他特殊事由能够否认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例如,行为人虽然以虚假身份证件骗领了信用卡并且使用,但使用后主动按发卡银行规定归还的,可以否认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12)高艳东:《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疑难问题探析》,载游伟主编:《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189页。
    (13)参见前注(10),谢望原、王波文。
    (14)为了方便讨论,本文仍使用非法持卡人的概念。
    (15)参见《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第6条。
    (16)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35页。参见前注(5),张明楷书,第804页。
    (17)也不排除特约商户成为被害人的可能性。或许有人认为,在这种场合,由于银行可以要求乙归还透支款,所以银行不是被害人。然而,正是因为银行遭受了财产损失,才要求乙归还透支款。
    (18)参见前注(3),张明楷书,第89页以下。
    (19)冯涛:《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及立法完善》,《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1期。
    (20)在真正身份犯的场合,无身份者只能成立帮助犯,而不可能成立正犯。例如,在受贿罪中,收受贿赂的行为表面上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实施的,在规范意义上说,仍然是由国家工作人员实施的。因为作为职务行为的对价,贿赂是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相关联的;在规范意义上说,家属原本就不可能收受作为职务行为对价的贿赂。参见[日]松宫孝明:《刑法总论讲义》,钱叶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4页。同样,在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罪中,恶意透支是与持卡人的身份相关联的,即使是实际使用人实施了取款、付款等动作,但在规范意义上仍然是持卡人恶意透支,持卡人是直接正犯。在该案中,由于钱某是持卡人且拒不归还,所以,钱某是恶意透支的直接正犯,而非间接正犯。
    (21)参见谢财能:《登记持卡人与实际用卡人不一致时信用卡诈骗犯罪主体如何认定》,《人民检察》2011年第13期。
    (22)同上注,谢财能文。
    (23)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66页。
    (24)参见[日]山口厚:《刑法总论》,有斐阁2016年版,第329页、第339页。
    (25)参见张明楷:《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
    (26)还有人指出:“从行为的构成和危害性来看,同样是恶意透支的行为并会对信用卡管理秩序造成破坏,若仅仅因为对持卡人作过于严苛的限制,而无法惩处法益危害相当的严重行为,会丧失刑法处置的公平性原则。”彭智刚、吾采灵:《信用卡持有人诈骗行为实证分析》,《人民检察》2013年第18期。这种观点实际上也是对共同犯罪成立条件的误解。
    (27)同上注,彭智刚、吾采灵文。
    (28)《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第59条规定:“持卡人出租或转借其信用卡及其帐户的,发卡银行应当责令其改正,并对其处以1000元人民币以内的罚款(由发卡银行在申请表、领用合约等契约性文件中事先约定)。”
    (29)同前注(21),谢财能文。
    (30)参见福建省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宁刑终字第199号刑事判决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