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族、外部者、边缘人:多元文化社会的偏见与歧视及其教育应对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inority,Outsiders and Marginal People: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in Multicultural Socie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Responses
  • 作者:虞嘉琦
  • 英文作者:YU Jia-qi;Th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Hiroshima University;
  • 关键词:多元文化社会 ; 偏见与歧视 ; 接触理论 ; 解释学
  • 英文关键词:multicultural society;;prejudice;;discrimination;;Contact Theory;;Hermeneutics
  • 中文刊名:XKJ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 机构:广岛大学教育学研究科;
  • 出版日期:2019-04-25
  • 出版单位:教育学报
  • 年:2019
  • 期:v.15;No.86
  • 基金: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特色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8JJD880007)阶段性成果;;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201606990018)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XKJY201902003
  • 页数:8
  • CN:02
  • ISSN:11-5306/G4
  • 分类号:19-26
摘要
凡是正见必经偏见,凡有选择必有歧视。作为一种先在的解释,无法回避的偏见与歧视是作为在世存在的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通过它们,人高效地形成一个把握外在对象的图式,并为个体的共同体生活建基。但在多元文化社会,过度化、僵硬化了的偏见与歧视产生并强化了少数族、外部者与边缘人。他们置身于被歧视状态,被敌视、蔑视、无视,成为有别于己的"非我族类"、象征着污秽与异常的"社会禁忌"、即使发声也不被倾听的"庶民阶层"。为了有效地消解偏见与歧视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在接触理论之上的教育既须要在知识的层面上帮助学生了解偏见形成的过程与他者生存的状态,又要通过共同参与的方式助力学生养成虚怀若谷的心态与推己及人的共感。对等地位的接触、指向共同目标的协动、制度的支援、亲密的接触,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异文化接触才能有效地减低偏见与歧视。
        Prejudice always comes along with positive thinking,and discrimination always presents where there is a choice.As a prior explanation,the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that cannot be avoided are the basic way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for people who live in the world.Through them,people efficiently form a schema that grasps external objects and builds the foundation for individual community life.However,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the overemphasized and stiffed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enhance the stereotypes of minorities,outsiders and marginalized people.They are discriminated,looked down upon,neglected and treated with hostility.They become"others"that are"different from our group","taboos"that symbolize filth and abnormality,and"subalterns"that are not heard.China in globalization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the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contact theory not only need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prejudice's formation and the survival state of others at the knowledge level,but also needs to help students form an open mind and a sense of empathy.Effective elimination of prejudices and discrimination relies on communication on the basis of reciprocity,cooperation with common goal,institutional support,and close contact.
引文
[1]加賀美常美代,等.多文化社会の偏見·差別[M].東京:明石書店,2012:24.
    [2]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83-384.
    [3]何卫平.理解之理解的向度---西方哲学解释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0.
    [4]生安峰.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4.
    [5]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黄建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71.
    [6]SPIVAK G C.Conversations With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C].Calcutta:Seagull Books,2007:62-63.
    [7]BREWER M B.&MILLER N.Groups in Contact:The Psychology of Desegregation[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4:281-302.
    [8]COOK S W.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J].American Psycholgist,1985(40):452-460.
    [9]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409-410.
    [10]乔治娅·沃恩克.伽达默尔---诠释学、传统和理性[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8-209.
    (1)他者具有存在论与伦理学两种特征。存在论意义上的他者是与“我”不同的此在。“他”虽然与“我”共同在世,但却表现出与“我”不同的感知方式、生活习惯、人格信仰。伦理学意义上的他者是“我”应该关怀的对象。
    (1)在传统社会中,人的活动范围限定在一定的时空之内,因而偏见与歧视并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但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活动时空的急剧扩大,这就使得人不得不走出早已熟悉了的生活空间与社会关系,与异质他者接触。此时,原先不显眼的偏见与歧视就有可能成为阻碍两者交往与沟通的障碍,而这也就是重新思考偏见与歧视的必要性所在。
    (2)人们对于短期来访的客人总能保持微笑与友善,但这种克制与热情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递减。一方面,时间长意味着接触机会的扩大,而这就增大了双方产生矛盾的机率;另一方面,一定数量来访者的定居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的改变。特别是工作上的互相竞争、社会福利的相对减少、文化与宗教上的冲突等都极易转化为生产偏见与歧视的温床。
    (1)需要注意的是,围绕标准的正义与合适问题,不同的思想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笔者在这里所提倡的是用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可行能力”与“信息限制”概念来思考标准的适切性问题。所有标准事实上都已经先在地限制了某些信息的进入,因而当我们比较标准的好坏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弄清信息的排除状况,然后根据“可以做什么”与“可以成为什么”的“可行能力”概念来评价标准是否构成了歧视。
    (2)中华文化中除了有强调平等与友善的“爱之如一”“天下大同”的传统之外,也包含着凸显敌对与正统的“夷夏大防”“夷蛮狄戎”等思想传统。杨奎松在《“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一书中已经对中国传统中排外这一面有所指摘。受唯华夏道学、礼教是尊的正统观念影响,国人在看待异族异种时,渐渐开始用上排斥的眼光。南方客家人中还因此流行起这样一种传说:远古时期太上老君用黏土造人,最初一个被烧的时间长了,几乎烤焦了,他就把它扔到非洲去了,因此有了许多黑人;第二个烧得仔细,但取出来早了,太白了,又被他扔到欧洲去了,结果就有了许多白人。据说只有第三个烧得很完善,不黑也不白,略带黄色,太上老君很满意,就把它放在身边,这就是黄种人。
    (3)许多社会问题的发现事实上都证明了社会中“庶民阶层”的存在,他们只是被主流选择性地无视了。刘燕舞的《农民自杀研究》向我们展示的是农村中自杀问题的严重性。彭大松则通过《村落里的单身汉》一书介绍了一个时常被忽视的群体---单身汉。在时代的大变局中,总有一些弱势群体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动,从而成为社会风险的牺牲品。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分子的责任就在于发现社会中被无视了的群体,替他辩护与维权。这不仅是为了关怀弱者,也是生成和谐且正派社会的应有之义。
    (1)根据《教育的美丽风险》一书中的描述,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冒险的行为,因为它无法保证教育目的的准确达成,即教育的结果并不完全受教育活动的控制。(参见:格特·比斯塔(Gert Biesta)著,赵康译:《教育的美丽风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18页。)
    (1)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蒂称自己的解释学为教化的解释学。教化既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实践活动保证了某种一致性,又让不得不与他者接触的人具备一种永恒开放的品性。由此,收敛性的共同体与异质性的他者达成了某种奇妙的平衡。被教育者也不是某种所规定内容的接受者,而是世界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2)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伽达默尔开篇就介绍了“教化”(bildung)。教化既是永无止境的自我造就过程,又是这一过程的直接结果。它一方面说明人摆脱直接性与动物性,另一方面又意味着人异化后的自我回返。而在这一过程中,被教化的人拥有了实践的机敏与共通感。因此,教化是解释得以可能的前提之一。(参见: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66页。)
    (1)斯皮瓦克把这称为“策略性的本质主义”(strategic essentialism)。“策略”意味着它是暂时的、非绝对的,因而可以对本质主义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本质主义”则表明它是反抗性的、针对性的,因而可以暂时成为批判与斗争的武器。策略性的本质主义不但具有解构主义的特征,强调对隐蔽存在的呈露,而且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这一概念充分地反映了斯皮瓦克对非一贯性的追求。(参见:G.C.Spivak,In Other Worlds: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New York:Methuen,1987:205.G.C.Spivak,The Post-Colonial Critic:Interviews,Strategies,Dialogues,New York&London:Routledge,1990:51.橋本哲也.『ポストコロニアリズム』.岩波書店,2005:148-150.)
    (2)正如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正在进行歧视,霸凌现象也常常被视而不见,但这实际上忘记了霸凌与未来歧视的相关性。不正视霸凌问题不但让人沉湎于表面的平静,而且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延搁将会进一步严重化的问题。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等小疾演变为大病时,一切悔之晚矣。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