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东渐对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启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nlightenment of the Eastern Spread of Western Medicine on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作者:薛晓静 ; 肖涛 ; 王莹莹 ; 杨金生 ; 刘智斌
  • 英文作者:XUE Xiao-jing;XIAO Tao;WANG Ying-ying;
  • 关键词:西医东渐 ; 近代西医 ; 传播 ; 中医药
  • 中文刊名:ZYJC
  •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机构: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3-28
  • 出版单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年:2019
  • 期:v.25;No.271
  • 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程莘农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文化部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
  • 语种:中文;
  • 页:ZYJC201903051
  • 页数:4
  • CN:03
  • ISSN:11-3554/R
  • 分类号:49-51+69
摘要
梳理近代西医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西医跨文化适应的深层次原因,为当代中医药国际传播提供思路与借鉴。通过考察近代西医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发现西医通过建立教会医院、医学校、译书著说、发行报刊杂志等路径在中国立足发展,以其技术的有效性、诊断方式的客观性、理论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启示应以有效技术为先导,科技为支撑,国际教育为基础,统一医学名词术语为前提,互联网等新型传播方式为媒介,促进中医药及文化的国际传播。
        
引文
[1] 杨宇洋,沈志祥,吴中朝,等.针灸学科“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规划[J].中国针灸,2017,37(4):343-348.
    [2] 李经纬.中外医学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51.
    [3] 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1):27-33.
    [4] 金宝善.旧中国的西医派别与卫生事业的演变[J].报告文学,2003(7):107-111.
    [5] 乔森纳·斯潘塞.改变中国[M].曹德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34.
    [6] 马伯英,高晞,洪中立.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400.
    [7] PAUL VARG.Missionaries,Chinese and Dipolomats [M].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8:92.
    [8] 郝先中.晚清中国对西洋医学的社会认同[J].学术月刊,2005(5):73-79.
    [9] CEORGE H.Dan ton,The Culture Contac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The Earliest Sino-American Culture Contact 1784~1844,New York:1931:45.
    [10] 颜宜葳,张大庆.中国早期教会医院中的眼病与治疗[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27(2):179-202.
    [11]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73.
    [12] SIR A LJUNGESEDT.A Brief Account of an Ophthlmic Insituton[J].By a Phi lanthropist Canton.1834.Chinese Repository,vol.Ⅱ
    [13] 潘荣华,杨芳.晚清医学传教的空间转换与现代传播工具的崛起[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0):93-99.
    [14] 陶文钊,梁碧莹.美国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06-307.
    [15] 阮仁泽,高振农.上海宗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902.
    [16] 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69-71.
    [17] 王吉民,伍联德.中国医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64.
    [18] 合信.全体新论[M].南京:江苏上海墨海书馆,1851(咸丰元年) 新镌.
    [19] 李传斌.医学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西医翻译名词的确定和统一[J].中国文化研究,2005(4):50-56.
    [20] 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66.
    [21] 赵晓兰.19世纪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历史演变及其近代化进程[J].世界宗教研究,2008(1):121-127.
    [22] 潘荣华.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124-130.
    [23]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11.
    [24] 张婷婷.近代社会变迁视野下的西医传播与近代中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70-74.
    [25] 何小莲,张晔.藉医传教与文化适应——兼论医学传教士之文化地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5):92-95.
    [26] 周程.屠呦呦与青蒿高抗疟功效的发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8(1):1-18.
    [27] 周超凡.浅议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优势[J].中医杂志,2000,41(2):122-123.
    [28] 张伯礼.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6(15):95.
    [29] 张洪雷,张宗明.中医孔子学院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178-180.
    [30] 廖星,谢雁鸣,罗辉,等.中医药SCI论文投稿资源介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10):1271-1275.
    [31] 赵霞.标准化视阈下中医术语英译标准[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0):141-143.
    [32] 赵海滨.从文化安全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10):54-58.
    [33] 张其成.中医文化海外传播应纳入国家战略[N].光明日报,2015-03-21(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