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民法中意思主义形成之原因探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Concensualism in French Civil Law
  • 作者:石江水
  • 英文作者:SHI Jiang-shui;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关键词:意思主义 ; 形式主义 ; 权利变动 ; 罗马法 ; 合同
  • 英文关键词:concensualism;;formalism;;change of rights;;Roman law;;contract
  • 中文刊名:HBFX
  • 英文刊名:Hebei Law Science
  • 机构:西南政法大学;西南科技大学;
  • 出版日期:2017-01-04 14:02
  • 出版单位:河北法学
  • 年:2017
  • 期:v.35;No.280
  • 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人口城镇化引发农村非正式地权变动的合规化研究》(12SFB3025)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BFX201702013
  • 页数:9
  • CN:02
  • ISSN:13-1023/D
  • 分类号:138-146
摘要
《法国民法典》在权利变动的问题上秉持意思主义理路,与罗马法以降的形式主义法律传统正相对应。虽然影响《法国民法典》编纂的因素斑驳芜杂,但该理路的形成亦有相对清晰的脉络可资追寻:罗马法中零星的意思主义痕迹展示了不同于形式主义的路径;法国旧法中历时久远的观念交付实践奠定了意思主义的现实基础;教会法与自然法为意思主义形成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法国大革命激发的自由主义观念和反封建意识最终促成《法国民法典》的权利变动由传统的形式主义向意思主义的关键一跳。而在民法典颁布之初意思主义即现出面对交易安全时的现实乏力,故又不得不在其后的法典适用过程中经由学说及判例向传统的形式主义靠拢。
        On the issue of right changes,French Civil Code adheres to the theoretical path of concensualism,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formalism legal tradition descended from Roman law.Although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odification of French Civil Code are motley and miscellaneous,there are still relatively well-defined venations to pursue in the formation of its theoretical path:the sporadic traces of concensualism in Roman law demonstrate a path that is different from formalism; long-lived notion in French Middle Ages delivered practice lays a realistic foundation for concensualism; canon law and natural law provide the ideological support; the soaring liberal idea and anti-feudal ideology aroused by the French Revolution eventually contribute to a critical leap of the civil code's codification from traditional formalism to concensualism after revolution.Howev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mulgation of Civil Code,concensualism displays the actual weakness in the face of transaction safety,so it has to draw close to the tradition of formalism via theory and legal precedent in subsequent code applicable process.In the current codification of Mainland China 's Civil Code,this inflexion is pretty worthwhile to attach importance.
引文
[1]刘家安.买卖的法律结构——以所有权转移问题为中心[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1.14.
    [2][意]彼得罗·彭梵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49.
    [3][法]弗朗索瓦·泰雷,菲利普·森勒尔.罗结珍译.法国财产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482.
    [4]王铁雄.格劳秀斯的自然财产权理论[J].河北法学,2015,(5).
    [5]肖厚国.物权变动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7.
    [6]王茵.不动产物权变动和交易安全——日德法三国物权变动模式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2.
    [7][德]K·茨威格特,H·克茨.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比较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63,164.
    [8][德]弗朗茨·维克亚尔.陈爱娥,黄建辉译.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发展为观察重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339.
    [9]宋旭明.论罗马法债之概念的权利化改造[J].河北法学,2012,(5).
    [10]王茵.不动产物权变动和交易安全——日德法三国物权变动模式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3,114.
    [11]董学立.对法国物权变动债权意思主义的再思考[J].北方法学,2014,(3).
    [12]李世安.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
    [13][日]星野英一.法国的不动产物权公示制度沿革的概观[A].李诚予,岳林译.现代民法基本问题[C].上海三联书店,2015.359.
    (1)在罗马法中,财产所有权的转移需具备两项活动:一是契约,在当事人间创设义务,尤其是出卖人交付标的物的义务,此际所有权并未转移;二是欲使所有权转移,另需一项要式行为---要式买卖或交付。法国旧法亦大抵如此。参见(法)弗朗索瓦·泰雷、菲利普·森勒尔:《法国财产法》,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481、482页。16世纪,德国法学家阿佩尔(J.Apel)建立了在德国普通法学上占支配地位的物权取得理论---取得权源与取得方式(Titulus und modus adquirendi)理论,即债权契约加交付才能使所有权转移。参见陈华彬:《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宋旭明:《论罗马法债之概念的权利化改造》,载《河北法学》2012年第5期,第174页。中世纪受罗马法影响的欧陆各地的权利变动法律结构亦大抵如此。
    (2)在罗马法中,由于缺乏如现代不动产登记一般透明、清晰的所有权公示手段,形式之于所有权证明构成不可或缺的实践理由,与罗马法上复杂的诉讼制度相对应,严格的形式要求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证明所有权本身及其变动的作用。参见(德)马克斯·卡泽尔:《古罗马法中的所有权和占有》,转引自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故源于罗马法的欧陆民法传统在权利变动的问题上,即可谓之形式主义。
    (1)对于罗马法中原始的买卖而言,出卖人不是必须转移物的所有权,而只是转移占有,因此,早期罗马法中的买卖合同不是一种要求人必须获取所有权并转移它的合同。罗马法谓之“不因买卖而移转所有权”原则。参见陈朝璧:《罗马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然而,买卖在罗马法中呈现的是不断地寻找办法摆脱这种不完善性---设法使出卖人不仅必须转移占有,而且也彻底地转移所有权---的发展过程。参见(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286页。
    (2)对于以让渡方式所取得之要式移转物,有“市民法上之所有权”;对于以让渡方式所取得之略式移转物,有“大法官法上之所有权”。陈朝璧:《罗马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3)在罗马法末期已存在虚构或拟制的给付,经由象征性的行为或仅由当事人确认给付已发生,即可满足转让行为之要求;占有改定条款亦已产生,出卖人仅明示买受人为占有人,而由自己暂时为买受人持有标的物,虽然实际上占有未生任何变化,但交付视为已发生。参见(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4)参见F.Gallo,il principo“emptione dominium transfertur”nel diritto pregiustinianeo,Milano,1960,passim;Arangio-Ruiz,la compravendita in diritto romano,vol.1,napo;I,1978,p.93 ss.转引自刘家安:《买卖的法律结构---以所有权转移问题为中心》,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1页。
    (1)欧洲中世纪的财货交易不可避免会带有或多或少的封建色彩,但给付仍不可或缺,即便其是以封建制形式呈现的。以作为社会财富主要载体的土地为例,其使用性所有权(domaine utile)的转让需在法庭前经由拥有支配性所有权的领主之手才能完成出卖人与买受人间的占有移转。但随着封建制的解体,上述土地交易中的封建色彩也渐趋消失,罗马法意义上的交付得以复归。参见J.Brissaud,Manuel d’histoire du driot privéàl’usage desétudiants en licence et en doctorat,nouvelle edition,paeis 1935.转引自L.P.W.van Vliet,Transfer of Movables in German,French,English and Dutch,Nijmegen:Ars Aequi Libri,2000,p.77.
    (2)参见(日)流泽聿代:《物权变动的理论》,有斐阁昭和62年(1987年)版,第95页。转引自肖厚国:《物权变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3)如17世纪法国著名私法学者多玛(Domat)认为合同中的“虚拟占有”或“占有改定”条款可以达到所有权转移的效果,即使未设该条款,亦应视为默示条款而存在,不过,多玛同时认为买卖合同的目的在于标的物占有及其收益的转让,所有权的转移离不开占有的移转。参见J.Domat,Lex Loix civils dans leur ordre naturel,Paris 1723,Libre 2,Section 2.nr.8.转引自L.P.W.van Vliet,Transfer of Movables in German,French,English and Dutch,Nijmegen:Ars Aequi Libri,2000,p.78.
    (1)18世纪法国私法学者伯歇尔(Pothier)虽秉持罗马法传统,反对仅由合同转移所有权的主张,但认为观念交付即达所有权转移效果是与理论体系相合的,故在二重让与的场合在先之观念交付较在后之现实交付具有优先性。参见(日)镰田熏:《法国不动产转让法的史的考察》,载《民商法杂志》第66卷第6号(1972年)第1014-1015页。转引自王茵:《不动产物权变动和交易安全---日德法三国物权变动模式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3页。
    (2)另有学说认为该场合中后发生之现实交付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参见(日)流泽聿代:《物权变动的理论》,有斐阁昭和62年(1987年)版,第102页注5。转引自王茵:《不动产物权变动和交易安全---日德法三国物权变动模式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10页。
    (3)法学家冈巴色雷斯(Cambacérès)认为,法国民法典之所以坚如磐石,是由于它不是建立在流动的沙滩上,而是屹立在坚实的自然法世界和共和国纯洁的土壤上。参见(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页。因此,法国民法典孕育于理性自然法的法律信仰,带有根深蒂固的自然法思想。参见Hausmaninger,Le Code Civil Autrichien de 1811 et le droit Romain des délits,Revue dhistoire des facultés de droit et de la science juridique(1998)189.转引自(奥)赫尔穆特·柯启尔:《论法典化对法的塑造力---以《奥地利民法典》、《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中的损害赔偿法为例》,史梦宵、邸楠译,载《中德法学论坛》(第10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1)参见(日)流泽聿代:《物权变动的理论》,有斐阁昭和62年版,第95页。转引自肖厚国:《物权变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2)但他们并未完全否认交付的功能,至少为了防止不谨慎的让与,实证法上的给付并无不当。参见L.P.W.van Vliet,Transfer of Movables in German,French,English and Dutch,Nijmegen:Ars Aequi Libri,2000,p.79.
    (3)参见Jean Carbonnier,droit civil,les biens/Les obligations,PUF2004.n°774,p.1705.转引自李军:《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与物权变动模式之关联》,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80页。
    (4)参见Locre,Legislation civile,commerciale et criminelle,ou commentarie et complement des codes Fraicais,vol.7,Brussels 1836,p.71.转引自L.P.W.van Vliet,Transfer of Movables in German,French,English and Dutch,Nijmegen:Ars Aequi Libri,2000,p.79.
    (1)所谓“一定程度上”,一方面揭示在政治领域长期积聚的革命压力无可避免会传导至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体现为革命派的反传统热情的渗透和感染;另一方面,法律传统仍是民法典的制定基础,体现为民法典起草委员会成员皆为旧体制下学识渊博且尊重历史传统的保守贵族,概念体系、逻辑体例无一不撷取自罗马法。因此,《法国民法典》可谓强烈的革命热情与稳健的制典手笔之间巧妙调和的产物。但民法典确定权利变动的意思主义的做法,则很难让人看出传统延续的痕迹。
    (2)法学家于1793年、1794年提出的两个民法典草案皆因“过于冗长”、“太过哲理化”或“缺乏革命性”而被否决。参见Andrew West,The Franch Legal System,London:Fourmat Publication,1992,p.25.
    (3)参见Wiecker,Storia del diritto private moderna,vol.1,Milano,1980,p.199s.e 371 s.转引自刘家安:《买卖的法律结构---以所有权转移问题为中心》,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7页。
    (4)才刚取得胜利之国民主权的热情,以及市民阶级对法律的参与,这两者确立了法国民法典主要的精神特征。参见(德)弗朗茨·维克亚尔:《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发展为观察重点》,陈爱娥,黄建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45页。
    (5)除了所有权转移的意思主义外,法国民法典中区别于罗马法传统而体现法国习惯法的规则为第2279条第1款的规定:“关于动产,占有相当于权利证书。”
    (1)意思主义的涵义之一即禁止国家干预个人的意思自由。参见谢怀栻:《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载《外国法评议》1994年第3期。
    (2)导致这种格局的因素很多,首先法典编纂时的农业背景,无以提供不动产金融形成的资本主义土壤,大规模或连续交易亦无从出现;其次,人们对大革命中获得的财产,尤其是土地,均倍加珍惜,想不到并且也不愿轻易让与他人;再次,当时的家族主义思想,很是忌惮自由交易对家族财产的破坏,也恐惧经由公示而公开家庭财产的状况;还有,当时尚无法配备近代的土地总登记簿,完善的登记公示制度尚面临无法逾越的法技术障碍。鉴于上述情况,对于当时作为法典编纂者的法律家,如果说也被法国旧法的登记制度的种种弊端遮蔽了眼睛,以至于对公示制度的私法功能---维护交易安全---未能有充分的自觉,虽然可提出责备,但也并非不可原谅。
    (3)1800年拿破仑任命的四名民法起草委员都是登记反对派,结果即是草案采取了法国古法的原则。参见(日)星野英一:《法国的不动产物权公示制度沿革的概观》,载《现代民法基本问题》,李诚予、岳林译,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309页。
    (4)法国合同法改革中的《卡拉特草案立法理由书》之相关部分。参见李世刚:《法国合同法改革---三部草案的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页。
    (1)法国学者让·路易·伯格论及《法国民法典》时曾做出如下评论:从各个方面看,《拿破仑民法典》都是妥协的法:意识形态上在18世纪哲学的个人主义和詹森主义基督教道德之间的妥协;政治上在革命原则和旧有制度传统之间的妥协;技术上在习惯法和罗马法之间的妥协。参见(法)让·路易·伯格著,郭琛译:《法典编纂的主要方法和特征》,载许章润主编:《清华法学》(“法典化研究”专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