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以启后学——中原地区汉代建筑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ndure Great Hardships in Pioneer Work——A Research Overview of Han Dynasty Architecture in Central Plains Area
  • 作者:白明辉 ; 吕红医 ; 杜亚雷
  • 英文作者:Bai Minghui;Lv Hongyi;Du Yalei;
  • 关键词:中原地区 ; 汉代建筑 ; 研究
  • 英文关键词:central plains area;;architecture in Han Dynasty;;research
  • 中文刊名:ZWJC
  • 英文刊名:Chinese & Overseas Architecture
  • 机构: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河南省昊鼎建筑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5-02-01
  • 出版单位:中外建筑
  • 年:2015
  • 期:No.166
  • 基金:“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3BAL01B04)
  • 语种:中文;
  • 页:ZWJC201502019
  • 页数:4
  • CN:02
  • ISSN:43-1255/TU
  • 分类号:72-75
摘要
汉代建筑的研究,始于营造学社成立之初。而中原地区1丰富的汉代实物遗存使其成为汉代建筑研究的核心区。笔者尝试从建筑技术、建筑形式、空间形态及地域特征等方面对中原地区汉代建筑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中原地区汉代建筑文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Since Society for Stud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was founded,the research of the architecture in Han Dynasty had began.The rich physical remains of Han Dynasty in Central Plains area make it become the core region of Han Dynasty.The author attempts to sort out and summariz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technique,architectural form,space form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etc,and speculate on the new research of the architecture in Han Dynasty.
引文
[1]张家泰.汉代建筑若干问题试析(上)(下).文物建筑,第1辑、第3辑.
    [2]周学鹰.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之一——斗拱.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之二——斗栱之分类.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之三)——柱(础),梁枋,平坐腰檐.华中建筑,第24卷.
    [3]鲁海峰.汉代建筑装饰风格考.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4卷第4期.
    [4]刘临安,曹云刚,张旖旎.从汉明器看建筑斗拱的特征.建筑师.
    [5]李敏.汉代建筑形式对古风建筑设计的启示和借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32卷第3期.
    [6]于福艳.从画像砖中的汉阙艺术看汉代建筑形式.山西建筑,第36卷第16期.
    [7]耿庆刚.汉代院落结构布局试析.文博发现与研究.
    [8]王强.从汉画看汉代南阳建筑风格和特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28卷第1期.
    [9]侯筱頔.陕鲁豫地区汉代画像砖石中建筑图像的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大学硕士论文.
    [10]武玮.试析河南汉墓出土陶仓楼的分期及区域特征.中原文物.
    [11]曹云刚.以汉代建筑明器为实例对楼阁建筑的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12]周学鹰.从出土文物探讨汉代楼阁建筑技术.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3期.
    1 中原地域的范围,近期有明确解释:“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中心相对的区域性概念。一个是大概念,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个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中游地区,包括河南、陕西、山西、安徽、山东一部分,湖北一小部分;小概念,特指河南。”本文主要指中概念--(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河南日报2007-2-7)
    2 《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二期
    3 河南博物院编著大象出版社出版。
    4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5 鲁海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第24卷第4期2009.12 P37页。
    6 张家泰《文物建筑》第一辑P25页。
    7 分造型古拙式和生动粗犷式。
    8 结构多样,多采用回转,对称的构图手法;造型追求神似,生动简练。
    9 多为红白相映,还采用装饰壁画。
    10 多用藻井,已出现覆斗天花和斗四天花两种形式。
    11 主用红色,图案多用龙纹和几何纹,构图常为立式或竖向分段式,表现手法多用圆雕,浮雕,线刻和彩绘,柱形以方形为主,也有采用雕塑装饰柱径和圆形柱础的。
    12 一般开在正中或偏侧,常采用雕刻和鬓饰工艺,色彩主用红黑白。
    13 地面装饰风格表现为天圆地方,土被朱紫,材料以地砖为主,秦汉室内地面还有踏步。
    14 在造型上和支撑功能上和后来的直立人字栱接近了一步,但是否是其渊源还有待考究。
    15 1.在殿堂楼阁建筑中,斗拱用于檐部梁、柱之间外,也用于楼阁的平坐、外挑的窗子、高台的栏杆、壁画的倚柱、高大的胡梯以及家具的装饰等处。2.又用于石阙石室及崖墓上。3.还用于桥梁上。
    16 周学鹰《华中建筑》第24卷2006.09.P124页。
    17 平面多为方形或矩形,也有圆形,斗身与斗欹高度接近,斗欹有直、曲、折线等。
    18 分直栱和曲栱,早期端部为平直矩形或多层叠涩或收杀成斜面。
    19 汉代已有昂。
    20 周学鹰《华中建筑》第24卷2006.07 P133页。
    21 斗拱出挑,有在柱头伸出一层或多层短木-栱材,也有挑出两层短木,以一斗二升最多,两散斗之间加矩形或圆形物次之,一斗三升最少。
    22 四种形式1.墙外角两面出挑梁,梁端置附小斗的横栱一重或数重;2.在建筑角部置栌斗,或于栌斗上再置曲栱;3.在角部施斜撑或斜撑上加斗拱;4.在角部斜出45°挑梁,上置角神或斗拱,有在挑梁下另加斜撑,还有在斜出45°挑梁上置抹角横木,横木梁端又各置斗拱一朵。
    23 几乎无横向出挑,多为竖向承重垫块。
    24 刘临安曹云刚张旖旎——建筑师
    25 分三个时期1.西周至秦汉—初始形成及发展阶段;2.隋唐至两宋—趋向制度化阶段;3.元代至清代—结构作用减弱,装饰作用强化阶段
    26 1.提高结构承载力;2.加大出檐出挑,减少屋面雨水对柱础的侵蚀。
    27 使用最多的是一斗二升和一斗三升,有单重栱之分,栱形有直线、曲线和折线。根据斗拱使用位置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柱头铺作分出挑和不出挑两种,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其次是补间铺作。
    28 周学鹰华中建筑第24卷2006.10 P166页。
    29 有大量雕刻,有四角、八角、十六棱、圆形之分,还有丁形柱或四角空心柱。
    30 汉代梁架于柱上,柱与柱之间使用枋材,二层柱落于梁枋上,早期阑额多位于柱头上,还发现有类似后世使用阑额、替木的情况。
    31 早期平坐,为自地面立柱(或自下层立柱),柱上架梁栿或简单铺作,其上架设面层,围以栏杆。
    32 广义腰檐可为楼阁的层檐,即屋顶以下,位于中间腰部的层层屋檐;狭义腰檐,为平坐下附加的短檐。
    33 李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32卷第3期P285页。
    34 (1)院落空间具有明确中轴线;(2)讲究总体布局权衡和体量大小对比;(3)重要建筑入口前均设阙;(4)建筑形式、结构、型制较完备,组合形式多样,有高台建筑群,廊院,三合院,四合院还有坞壁式建筑群;(5)一般院落布局:大门——二门——堂屋——寝屋。
    35 大多狭长(礼制建筑除外),开间多为奇数,明间面阔稍宽。
    36 多为夯土,外包花纹砖。
    37 南方墙体多为木骨泥墙;北方多为夯土墙,墙体厚且向上略有收分。
    38 形式完备,有重檐、台阶式屋面做法。早期屋面高度小,坡度缓,屋面多直坡而下,少反宇;檐口、脊多直线,少见曲脊和起翘;正脊和戗脊多用叠瓦垒叠出翘;瓦当均为全圆瓦当,纹样丰富。
    39 耿庆刚《文博发现与研究》P17页。
    40 为门、庭、户、堂、内。一间堂屋,两间内室。基本形式是外门内户。堂是院落主体,其它建筑都以之为核心,即“宇”。汉代民居典型形式即“一堂二内”
    41 张家泰《文物建筑》第3辑P1页。
    42 分单檐四阿式、两段四阿式、多层四阿楼阁式。
    43 四阿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歇山顶。
    44 四阿顶使用范围:使用范围最广,多用于庭院建筑群正屋或宫廷建筑的正殿,也普遍用于市井、民居、庙宇上;悬山顶使用范围:多用于次要的建筑上。由四阿和悬山搭配组成庭院的实例也最常见;硬山顶使用范围:主用于小型建筑上。也有只做单坡式顶或双坡顶,下只做半山墙的做法;攒尖顶:多为亭式建筑。汉代许多尖顶实为收山过小的四阿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攒尖顶;歇山顶:汉代歇山顶尚处于悬山与四阿结合的两段式阶段,未出现与后世完全相同者,这样屋顶仅见三例。
    45 盝顶、圆形屋顶、拐角悬山顶、二层楼房顶部四阿顶檐下加悬山式挟屋式、在较大四阿顶下加置小四阿顶组成单边挟屋式、在仓楼顶部建骑正脊气楼(现称“老虎窗”)式、门庭屋顶式、干阑式屋顶、井干式屋顶等。
    46 侯筱頔北京建筑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7 一般采用灵活的庭院布局而非中轴对称,采用折线边界,反映出垂直相交的围墙。
    48 大木分为木梁柱,穿斗,干阑,井干四种。多用单数开间,偶有偶数开间。明间宽度增加。
    49 阙身大多上窄下宽,逐渐收分,多为木结构,平面多为方形或矩形,上半段一般为一倒置台体或倒台体与正方体的结合体。
    50 多为四阿顶,分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台基多为夯土夯实,外包花纹砖;屋身柱子多使用斗拱,且雕有纹饰,檐下多垂弧形帷幔;屋面高度小,坡度缓,直坡而下,凹曲少见;檐口脊多直线;瓦当为全圆瓦当,纹样丰富。
    51 基本是平面方形单间或三间,还有少数横向多开间深一间;结构形式有台楼式,上下楼直通式和递进式。
    52 一般是自斜向梯道出插栱数道支托悬出水榭,有的在斜道中部下方增支柱,减少斜向构件悬挑长度。
    53 有梁柱式和拱式,梁柱式又分平直和折线两种。
    54 庑殿无推山,但脊槫延长向两边挑出,有正脊,戗脊,垂脊等,且有脊饰,屋角有起翘。出现“阶梯式”或“两段式”屋顶。南阳地区屋顶有四阿、歇山、四角攒尖等,个别略有“收山”,少数还有“推山”。
    55 分一斗两升和一斗三升,按部位又分柱头,补间和转角。栌斗有斗耳,斗平和斗欹,栱身有平直,折线和弯曲,柱头上也有雕饰和彩画,斗拱由单层单向发展为多层多向。
    56 均为石质,有方,圆,八角和人像之分,柱础有方,覆斗,覆钵等形式,柱径出现“收分”现象,木柱多限于檐柱及倚柱,倚柱穴平面为方形或矩形。
    57 有板门,栅栏门。
    58 以直棂窗和菱格窗为多见,窗扎都采用矩形或方形,三角窗仅施于厕所及山墙尖的通风窗,圆窗之例亦少。
    59 侧施卧棂栏杆,勾阑多见于明器中,望柱顶端或施笠帽状之柱头或不施,栏板则做成卧棂,直棂,菱格,套环或十字形。
    60 台基——已用“三陛”(班固《西都赋》)。
    61 瓦当纹样丰富,两汉之际及其后,以条砖砌墙。拱券发券用双层券或多层券。
    62 王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第28卷第1期P59页
    63 分单檐四阿式、重檐四阿式、单檐歇山式、四角攒尖式。
    64 汉代为楼阁迅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多为双层,也有三层及三层以上的,每层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木结构技术已满足遮阳、避雨、凭栏眺望的要求,且各层腰檐平坐有节奏的挑出和收进,产生了虚实明暗的对比。
    65 汉代阙观建筑最发达,有单双阙之分,有双重檐,也有三重檐;观—南阳出土两幅均刻有三重檐单阙,下有方形观基,上有圆形观身。
    66 分拱桥和弧形梁柱式桥,有砖筑和木构之分。
    67 有四阿、歇山、四角攒尖等,个别略有“收山”,少数还有“推山”。
    68 部分楼阁和阙观建筑仍保留柱头承托栌斗的古制,但厅堂中使用了一斗三升的斗拱。
    69 柱子有圆形、方形和矩形等。柱身上下无收分和卷杀,柱础多为方形石础,少数为覆盆础或凸起的础石。
    70 门扉上有铺首衔环。
    71 窗—通常装直棂,也有斜格或琐文等花纹。
    72 以卧棂为多,也有寻杖下用蜀柱和几何花纹的栏板。
    73 画像砖中部分建筑不显示基台部分;另一部分建筑则用线条表示基台。
    74 分人物纹样、几何纹样、植物、动物纹样等
    75 地砖采用砖作斫磨技术,普遍采用方砖、条砖和空心砖;
    76 曹云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77 分单体仓楼和带院落仓楼,为满足储藏粮食的功能,仓身多严实无门,并采用一定的防潮,防鸟,防火和通风措施。
    78 分楼阁式水榭、碉堡式水榭以及其他形式水榭。多矗立于水中,体型丰富,造型通透活泼。
    79 分单体望楼、带院落望楼、建筑群中的望楼。汉代特有楼阁形式,主要用于登高望远,楼阁底层封闭或前设置院落防御。
    80 墓主为了实现个人死后愿望而对百戏的抽象演化。
    81 分传统庭院楼宅和邬壁,传统庭院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多重院落体现中轴对称也讲求体型的均衡,在建筑体量和主次安排上还残留有“尊西”的思想。邬壁平面多是模仿城池筑造。
    82 抬梁、穿斗、干阑三种梁架结构已出现,且以抬梁为主。
    83 尺度较大,形式比例均未固定,以一斗两升和一斗三升最常见,有单重栱之分,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都已出现,柱头铺作最常见。
    84 有井干式和重楼式。井干式结构是一种早已出现的结构形式,如井上木栏一样,重复交搭方木或圆木,积木而高,曰井干。井干楼只是将此种结构规模扩大。重楼式体型变化丰富,上下层收分明显,上下层之间柱子错位设置。
    85 组合形式多样,所用支撑结构形式多样。
    86 以各类型中最典型的出土地命名,分郑州型、扶风型、勉县型、淮阳型。代表为院落空间,讲究中轴对称且强调体量上的均衡。
    87 分内部,前面,侧面和活动楼梯四种。
    88 五种屋顶形式已经出现,屋角少有起翘,出现了“阶梯式”和“两段式”屋顶形式,是后世“反宇”的雏形。
    89 空间体型特点分为上小下大,上大下小和上下同宽三种,空间表现手法分为复叠法,渐变法,聚中法,夹层法、减层法、错落法。
    90 均为腰檐在下,平坐在上,中间结合形式多样。
    91 装饰艺术突出;推行斗拱崇拜且斗拱和柱人形化。
    92 受“凤鸟”思想影响,正脊和垂脊末端常翘起,屋脊上脊饰丰富。
    93 也是装饰的重点,常采用斗拱、动物、力士等对其装饰,在画像砖石中常采用神禽灵兽装饰。
    94 周学鹰《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3期P65页。
    95 多层木架建筑已经普及,一些陶楼底部有楼梯,叉柱造、通柱造等构架体系并存,且上下柱对位与不对位的梁柱式木构架体系并存;檐下斗拱与柱枋搭交,显示出独立木构体系;还有分层立柱,用纵横搭交的木枋做楼层,与唐宋楼阁相似;
    96 做法多样,或有斗拱承托,上下层屋檐存在一定间隙;或由楼阁主体直接伸出,下无明显支撑;或由楼阁主体伸出,其下有站立的瑞兽承托;或采用挑梁由楼阁主体挑出;或直接与下层屋檐屋檐相接;或为斜撑支撑等。
    97 形式多样。或从主体建筑两面分别伸出挑梁,其上承斗拱;或在主体建筑角部转过45°伸出挑梁,其上承斗拱;或挑出华拱,形式有直栱、曲栱;或利用斜撑等。
    98 形式多样,或下层无平坐但顶层有;或中间有平坐而上层没有;或逐层均用腰檐、平坐;或只用腰檐不用平坐;或逐层相间用屋檐、平坐;或四面有屋檐而平坐只用三面、两面,甚或仅有以免;或楼阁束层却只有一层屋檐等丰富多彩。
    99 形制最多,平面呈长方形,2-7层不等,层间带腰檐,又可分为二层单体、多层单体、带院落、带院落附楼、简化的多层单体陶仓楼等;
    100 数量最多,皆为两层单体,未出现院落、附楼等设施,屋顶多为两坡悬山,少数为四阿顶。
    101 于福艳《山西建筑》第36卷第16期P30页
    102 最初指供人们进出的门道缺口,后常部在门两侧,起装饰、瞭望和防御作用。
    103 有单、双、三层之分,多为木架和砖木结构,一般包含台基、阙身、阙楼和阙顶;阙身一般为先在台基上立柱,柱与地袱相连,柱顶用额枋相连,室内有楼梯到达阙顶;阙身常用木枋纵横相交迭砌而成,一般为3-5层,也有木枋呈叠梁形,逐层向外挑出,后用斗拱承托阙顶;阙顶最常用四阿式。
    104 分单阙、双阙、子母双阙、凤阙等,有木架结构,还有砖石结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