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像似符、符号运动与皮尔斯的视觉隐喻机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ypoicons, the Semiotic Campaign and Peirce's Visual Metaphor Mechanism
  • 作者:刘涛
  • 英文作者:Liu Tao;
  • 关键词:像似符 ; 亚像似符 ; 符号三分法 ; 视觉隐喻 ; 皮尔斯
  • 中文刊名:JYCM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Media Studies
  • 机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教育传媒研究
  • 年:2019
  • 期:No.18
  •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视觉修辞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7ZDA290)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JYCM201901007
  • 页数:3
  • CN:01
  • ISSN:10-1407/G2
  • 分类号:15-17
摘要
图像符号是一种典型的像似符,其第一符号属性是像似性,"相像""再现"与"模仿"构成了像似符的三种基本指涉方式。我们可以从亚像似符和符号运动两个理论维度上把握皮尔斯的视觉隐喻机制。第一,隐喻是一种像似程度较低的亚像似符,它通过自身的特征实现符号体与对象的关联,即通过与该事物具有类比关系的另一事物来揭示该事物的再现特征。视觉符号的像似性恰恰存在于这种类比关系中,即隐喻揭示的是事物的类比关系。第二,图像符号的隐喻发生;存在一个"像似-指示-规约"的符号运动与意义流动过程,即符号超越符号第一性的像似关系,并经过符号第二性的指示关系,上升为符号第三性的规约关系,最终固定在文化之中,从社会文化系统中获得隐喻意义。
        
引文
(1)Danesi, D.(2017). Visual rhetoric and semiotic. Communication.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s(online), para.1.
    (2)[俄]罗曼·雅各布森:“隐喻和换喻的两极”,载自张德兴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世纪初的新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243页。
    (3)刘涛:《转喻论:图像指代与视觉修辞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
    (4)刘涛:《隐喻论:转义生成与视觉修辞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6期。
    (5)(8)(9)(10)(11)(13)(17)[美]查尔斯·皮尔斯:《皮尔斯:论符号》,赵星植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2页、第51-52页、第52页、第51页、第53页、第53页、第67页。
    (6)(7)[法]让-弗朗索瓦·波尔德龙:《像似性》,载自[法]安娜·埃诺、[法]安娜·贝雅埃:《视觉艺术符号学》,怀宇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4-119页、第119页。
    (12)(14)(15)(16)(18)[法]让·菲塞特:《像似符、亚像似符与隐喻——皮尔斯符号学基本要素导论》,载自[法]安娜·埃诺、[法]安娜·贝雅埃:《视觉艺术符号学》,怀宇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1页、第104-105页、第104-105页、第96页、第98页。
    (19)罗兰·巴特:《今日神话》,载自罗兰·巴特等:《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