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古医书中“阴阳”观及其文化考——以出土文献为起点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f the "Yin and Yang" View and Its Culture in Ancient Medical Books——Starting from the unearthed literature
  • 作者:陈宁
  • 英文作者:CHEN Ning;School of Liberal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古医书 ; 阴阳 ; 文化 ; 出土文献
  • 英文关键词:Ancient medical books;;Yin and Yang;;culture;;unearthed literature
  • 中文刊名:YLS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01
  • 出版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40;No.19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前出土文献及佚文献文学综合研究”(17ZDA254)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YLSZ201901023
  • 页数:8
  • CN:01
  • ISSN:45-1300/Z
  • 分类号:109-116
摘要
在出土和传世医学文献中,"阴阳"由"物"抽象为"特性",再伦理化为人体所必须遵守的纲纪规定,是符合"阴阳"概念在秦汉以前哲学化的历史脉络。同时,它在医学理论中的形成还与个体对于自我"生命""身体"逐渐掌握的进程紧密相关。正是个人对于寿命的追求,使得阴阳在易掌握的感官特性下还发挥着重要的伦理特性。
        In the unearthed and handed down medical literature, the "Yin and Yang" is abstracted from "things" to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thicalization is the discipline that must be observed by the human. It i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context of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before Qin and Han. At the same time, its formation in medical the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s process of gradually mastering the self "life" and "body". It is the individual's pursuit of life that makes Yin and Yang play an important ethical characteristic under the easy-to-master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引文
(1)庞朴:《阴阳:道器之间》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2)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66页。
    (3)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23页。
    (4)(5)周一谋、萧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398-399页。
    (6)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9页。下文所引《黄帝内经》原文皆出自本书,故不再出注。
    (7)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462页。
    (8)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6-317页。下文所引《春秋繁露》原文皆出自本书,故不再出注。
    (9)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51页。下文所引甲骨文释文皆出自本书,故不再出注。
    (10)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3页。下文所引金文释文皆出自本书,故不再出注。
    (1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43页上栏。
    (1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7页中栏。
    (13)[清]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38页。
    (14)[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13页。下文所引《庄子》原文皆出自本书,故不再出注。
    (15)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54页。
    (16)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0-391页。
    (17)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3页。
    (1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1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20)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5页。
    (2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46-351页。
    (22)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61-562页。
    (23)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11页。
    (2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6页。
    (25)杜正胜:《从眉寿到长生--中国古代生命观念的转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5年第六十六本,第二分。
    (26)[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83页上栏。
    (27)[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74页上栏。
    (2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95页。
    (29)李零:《中国方术考》,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30)相关论著参考彭浩:《张家山汉简<引书>初探》,《文物》1990年第10期;连劭名:《江陵张家山汉简<引书>述略》,《文献》1991年第2期;李零:《中国方术考》,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346-35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