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邦新造”的制度逻辑:西式话语中的近代省制言说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stitutional Logics of Transforming the State:The Provincial System Controversy of Modern China in Western Discourse
  • 作者:徐杨
  • 英文作者:Xu Yang;Department of History,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近代中国 ; 省制 ; 国家观
  • 英文关键词:modern China;;provincial system;;national concept
  • 中文刊名:ZJSH
  • 英文刊名: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版日期:2019-06-14
  • 出版单位:浙江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274
  • 语种:中文;
  • 页:ZJSH201906015
  • 页数:7
  • CN:06
  • ISSN:33-1149/C
  • 分类号:129-134+160
摘要
随着帝制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传统的"封建论""郡县论"囿于政治道德化的障碍,无法为现代国家地方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引,省制改革不得不向西方政治文化中汲取理论资源。但西方理论与中国地方治理经验的结合产生了诸多扞格之处。与此同时,从帝制走向共和,国家观的更新使得国人对省制的认知发生了重大转变。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imperial China into a modern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feudal theory" and "shire-county theory" are hampered by the obstacles of political morality, and cannot provide practical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tate local governance system. The reform of provincial system has to absorb theoretical resources from Western political culture. However, the combination of Western theory and Chinese local governance experience has produced many contradictions. Meanwhile, from the imperialism to the republican, the renewal of the national concept has led to a major shift in the perception of the provincial system.
引文
(1)《宪法会议审议会会议录第十五号》,《宪法会议公报》第14册,李贵连主编《民国北京政府制宪史料》,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39页。
    (2)有关近代省制问题的研究并不鲜见,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又有推陈出新之势。但以往研究多关注省制改革的曲折过程,以及对各种省制方案的简单梳理,对方案背后的思想资源缺少足够的剖析。本文旨在分析时人借用西方政治理论对中国历史经验的阐释,以及在此一过程中的诸多扞格之处。相关研究参见李达嘉《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台湾弘文馆出版社1987年版;于鸣超《中国省制问题研究》,《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李国忠《民国初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述评》,《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周生春、孔祥来《民国初年的省制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关晓红《清季外官改制的“地方”困扰》,《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5期;李学智《民元省制之争》,《民国研究》2010年第1期;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关晓红《辛亥革命时期的省制纠结》,《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翁有为《中国近代制度转型中的省制刍论》,《史学月刊》2019年第3期。
    (3)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6,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9页。
    (4)秦汉以降,随着郡县制带来的弊端与风险逐渐增加,以封建论作批判武器成为反对派的一种传统。各种“异端”政论皆以封建论作为一种表达方式。魏晋的陆机,南宋的陈亮、叶适、罗泌,元代的吴莱等都是封建制度的拥护者。陆机认为再好的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没有任何政治可以行诸万世。相比郡县制,封建制是比较可取的。因为实行郡县制的帝国可能因遭遇民乱而突然崩溃,封建制度则可以使国家的灭亡过程较为缓慢。陈亮与叶适都力斥宋代中央集权之弊,后者更是提出要折中封建、郡县之制,行“内柔外坚”的分权郡县制。拥护郡县制的阵容同样强大,唐代的杜佑、柳宗元、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杨慎等都曾撰文为之辩护。有学者认为,历代的封建、郡县之争,宋代为一转折点。宋之前的封建论基本时一种体制之争、统治策略之争;宋代理论家们精心建构了以“三代”为蓝本的理想社会,封建论便从过去单一的体制论转变为一种郡县制下的反对派传统,一种批判现实的理论工具。参见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田勤耘《明清“封建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杨联陞《明代地方政府》,《国史探微》,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5)顾炎武:《郡县论一》,《顾炎武全集》卷21,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6)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7)《出使德国考察宪政大臣于式枚奏立宪不可躁进不必预定年限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6页。
    (8)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1页。
    (9)《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请改定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376页。
    (10)伧父:《中华民国之前途》,《东方杂志》1912年第10期。
    (11)李大钊:《省制与宪法》,《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页。
    (12)洪绂:《重划省区方案刍议》,《东方杂志》1947年第6期。
    (13)吴传钧:《论缩改省区》,《国是》1944年第5期。
    (14)张其昀:《中央与地方之均权制度》,《思想时代月刊》1941年第2期。
    (15)康有为:《官制议》,《康有为全集》第7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16)鲍明钤:《中国民治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21页。
    (17)伧父:《论省制及省官制》,《东方杂志》1912年第3期。
    (18)吴贯因:《省制与自治团体》,《庸言》1913年第3期。
    (19)梁启超:《省制问题》,《庸言》1913年第1期。
    (20)沣兰:《省制问题之商榷》,《震旦》1913年第1期。
    (21)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22)《考察宪政大臣李家驹奏为日本官制情形请速厘定内外官制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529页。
    (23)桐城光昇:《省制大问题》,出版不详,第7页。
    (24)《宪法研究会之省制另定宣言》,《民声》1916年第2期。
    (25)谷钟秀:《地方制度答客难》,《正谊》1914第6号,第2页。
    (26)《废除省制无反对理由》,《民国汇报》1913年第4期。
    (27)《江西都督李重申军民分治问题及省官制意见书》,《浙江公报》1912年5月12日,“电牍”,第4页。
    (28)《省制草案理由》,《政府公报》1912年7月27日,第21页。
    (29)秋桐:《学理上之联邦论》,《甲寅》1915年第5期。
    (30)李剑农:《民国统一问题》,《太平洋》1918年第8期。
    (31)张君劢:《联邦十不可论》,《大中华杂志》1916年第9期。
    (32)中州退叟:《吾人对于国体变更必要之注意》,《新中华》1915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