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阅读与理解——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陈才智
  • 关键词:古典诗歌 ; 阅读 ; 理解 ; 琵琶行
  • 中文刊名:DFY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ufu Studies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6-06-15
  • 出版单位:杜甫研究学刊
  • 年:2016
  • 期:No.128
  • 语种:中文;
  • 页:DFYX201602015
  • 页数:16
  • CN:02
  • ISSN:51-1047/I
  • 分类号:95-110
摘要
阅读和理解古典诗歌,除了知人论世,掌握背景,了解本事,细读文本,疏通诗意,披文入情,因声寻意之外,还须进一步推源溯流,把握后世批评、议论和接受的情形,探究其经典化由萌芽、发展及确立的演变历史。在这一问题上,以《琵琶行》为例,至少需要留意:以文集文献整理为主体的文本演变史,以历代诗歌选本与评点为主体的选本沉浮史,以文学批评家为主体的作品阐释史,以作品为主体的作品模仿史,以琵琶亭为主要地点的诗迹流传史,以及题材流播史、书画题写史、文本翻译史。这八个方面,大致涵盖了《琵琶行》阅读和理解的涉及范围。
        
引文
(1)陈才智:《唐宋诗词鉴赏纵论》,连载于《名作欣赏》2010年第2、3、4期。
    (2)(清)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本《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7页。
    (3)(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称《琵琶行》为“古今长歌第一”,赵翼《瓯北诗话》卷四云:“《琵琶行》亦是绝作。”
    (4)见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谓,20世纪以来以《琵琶行》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更多达62篇”,实际数量远超62篇。详见拙作《〈唐诗排行榜〉平议与勘斟》,收入《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11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11月。
    (6)见拙撰:《琵琶行研究纵览(日文)》,《白居易研究年报》第13辑,日本勉诚社2012年12月。
    (7)详见拙著:《元白诗派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附编。
    (8)(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五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日本勉诚社1983至1984年影印《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临川书店2001年影印《白氏文集》,列为“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藏贵重典籍丛书”文学编第21卷。
    (10)参见下定雅弘:《白居易的〈琵琶引〉---名作成立的四个谱系》,《白居易研究年报》第13辑;中文版载于《东华汉学》第20期,2014年12月。
    (11)陈翀:《中唐における白居易「琵琶引」享受の原風景:その原本形態及び歌唱形式について》,《白居易研究年報》第13辑,第71-96页、下定雅弘:《戦後日本「琵琶行」研究一覧》,《白居易研究年報》第13辑,第315-341页。
    (12)详见森上修、山口忠男:《慶長勅版「長恨歌琵琶行」について-上-慶長勅版の植字組版技法を中心として》,《ビブリア天理図書館報》(95),第118-171页,1990年11月;森上修:《慶長勅版「長恨歌琵琶行」について-下-わが古活字版と組立式組版技法の伝来》,《ビブリア天理図書館報》(97),第36-86页,1991年10月;安野博之:《慶長勅版『長恨歌琵琶行』『白氏五妃曲』の刊行について》,《汲古》
    (36),第30-34页,1999年12月。
    (13)参见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但未见于文献著录,真伪尚有争议。详见小松茂美:《平安朝传来的白氏文集和三迹的研究》(东京:墨水社,1965年10月);神鹰德治:《小野道风法帖〈琵琶引〉本文の系统について》(《帝塚山学院大学创立两周年记念论集》,1992年3月);神鹰德治:《白居易研究讲座》第六卷“白氏文集的本文·书迹资料”(东京:勉诚社,1995年12月)。
    (15)详见神鹰德治:《尊圆亲王法帖所载〈琵琶引〉的本文系统》(《高校通信东书国语》第300号,1990年2月,第18-21页);神鹰德治、山口谣司:《法帖:尊圆亲王〈琵琶引〉影印·翻字·解题》(《白居易研究年报》第4号,日本勉诚社,2003年9月,第239-264页);金木利宪:《日本大学文理学部蔵伝尊円亲王笔「琵琶行」双钩填墨本について》,広岛中国文学会《中国学研究论集》(22),1-5,2009年4月。
    (16)阪本龙门文库,1962年。详见安野博之:《室町期における「长恨歌、琵琶行」享受-2つの宣贤自笔本をめぐって》,《国语国文》68(9),第37-51页,1999年9月;《清原宣贤自笔『长恨歌·琵琶行抄』の成立》,东京大学国语国文学会编:《国语と国文学》80(12)(通号961),2003年12月,第10-20页。17)(宋红:《〈琵琶行〉“冰下难”有版本根据》,《光明日报》1983年12月6日“文学遗产”615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83年第12期,第102页。
    (18)蒋礼鸿:《〈琵琶行〉的音乐描写》,《语文教学》1957年第3期,1957年2月;又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唐诗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咬文嚼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9)郭在贻:《关于文言文中某些疑难词语的解释问题·滩》,收入其《训诂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0)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补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1)景凯旋:《白居易〈琵琶行〉“冰下滩”新证》,《文史》(总第49期)1999年第4期,中华书局1999年版。
    (22)汪少华:《白居易〈琵琶行〉“水下滩”训释平议》,《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又收入其《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上海书店2008年版,第205-236页。
    (23)松荫:《关于“冰下难”》,《语文战线》1980年第1期。
    (24)张立人:《“冰下难”还是“水下滩”?》,《读书》1982年第6期。
    (25)何世英、陈斌:《“幽咽泉流冰下滩”考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又载《唐代文学论丛》第六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1-222页。
    (26)曹长河:《“冰下难”与“水下滩”辨析》,《天津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
    (27)林占波:《是“泉流水下滩”还是“泉流冰下难”》,《松辽学刊》1998年第3期。
    (28)徐复、景凯旋:《白居易〈琵琶行〉“冰下滩”正解》,《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
    (29)罗献中、杨继刚:《究竟用“难”还是用“滩”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
    (30)罗献中:《“难”、“滩”之争,孰是孰非?》,《汉字文化》2008年第6期。
    (31)霍松林:《白居易诗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该书修订本(1986年2月版)中修订为“风吹草木声”。其《白居易诗译析》354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亦释为“草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32)鲍维松:《关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瑟瑟”一词的注释问题》,《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古典文学论丛》第3辑,齐鲁书社1982年版。
    (33)陈才智:《关于白居易诗中“瑟瑟”一词的解释》,《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4期。
    (34)王同策:《且说“瑟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6期,第113页。
    (35)余文佐:《白居易诗中的“瑟瑟”:兼与〈“秋瑟瑟”指秋风质疑〉商榷》,《语文教学之友》1985年第12期。
    (36)何泗忠:《“瑟瑟”非“萧瑟”---对教材“枫叶狄花秋瑟瑟”中“瑟瑟”二字注释的异议》,《语文知识》1995年第6期。
    (37)孙雍长:《此“瑟瑟”非彼“瑟瑟”》,《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
    (38)孙雍长:《“瑟瑟”定谳》,《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9)鲁生:《“去来江口守空船”的“去来”》,《语文学习》1957年第7期。
    (40)陆精康:《“越明年”是何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11期。
    (41)牛钟林:《“五陵”注补》,《语文知识》1994年第7期。
    (42)陶智:《谈〈琵琶行〉中的“转”》,《语文建设》2007年增刊第1期。
    (43)袁渝生:《〈琵琶行〉中的“暂”字》,《语文园地》1986年第4期。
    (44)董焕金:《“却坐”该怎样理解》,《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6期。
    (45)周超:《“银瓶”考》,《辞书研究》2011年第1期。
    (46)胡林:《也谈“花朝”》,《四川教育》1981年第5期。
    (47)王京娜:《〈琵琶行〉注释补正》,《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第10期。
    (48)黄志浩:《关于〈琵琶行〉中一诗句的释疑》,《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
    (49)周建成:《〈琵琶行〉注释商榷和补充》,《阅读与写作》1998年第10期。
    (50)李秉鉴:《“琵琶别抱”小考》,《文史杂志》2008年第5期。
    (51)刘亮:《也谈“商女”的问题》,《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2)谭元春:《古文澜编序》,《谭元春集》卷二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01页。
    (53)(明)钟惺:《诗归序》,见钟惺等《古诗归》卷首,《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刻本,第1589册,第351页。又收入钟惺《隐秀轩集·隐秀轩文昃集序》,明天启二年沈春泽刻本。
    (54)《琵琶行》(又题《琵琶引》),收录于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三百三十四(明刻本);谢维新:《事类备要》外集卷十五音乐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祝穆:《事文类聚》续集卷二十二乐器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5)(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影印本,第8页。
    (56)(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69册,第818页。
    (57)(明)唐汝询:《删订唐诗解》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612册,第154页。
    (58)(明)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二十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26册,第111-112页。
    (59)例如:“妙在真情不讳”,“以此说曲罢,情理便深”等。
    (60)《唐诗归》卷二十八中唐四,《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刻本,第1590册,第172页;《明诗话全编》,凤凰出版社1997年版,第7册,第7352-7353页。
    (6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唐诗镜》卷四十三“中唐第十五”。
    (62)(明)费经虞:《雅伦》卷二四“琐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697册,第448页。
    (63)(清)张潜:《诗法醒言》卷一,《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清乾隆刻本,集部第6辑第30册,第658页。
    (64)(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卷一,中国书店据采山亭藏版影印本。
    (65)吕薇芬校点:《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7页。
    (66)富寿荪校点:《唐诗别裁集》重订本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64页。
    (67)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御选唐宋诗醇》卷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戊集续编《昭代丛书》;虫天子编《香艳丛书》第二集;《中国香艳全书》,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161页。
    (69)光绪二十七年天门熊氏广安刻本卷首。
    (70)光绪二十七年天门熊氏广安刻本卷末。
    (71)拙撰《白乐天流寓江州的流响---以琵琶亭诗为中心》(收入《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曾估算为百余首,在此订正。
    (72)参见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依据泰国巴利藏写本校订的巴利语《长部》之《大念住经》。
    (73)李裕民点校本:《青箱杂记》卷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3页。此诗作者或作宋敏求,又作王安国,非也。详见拙作《〈题琵琶亭〉〈送客西陵〉作者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年第1期。
    (7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日涉园集》卷六;《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册,第15908页。李彭,字商老,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因家有日涉园,自号日涉翁。生平与韩驹、洪刍、徐俯等人交善,名列吕本中《江西宗派图》。《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一五存《玉涧小集》一卷。
    (7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太仓稊米集》卷三十五。
    (76)《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香山集》卷十三。
    (7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平诗隽》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江湖后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七十七。
    (7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卷三十六。原编者注:“此诗原本缺,今从《中山诗话》采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十二题为《题江州琵琶亭》,诗句略异:“流光过眼如车毂,薄宦拘人似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掩泪湿青衫!”
    (7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七十三。《石屏诗集》卷一题作《琵琶行》。
    (80)赵与峕:《宾退录》卷三引《倦游杂录》;《宋诗纪事》卷三十一。
    (81)《四部丛刊》影印明正德刊本《宋学士集·芝园续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宪集》卷三十二。
    (82)舒梦兰:《天香随笔》(1757-1835),见宇宙风社1936年重印本《游山日记》。
    (83)《琵琶亭》,《四部丛刊》本《文忠集》卷五十六“外集六”;《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册,第3784页。
    (84)《琵琶亭上作》,《四部丛刊》本《文忠集》卷五十五。
    (85)(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五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46页。
    (86)《四部丛刊》本《雍熙乐府》卷六。
    (87)黄仕忠、李芳、关瑾华:《新编子弟书总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页,据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钞本《乐善堂子弟书目录》。
    (88)傅惜华:《子弟书总目》谓马彦祥藏(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2页)。
    (89)见首都图书馆编:《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第52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版,第226-238页;刘烈茂、郭精锐等编校:《清蒙古车王府钞藏曲本·子弟书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62-470页;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辑校《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858-865页;黄仕忠、李芳、关瑾华编:《子弟书全集》第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278-1290页。
    (90)夏史编选:《弹词开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第97-98页。
    (91)(清)爱新觉罗·敦诚:见其《四松堂集》卷五《鹪鹩庵笔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409页。
    (92)见明万历刻本《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册;《全元戏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93)(元)佚名:《梨园按试乐府新声》卷下,《四部丛刊》三编景元刻本。
    (94)(明)梅鼎祚:《与顾道行学使》,《鹿裘石室集》卷九书牍,《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山西大学图书馆藏明天启三年玄白堂刻本。
    (95)(清)赵式曾:《琵琶行》卷首,清乾隆间琴鹤轩原刊本。
    (96)(清)赵式曾:《琵琶行》卷末,清乾隆间琴鹤轩原刊本。参见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册,第747页。
    (97)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0页。
    (98)见蒋士铨:《四弦秋序》,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5页。
    (99)《曲话》卷三,清藤花亭十七种本,见吕天成等著:《曲品》,北京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
    王卫民主编:《吴梅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51页。
    陈才智:《白居易诗歌的图像化传播---以明代〈琵琶行〉书迹著录与流传为中心》,《安徽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夏露:《〈琵琶行〉在越南》,《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9期。
    林符芳盈:《〈琵琶行〉在越南近现代的传播及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一译翟理思(1845-1935)。出身书香门第,22岁来华,在华生活24年,先后任英国驻华使馆翻译和汕头、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英国领事馆官员,返英后,1891-1932年,继威妥玛之后,任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London:1897.单行本:London:William Heinemann,1900.NewY ork:1909.New York&London:D.Appleton&Co.,1901;1923;1928.NewY ork:Grove Press,1958;1973.共448页;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1967.共510页。关于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的初版时间,郭廷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洋〈中国文学史〉的撰写》(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26日)认为是1897年,同时指出,陈伯海:《中国文学史学史编写刍议》所云1900年(笔者按,陈伯海撰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文学史学史》导言,更正为1901年),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所云1901年,都不准确。但笔者见到的此书1973年版最末的第八章---“满族统治时期”,标明却是“A.D.1644-1900”,不知是否为再版时所作之修订。
    Notes on the“Lute-girl's Song”.New China Review.2(Dec.1920),pp.591-597.
    Mr.Waley and“The Lute grils Song”.H.A.Giles.New China Review 3(August 1921),pp.28l-288.
    Notes on the“Lute-girls Song”,response to Herber A.Gilescriticism of this piece.The New China Review,3(1921),pp.376-377.
    John Gould Fletcher.“Perfume of Cathay:Chinese Poems by Arthur Waley,”Poetry,Vol.13,No.5(Feb.,1919),pp.273-281.
    李清娇:《〈琵琶行〉两种英译诗探微》,《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路晓彬:《杨宪益英译〈琵琶行〉中的审美感知与想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陈丽丽:《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考试周刊》2011年第28期。
    黄潇颖:《含英咀华,“译”彩纷呈---简论〈琵琶行〉英译本中的音乐美学意蕴》,《大舞台》2012年第1期。
    徐辉:《从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分析许渊冲和杨宪益对〈琵琶行〉的英译思想差异》,《神州》2013年第26期。
    胡蓉:《〈琵琶行〉英译中“月”意象的复现与连贯》,《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4期。
    沈昱、袁亦宁:《从及物性角度看〈琵琶行〉英译中经验功能的传递》,《海外英语》2014年第11期。
    (清)张维屏:《琵琶亭》,嘉庆二十五年广东刻本《松心诗集》戊集《黄梅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