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唐前文献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everal Theoretical Issues about Literature Studies before Tang Dynasty
  • 作者:刘跃进
  • 英文作者:LIU Yue-jin;Institute of Literatur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关键词:钞本时代 ; 文学经典 ; 历史观念 ; 文本细读 ; 文献考订
  • 英文关键词:hand-copied version age;;literary classics;;historical conception;;intensive textual reading;;textual examination
  • 中文刊名:SZ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6-11-15
  • 出版单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6
  • 期:v.33;No.162
  • 语种:中文;
  • 页:SZDS201606020
  • 页数:10
  • CN:06
  • ISSN:44-1030/C
  • 分类号:115-124
摘要
今天看到的中国古代早期经典文献,多数产生在唐代以前。这些文献,从口传到写本,从钞本到定本,再从定本到经典,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很多变异,以至于今天所看到的中国早期经典文献,资料来源非常复杂,作者问题言人人殊。如何理解这些繁杂的问题,中外学者曾有过深入的探讨,也有过激烈的争论,迄今未曾消歇。当前,中国早期钞本文献问题,又成为热点话题,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值得关注。站在历史的高度,研究梳理了中国早期文献传播的历史进程,又通过对中西历史观念的比较,探讨了从事钞本时代文献研究的基本途径,即文本细读、文献考订、理论思索,三者并重,并愿以此为契机,努力寻求学界同仁就此一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基本共识。
        Most remaining early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s can be dated back to before Tang Dynasty. These literatures have a long history, passing down from oral tradition to written versions, then from handcopied versions to final versions, and finally becoming classics. Inevitably some variations might occur during this process so that the remaining classical literatures are from complex sources and there exist different opinions on author issues.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s have had in-depth and heated discussion on these complicated issues and heretofore they have never stopped. At present, early Chinese hand-copied literatures once again become a hot topic which involves a lot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is worthy of attention.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combs through the spread of early Chinese literatures. Then 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ical conception, it explores the basic approaches of studying hand-copied literatures: equal stress shall be laid on the three approaches of intensive textual reading, textual examination,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 It is expected this will trigger a heated discussion among academics and a basic consensus will be formed on this issue.
引文
[1](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美)柯马丁.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国的文本与仪式[M].刘倩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59.
    [4](英)R.C.柯林武德.历史的观点[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79.
    [5](日)清水茂.纸的发明与后汉的学风[A].清水茂汉学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3.24.
    [6]初学记(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2.517.
    [7]三国志(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89.
    [8]陈寿传[A].晋书[C].北京:中华书局,1974.2138.
    [9](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59.
    [10](唐)姚思廉.任昉传[A].梁书(卷十四,第一册)[C].北京:中华书局,1973.254.
    [11]劳榦.中国文字之特质及其发展[A].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C].北京:中华书局,2006.552.
    [12]刘跃进.纸张的广泛应用与汉魏经学的兴衰[J].学术论坛,2008,(9).
    [13]艺文类聚(卷三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60.
    [14](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5](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5.
    [16]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北京:中国书店,1987.2.
    (1)《中国文学史纲要》,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1880年出版。圣彼得堡大学国立孔子学院2013年重新排印出版,中俄文对照出版。
    (2)《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的对话》,(英)特里·伊格尔顿回答;马修·博蒙特提问,王杰、贾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3)见《初学记》卷二十一“文部·纸”,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16页。
    (4)《后汉书》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36-1239页。
    (5)《后汉书·百官志》:“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92页。
    (6)当时纸张在民间应该还没有广泛使用,《后汉书·列女传》记载蔡琰应曹操之召而著书,自称“乞给纸笔”,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7)《太平御览》卷六○五引桓玄:“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24页。按《旧唐书·高宗下》:“戊午,敕制比用白纸,多为虫蠹,今后尚书省下诸司、州、县,宜并用黄纸。’”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1页。《云仙散录》卷九“黄纸写敕”条载:“贞观中,太宗诏用麻纸写敕诏。高宗以白纸多虫蛀,尚书省颁下州县,并用黄纸。”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9页。这说明黄纸不易为虫蠹。
    (8)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载:“又造《通史》,躬制赞序,凡六百卷”。(卷三,第一册,第9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唐魏徵等:《隋书·经籍志》亦著录:“《通史》四百八十卷,梁武帝撰。起三皇,迄梁。”(卷三十三,第四册,第95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又唐姚思廉:《梁书·萧子显传》载梁武帝语:“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卷三十五,第二册,第511页)而据唐姚思廉:《梁书·吴均传》:“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卷四十九,第三册,第699页)说明吴均是主要撰者。又唐姚思廉:《梁书·简文帝纪》载:“所著《昭明太子传》五卷,《诸王传》三十卷,《礼大义》二十卷,《老子义》二十卷,《庄子义》二十卷,《长春义记》一百卷,《法宝联璧》三百卷,并行于世焉。”(卷四,第一册,第109页)而据唐李延寿:《南史·陆罩传》:“初,简文在雍州,撰《法宝联璧》,罩与群贤,并抄掇区分者数岁。中大通六年而书成,命湘东王为序。其作者有侍中国子祭酒南兰陵萧子显等三十人,以比王象、刘邵之《皇览》焉。”(卷四十八,第四册,第120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湘东王之序仍见载于《广弘明集》中,文后明确列出了编者的全部姓名。又据唐李延寿:《南史·许懋传》载:“皇太子召与诸儒录《长春义记》”,(卷五十,第四册,第1487页)说明《长春义记》亦非萧纲所撰。又据萧绎《金楼子·著述篇》载,萧绎的许多著作也出自门下之手。
    (9)梁萧纲:《法宝联璧序》,载唐释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二十,第250-25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0)《汉书·儒林传序》。
    (11)参见刘跃进《蔡邕行年考》《蔡邕生平创作与汉末文风的变迁》等文,载《秦汉文学论丛》,凤凰出版社2008年出版。
    (12)《后汉书·班超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71页。
    (13)《后汉书》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29页。
    (14)《三国志·吴书·阚泽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49页。
    (15)我在《人民政协报》2012年2月20日发表《走近经典的途径》对此有所论述。《新华文摘》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可以参看。
    (16)参见拙文《<续修四库全书补编>刍议》,《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3年4期(总386期)。
    (17)参见拙文《关于<文选>旧注的整理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1期。
    (18)何兆武《历史的观点》译者序。该书为英国学者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