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1980年围绕《在社会的档案里》的论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黄平
  • 关键词:《在社会的档案里》 ; 剧本创作座谈会 ; 《时代的报告》 ; 《文艺报》 ; 切·格瓦拉
  • 中文刊名:XWYC
  •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6-02-15
  • 出版单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年:2016
  • 期:No.199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之发生”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3YJC751016
  • 语种:中文;
  • 页:XWYC201602011
  • 页数:20
  • CN:02
  • ISSN:11-2589/I
  • 分类号:82-100+180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惹起激烈争论的电影文学剧本《在社会的档案里》多年来消失在当代文学史的主流论述中。本文重返"改革"起源阶段的历史现场,分析剧本创作座谈会、《时代的报告》、《文艺报》三方基于不同的思想立场对于《在社会的档案里》的阐释与论争,并结合对于作者王靖本人身世的考证、思想脉络的辨析与周边文本的细读,讨论作为《在社会的档案里》思想核心的"格瓦拉主义"与"新时期"的复杂关联,并以此反思如何超越当下"新左派/自由主义"的思想分野,回到纷争背后贯穿于当代中国历史实践的问题本身。
        
引文
1 2 30转引自徐庆全《风雨送春归——新时期文坛思想解放运动纪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345~346、435页。
    3 6 7参见内部资料《剧本创作座谈会陈荒煤同志讲话》,1980年2月7日。转引自李镇《乍暖还寒犹未定:1980年“剧本创作座谈会”之观察》,《当代电影》2015年第1期。
    4 5 26罗艺军:《〈在社会的档案里〉四题》,《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0、290、297页。
    8刘锡城:《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页。
    9 10 12 27胡耀邦:《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八〇年二月十二、十三日)》,《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3、1、3、17页。
    11 14夏衍:《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闭幕词(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112、54页。
    13 59周扬:《周扬同志在开幕式时的讲话》,《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47~48、42页。
    15 25荒煤:《提高创作水平,奋勇前进》,《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97、113页。
    16 17 18 21 24贺敬之:《新的时代和作家的责任》,《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76、65、85、75、79页。
    19 20周扬:《解放思想,真实地表现我们的时代——谈有关当前戏剧文学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57、66页。
    22《人民日报》评论员:《党领导文艺的良好方法》,《人民日报》1980年2月15日。转引自《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417页。
    23《人民戏剧》评论员:《戏剧家的社会职责》,《人民戏剧》1980年第3期。转引自《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423页。
    28 29萧冬连:《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1979-1981)》,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355页。
    31参见朱子南《烈士遗孤黄钢的传奇人生》,《世纪》2005年第2期;楚奇《大江之子——黄钢》,《武汉文史资料》2001年第4期。
    32雷颐:《“用脚投票”才是真选择》,《凤凰周刊》2009年第26期。
    33 34《时代的报告》发刊词:《我们连一秒钟都不会迟疑》,《时代的报告》1980年第1期。
    35本刊评论员:《〈在社会的档案里〉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时代的报告》1980年第1期。
    36张庚:《谈现实和理想》,《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127页。
    37陈刚:《当前关于两个剧本的争论》,《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145页。
    38 39刘一民、杨帆:《这是一份什么样的“社会档案”》(群众来信),《时代的报告》1980年第1期。
    40 44刘锡城:《1982:围绕“十六年”的一场大辩论》,《南方文坛》2015年第3期。
    41马德波:《矛头、焦点和倾向——关于〈在社会的档案里〉及其讨论》,《文艺报》1980年第11期。
    42周介人:《它在哪里失足——关于“本质论”的商讨》,《文艺报》1980年第7期。
    43丹晨:《“写本质”与“写光明”不能划等号》,《人民日报》1980年8月27日。
    45 46 47徐延春:《社会主义的光明本质与格瓦拉道路——评文艺报所载它在哪里失足》,《时代的报告》1981年第1期。
    48王杰:《格瓦拉思想剖析——一个拉丁美洲革命探索者的实践和失败的教训》,《时代的报告》1981年第3期。
    49蔡翔:《思想的线接在哪里》,《书屋》1996年第3期。
    50 51夏榆:《切·格瓦拉还是堂吉诃德——知青返城30年》,《南方周末》2009年5月14日。
    52参见方厚枢《内部发行图书出版的历史记忆》,《党史博览》2010年第12期。
    53何吉贤:《在历史的“终结”处开启历史》,《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5期。
    54“黄皮书和灰皮书分别概指‘修正主义、资产阶级文艺书籍’和‘外国政治学术书籍’,‘皮书’这一称呼出现于1965年。”引自蒋华杰、刘阳《冷战背景下新中国内部发行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中央党史研究》2013年第5期。
    55丁东:《和友人对话》,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页。
    56孔寒冰、项佐涛:《国际共运史上的一种“异端”现象——吉拉斯的“新阶级”理论剖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57夏榆:《“革命不是造反,而是一种哲学”》,《南方周末》2010年6月10日。
    58刘智峰主编《切·格瓦拉:反响与争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60夏衍:《夏衍同志在开幕时的讲话》,《剧本创作座谈会文集》,第51页。
    61 62 64杨健:《中国知青诗歌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112~113、100页。
    63杨健:《红卫兵集团向知青集团的历史性过渡》,《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4期。
    65参见米鹤都主编《回忆与反思——红卫兵时代风云人物口述历史之二》(香港中国书局2011年版)中老鬼的回忆。
    66卜伟华:《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页。
    67参见启麦《文革琐记——政治边缘处的众生相》,共识网“历史解读~民间历史”栏目。
    68 69参见刘福春《中国新诗编年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89、992页。
    70厚夫:《路遥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27页。
    71马弈主编《中国戏剧电影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469页。
    72一东:《行星启事》,《剧本》1988年第5期。
    73大力:《全国话剧改革题材新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剧本》1988年第4期。
    74吴戈(吴卫民):《戏剧危机的三种尴尬》,《戏剧文学》1990年第4期。
    75本刊编辑部:《致读者》,《时代的报告》1983年第1期。
    76参见张光年《文坛回春纪事》(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135、197、223、224、225页等记录。
    77独孤岛主:《骗子和茅台:假如都是真的》,《南方周末》2014年1月13日。
    78洪子诚后来回忆起对于《切·格瓦拉》的现场观感:“那种我所熟悉的二元对立的思维、语言方式,非此即彼的判断,‘暴力’性质的语言,勾引起那些原本以为忘却的记忆,并很容易就想起江青‘文革’中在北大‘大膳厅’舞台上那尖利、激昂的喊叫:‘革命的跟我们走,不革命的,走开!’我疑惑起来,这就是要重新召唤的‘革命’?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严峻的现实问题?”参见洪子诚《有关〈切·格瓦拉〉的通信》,《天涯》2009年第5期。
    79王靖:《在社会的档案里》,《电影创作》1979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