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对朱光潜、叶圣陶、朱自清的师承与超越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un Shaozheng's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text on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ment of Zhu Guangqian,Ye Shengtao and Zhu Ziqing
  • 作者:孙彦君
  • 英文作者:SUN Yan-jun;
  • 关键词:审美价值 ; 唯一性 ; 意脉 ; 错位
  • 中文刊名:FJS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 出版日期:2016-03-29 09:54
  • 出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6
  • 期:No.197
  • 语种:中文;
  • 页:FJSX201602014
  • 页数:10
  • CN:02
  • ISSN:35-1016/C
  • 分类号:80-88+231
摘要
本文从孙绍振的视野中探求百年来文学文本解读中以叶圣陶为代表的作家经验解读风格,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学术理性解读风格,以朱自清为代表的将前二者结合起来的三种风格的发展和得失,孙绍振继承了经验派在文本个案分析上的成果和理性派的理论基础,从经验和理性结合的方向上,他则更倾向于朱自清的成就,但实际上成为他的理论核心的却是经朱光潜阐释的康德的审美价值论。孙绍振在一系列经典文本的分析方面,超越了经验和理性派的历史局限,并建立了自己的文学文本解读学。
        Our thesis has comb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schools studying text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research angle of Sun Shaozhen. Of these three schools,one is the empirical represented by Ye Shengtao,one is the rational represented by Zhu Guangqian and the one integrating the first two represented by Zhu Ziqing. We have explored both their strong points and weak points from the research angle of Sun Shaozhen who has inherited achievements in case study of the empirical,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rational and the essence of the School represented by Zhu Ziqing who integrated theories of the other two schools. But in fact,it is the core of his theory is Zhu Guangqian's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aesthetic value theory. Sun Shaozhen has transcended predecessors' historical limitations in a series of classical text analysis,and established his own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text
引文
(1)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教育世界》1906年第1期。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76页。
    (3)《谈美》作于1932年,同年作为作者第一本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由开明书店出版,作者自称该书是《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但是,朱自清以为此书有些是《文艺心理学》不够详尽的,比之要丰富的。因而可称为朱先生相当重要的代表作。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448页。
    (1)2015年10月谢冕在“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开一个美丽的会》。
    (2)张毓茂:《序》,引自孙绍振:《灵魂的喜剧》,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3)孙绍振:《形象的三维结构和作家的内在自由》,《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
    (4)(5)孙绍振:《审美价值与情感逻辑》(自序),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分析《背影》一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228-233页。
    (2)鲁迅:《且界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321页。
    (1)孙绍振:《中国诗话词话的创作论性质和十七世纪的突破》,《文学遗产》2012第5期。
    (2)孙绍振:《〈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语文世界》2010年第3期。
    (3)叶圣陶:《<国文教学>序》,《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53页。
    (1)朱自清、吕叔湘、叶圣陶:《开明文言读本》第一册,开明书店,1947年,第91页。
    (2)孙玉石:《朱自清与中国现代解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其实还有一种可能作者所说的只是主观意图,实际并未在作品中实现。美国新批评认为这是规律,叫做“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
    (3)梁章钜《退庵随笔》把“教人作诗之言”作为诗话和词话的理想。见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一,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重刊《笔记小说大观》,1983年版,第十九册,第227页。
    (1)叶圣陶:《文章例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2)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八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08-209页。
    (3)见《诗探索》创刊号,后来孙绍振的这个意思在《绝句:瞬间转换的情绪结构》,《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论绝句的结构:兼论绝句的纵深结构》中发挥得更彻底,见《名作欣赏》2012年第7期。
    (4)杨载:《诗家法数·绝句》,见何文焕:《历代诗话》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32页。
    (5)孙绍振:《绝句:瞬间转换的情绪结构》,《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
    (1)(2)孙绍振:《唐人绝句何诗最优》,《月迷津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78-387页。
    (3)孙绍振:《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和意脉》注解(45),《文艺争鸣》2015年第5期。
    (4)孙绍振:《〈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语文世界》2010年第3期。
    (1)孙绍振:《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和意脉:评袁行霈古典诗学观念和文本解读》,《文艺争鸣》2015年第5期。
    (2)孙绍振:《审美价值的错位结构》,《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3期;《真善美三维错位结构不同于主客观对立统一的二维结构》,《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6期。
    (3)孙绍振:《薛宝钗、安娜·卡列尼娜是坏人吗》,《名作细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95-301页。
    (1)吴励生、叶勤:《解构孙绍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9页。
    (2)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3)尢西林:《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3期。
    (4)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74页。
    (5)马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选集》(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297页。此引文为编辑所遗漏,后来孙绍振将之放在他的自选集《文学的坚守和理论的突围》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