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南方集体林区林业产出的影响评价——基于3S技术的构想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ffect of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 on Forestry Production in Collective Forestlands in South China:A Research Proposal Based on 3S Technology
  • 作者:张寒 ; 赵青
  • 英文作者:ZHANG Han;ZHAO Qing;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 关键词:集体林改 ; 投入产出不匹配 ; 3S技术 ; 森林蓄积增量
  • 英文关键词:China's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mismatch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3S technology;;forest stock growth
  • 中文刊名:NJL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与测绘工程学院;
  • 出版日期:2013-12-31
  • 出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3
  • 期:v.13;No.52
  • 基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启动项目“集体林权改革对中国木材供给的影响”;; 陕西省专项配套经费项目(Z111021306)
  • 语种:中文;
  • 页:NJLS201304014
  • 页数:7
  • CN:04
  • ISSN:32-1607/C
  • 分类号:95-101
摘要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今已十年,其是否达到了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的预期目标,成为学术界亟待回答的问题。林毅夫教授1992年在研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时提出了经典的分析框架,但是与农业生产不同,林业生产存在着投入产出在时间上的不匹配,这使得林毅夫教授的框架在林业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拟采用流量产出指标——森林蓄积增量,并结合3S技术(RS、GIS、GPS)来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评价集体林改对林业产出的边际贡献。
        It has been 10 years since China implemented the new round of tenure reform in collective forests. However,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 reform has reached its target. Professor Lin yifu proposed a research framework in 1992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However,this framework cannot be used directly in the study on forestry production for the mismatch between inputs and outputs of forestry production in terms of time. To address this problem,the flow output indicator,forest stock growth,will be adopted in the research,and 3S technology(RS,GIS,GPS)will be employed to get the stock growth data 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of tenure reform to forestry production.
引文
②李周:《林权改革的评价与思考》,《林业经济》,2008年第9期;侯元兆:《从国外的私有林发展看我国的林权改革》,《世界林业研究》,2009年第2期。
    ③Lin Y.,“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992):34-51.
    ④贾治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兴林富民的伟大实践》,《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1年第4期。
    ⑤郑风田、阮荣平:《集体林权改革评价:林产品生产绩效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6期。
    ①Liu C.,Yin R.,“Poverty dynamics revealed i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nd forestry in improving livelihoods:the case of West Anhui,China”,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3-4(2004):391-401.
    ②宋长鸣、向玉林:《林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林业经济》,2012年第2期。
    ③张春霞、苏时鹏,等:《私有林经营规模效率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
    ④刘璨、于法稳:《东北国有林区企业效率测算与分析——DEA方法》,《产业经济评论》,2006年第1期;曹玉昆,张中华:《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分析——以吉林森工集团为例》,《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1期;Lee J,“Application of the three-stage DEA in measuring efficiency:an empirical evidence”,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1(2008):49-52.
    ⑤印中华、宋维明:《中国造纸及纸制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构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⑥赖作卿、张忠海:《基于DEA方法的广东林业投入产出超效率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⑦李春华、李宁,等:《基于DEA方法的中国林业生产效率分析及优化路径》,《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第9期。
    ①陈幸良、邵永同、陈永富:《基于“3S”技术与计量经济模型的集体林权改革监测与评价——福建邵武的实例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10年第6期;高岚、张自强:《产权管制、要素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徐晋涛、孙妍、姜雪梅,等:《我国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模式和绩效分析》,《林业经济》,2008年第9期;张敏新、肖平、张红霄:《“均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林业科学》,2008年第8期;徐秀英、石道金、杨松坤,等:《农户林地流转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临安、安吉的农户调查》,《林业科学》,2010年第9期;黄利、吕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农林业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辽宁省8县332户农户的调研数据》,《林业经济》,2010年第2期;贺东航、朱冬亮,等:《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态势与绩效评估——基于22省(区、市)1050户农户的入户调查》,《林业经济》,2012年第5期;Xie L.,Berck P.,Xu J.,“The effect of the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 in China on forestation”,2011.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1782289.②刘小强、王立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资源影响实证分析》,《林业经济》,2010年第6期;孔凡斌、廖文梅:《集体林分权条件下的林地细碎化程度及与农户林地投入产出的关系——基于江西省8县602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林业科学》,2012年第4期;Qin P.,Xu J.,“Forest land rights,tenure types,and farmers?investment incentives in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of Fujian Province”,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1(2013):154-170;支玲、王术华、李谦,等:《林改后农户对集体公益林投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天保工程区武隆县、会理县和玉龙县为例》,《林业经济》,2012年第3期。
    ①李亦秋、冯仲科、邓欧,等:《基于3S技术的山东省森林蓄积量估测》,《林业科学》,2009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