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udy o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 review
  • 作者:刘然然 ; 王梁
  • 英文作者:Liu Ranran;
  • 关键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 研究阶段 ; 研究方法 ; 研究内容 ; 研究展望
  • 中文刊名:JSNY
  • 英文刊名: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 机构:临沂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8 19:37
  • 出版单位:江苏农业科学
  • 年:2019
  • 期:v.47
  • 基金:国家星火计划(编号:2015GA740064);;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ZR2015DL002);;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6NC113018);; 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技创新专项(编号:2016NK001)
  • 语种:中文;
  • 页:JSNY201902002
  • 页数:6
  • CN:02
  • ISSN:32-1214/S
  • 分类号:17-22
摘要
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阶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3个方面对园区发展进行综述。研究认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过程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巩固深化等3个阶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涵丰富,具有高、新、聚、融等特点;园区发展模式呈现多种模式并存,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格局;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园区评价总体上以定量分析为主,评价的指标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园区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加快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卓有成效,但在产业、资金、科技、运行机制、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学者相应地提出了诸多建议。在综述的基础上,从研究尺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对未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园区研究提供参考。
        
引文
[1]卢凤君,孙世民,任爱胜.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组织体系建设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20(2):19-22.
    [2]孙世民,卢凤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战略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3):161-164.
    [3]蒋和平,孙炜琳.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4(4):19-23.
    [4]蒋和平,张春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深圳特区科技,2005(增刊4):50-54.
    [5]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6]张云彬,蒋五一,曹中良,等.基于空间特征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37(4):795-800.
    [7]田家怡,夏江宝.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思路与对策[J].滨州学院学报,2010,26(6):26-31.
    [8]陈栋,邹冬生,刘飞.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能值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4):161-165.
    [9]熊元,杨琼芬,陈传庆.贵州贵阳(乌当)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估[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6):92-95,98.
    [10]蒋和平,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19(6):21-24.
    [11]徐新福,徐永霞,李晋红,等.宁夏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8(4):36-41.
    [12]蒋和平,张春敏,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运行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07,25(2):52-56.
    [13]张志英.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完善---以四川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技术对接机制为例[J].农村经济,2010(2):98-101.
    [14]陈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科技,2007(11):41-45.
    [15]刘玉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战略构想[J].陕西农业科学,2006(4):110-113.
    [16]申秀清.中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机制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17]徐胜,周建涛,李丽华,等.苏南地区农业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探讨---以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409-411.
    [18]周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创新态势现增长活力[J].中国农村科技,2016(5):54-57.
    [19]罗广宁,孙娟,肖田野.广东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态势和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6(23):108-114.
    [20]叶达,吴克宁,刘霈珈.半干旱区农业开发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宁夏孙家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3):1099-1105.
    [21]徐晨清,杨学军,祝华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土地利用效率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21(12):108-113.
    [22]邵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研究---以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4):73-78.
    [23]孙宏勇,刘小京,巨兆强,等.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8):1145-1150.
    [24]刘桂峰.北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状况、问题与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1):54-57.
    [25]黄磊.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25-27.
    [26]潘启龙,刘合光.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5-11.
    [27]吕冬贺,索志林,赵媛媛.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2):79-83.
    [28]王欧,吴文良.中国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3(4):25-28.
    [29]雷玲,成艳梅.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效益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76-82.
    [30]范小俊.广西现代农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学术论坛,2003(3):75-79.
    [31]刘丽红,李瑾.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模型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8):451-453.
    [32]赵黎明.农业科技园区技术集聚形成机制与模式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4:51-56.
    [33]周伟,李桦.山东寿光市现代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山东纺织经济,2012(11):109-112.
    [34]田聪华,沈鸿,陆朝晖.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指标体系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18-20.
    [35]何仙珠.农业科技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384-388.
    [36]何忠伟,陈艳芬.园区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1):44-49.
    [37]吴沛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1(10):26-29.
    [38]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特点和类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10):23-29.
    [39]蒋和平,王有年,孙炜琳.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78-83.
    [40]吴普特.农业科技园区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模式[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3):6-9.
    [41]孙君生.木兰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理运行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15-16.
    [42]徐大为,邢克智,崔晶,等.天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专家大院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1):70-73.
    [43]宋莉莉,蒋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专家大院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科技与经济,2007,20(6):40-43.
    [44]熊元,陈传庆,周文,等.贵阳(乌当)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建设与成效[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2):124-126.
    [45]肖田野,罗广宁,孙娟,等.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成效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8):348-350,354.
    [46]王强,鲍健,李艳.中国大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4(2):32-34.
    [47]蒋和平,崔凯.农业科技园区:成效、模式与示范重点[J].农业经济问题,2009,30(1):9-14.
    [48]张鸿,鲜小林,谭伟.科研单位支撑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成效及其人才队伍建设[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6):134-137.
    [49]陈栋,甄双七,刘建峰,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12):116-120.
    [50]龙天炜,苏津津.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5):24-28.
    [51]李冬梅,严立冬.四川乐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2):15-19.
    [52]王继跃.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闽台农业科技合作成效、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14,39(4):55-57.
    [53]李小稳.福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15(6):91-96.
    [54]于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J].人民公仆,2015(1):84-87.
    [55]张文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双动力”式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56-58.
    [56]刘松洁.大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6:44-46.
    [57]王涛.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07,1(4):82-84.
    [58]李春文.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26-30.
    [59]蒋和平,江晶.“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J].科技与经济,2013,26(1):34-38.
    [60]李秀彬.对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空间布局过于分散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1):56-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