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幕府:一种幕府形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u Fu in Late Qing Dynasty
  • 作者:李志茗
  • 英文作者:LI Zhi-ming;
  • 关键词:晚清幕府 ; 幕府形态 ; 变局
  • 中文刊名:LWBI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view
  • 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5-04-20
  • 出版单位:史林
  • 年:2015
  • 期:No.153
  • 语种:中文;
  • 页:LWBI201502012
  • 页数:10
  • CN:02
  • ISSN:31-1105/K
  • 分类号:110-118+224
摘要
晚清幕府是在近代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清朝中央政府应对失灵的情况下,从地方大员幕府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并显示出其灵活机动、富有弹性的一面,汇聚人才,条综众务,充当了应急机制,担负起本该由国家正规体制承担的社会管理、安全保障和对外交往职能。由此发端,晚清幕府事务越来越多,权限越来越大,俨然地方权力中枢,既插手军政事务,又总揽洋务新政,不仅使清代地方官僚政治的骨架随之发生变化,而且其所经办的于古无征事业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气象、新局面,对晚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对晚清幕府的概念与内涵未能达成基本共识,往往自言自语,各说各话,相互矛盾不说,还造成名实相怨、反复研究等问题,不利于晚清幕府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提升。名不正则言不顺,很有必要在厘清晚清幕府名实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Mu Fu( Governor Office) of Qing dynasty came into being when China was in an unprecedented turbulent situation while the Qing government failed to deal with it. As an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at that time,Mu Fu shouldered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management,security and diplomacy and exerted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politics,econom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ociety. However,some existing researches have not reached basic consensus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which are not good for the expansion and promotion of researches in such fields.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based on clarification of the name and reality of Mu Fu in late Qing dynasty.
引文
1有一位在清末做过多年刑钱幕友的老夫子在为缪全吉《清代幕府制度》书稿作序时,就说:“清代地方行政官署之有幕宾,上自督抚下至州县,极为普遍,意者必有一代昭垂之令典可循。曩昔亦曾从事搜讨,殊无所得,公文书中幕宾、幕友、幕客、幕僚诸名词不少概见,求其制度化之原始亦复无考,每用诟病其闻见之未周也。”可见,由于没有“令典可循”,连幕府从业人员也说不清幕府制度,就是他自己以内行身份去研究,也毫无所得。陈天锡:《清代幕府制度序》,缪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中国人事行政月刊社1971年版,第297—298页。
    1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0、12页。
    2肖宗志:《1994年以来晚清幕府研究述评》,《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张兵、侯冬:《清代幕府研究述评》,《西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3期。
    4王勇:《张之洞督抚幕府及地方新官僚体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0、11、1页。
    5 关晓红:《清季督抚文案与文案处考略》,《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除该文外,关晓红在《晚清督抚衙门房科结构管窥》(《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5 期)、《独断与合议:清末直省会议厅的设置及运作》(《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晚清局所与清末政体变革》(《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等文中又分别提出房科、局所在督抚衙署行政运作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幕府、房科、文案处、局所在督抚衙署中并存,前者“只是私人性质而非职务行为,所提供的主要是他们熟悉的官场规则和私相授受的经验”,而后三者则“相对权责分明、程序井然”,契合了近代科层制的精神,使政府“职能细分化和业务专门化”。
    1黎仁凯:《晚清的幕府制度及其嬗变》,《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2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张之洞学人圈考论》,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33—34页。
    3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第20页。
    1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14页。
    2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第63页。
    3黄彭年:《陶楼文钞·杂著》,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666、664页。
    4张佩纶:《涧于日记》第1册,学生书局1966年影印本,第126—127页。
    5《曾国荃全集》第2册,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529页。
    6缪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第1页。
    7李志茗:《晚清幕府的嬗变与近代社会变迁》,《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另还可参看李志茗:《陶澍幕府:晚清幕府的先声》,《福建论坛》2008年第8期。这两文其实就是针对黎仁凯的批评而写,只是没有点明而已。
    8王勇:《张之洞督抚幕府及地方新官僚体系》,第11页。
    9李志茗:《清嘉道年间的经世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第275页。
    2见关晓红:《晚清局所与清末政体变革》,《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5期。对于关晓红后一次批评中所言,幕府安置私人天经地义,朝野舆论指责毫无意义,可用她自己的话,“此论与实情不无出入,须进一步检讨”。因为幕府佐官为治,勾当的是公事,但它又是官员自主辟设,尽可安置私人,所以清代防范甚严,不仅典章制度里有专门针对幕友的管控规定,而且朝廷也时加训诫辟幕官员,有案必究。饶是如此,仍防不胜防,幕府的弊端越来越显现,积重难返,成为清代吏治腐败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此看来,朝野舆论指责不是毫无意义,而是非常有意义,否则清代幕府的问题会更加严重,有可能重演历史上藩镇割据甚至改朝换代的一幕。
    1如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九日,《申报》刊载一篇《刑钱幕友拟给札文办公》的报道说:“赣臬余廉访署中幕友杜、沈、杨三人皆多年刑名家也,自廉访莅任,蝉联办公,迄今未将关书送给。闻廉访拟将关书改作凭札,并拟通饬各府厅州县,凡充幕友者皆须捐有官职方准就幕。”幕友入幕须有官职、聘请幕友不用关书用札文,就是明清幕府仿效晚清幕府,在制度安排上产生的新变化。
    2陈天锡:《清代幕宾中刑名钱谷与本人业此经过》,缪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第282页。
    3缪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第53、55、56页。关晓红在《晚清局所与清末政体变革》一文中说:“缪全吉注意到晚清幕府与局所的关系,认为局所类似‘外幕府’,可视为幕府的‘专业机构’。”这里关晓红理解有误,所述与缪全吉原意刚好相反。缪全吉认为局所办理的是幕务,与幕府并无不同,实属“内幕组织”。他所谓的“外幕府”是指藩臬降为督抚属官后,所司不啻为督抚之“外幕府”。可见,内幕、外幕并非指幕府有内外之分。然而,缪全吉首创的这两个概念,经美国学者波特创造性转化后,用于研究曾国藩幕府,将曾幕分为内幕、外幕两部分,有中国学者认为这个划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据此加以敷陈演绎(见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146—151页),在学界流传较广。学术本无国界,中外学者对同一论域的接续研究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不啻为学术佳话,但所用概念已然变异,不可不察。
    1王育楚:《晚清的幕友制度》,文安主编《晚清述闻》,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2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3曾国藩曾说盐、漕、河三者是国家大局。见《曾国藩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30页。
    4《左宗棠全集·书信一》,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381页。
    5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2页。
    6《李鸿章全集》第37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7王定安:《湘军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页;孟森:《明清史讲义》,第614页。
    8《清史稿》第12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264页。
    9梅曾亮:《柏枧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清史列传》第16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013页。
    《清实录·仁宗实录(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23页。
    1孟森:《明清史讲义》,第615页。
    2班固:《汉书》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5页。
    3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266页。
    4杨国强:《百年嬗蜕》,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5、97页。
    5《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00、2913页。
    6《曾国藩全集·奏稿三》,第1603页。
    7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42页;《曾国藩全集·奏稿十》,第6091页;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3页。
    8《清史稿》第39册,第12018页;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1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48页。
    9缪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第1页。
    1黎庶昌:《曾国藩年谱》,第37页。
    2《陈旭麓文集》第4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