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与稳固性:《文选》“赋”类篇题源流考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obility and Stability: A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Origins of Titles of Rhapsodies in the 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
  • 作者:杨晓斌
  • 英文作者:Yang Xiaobin;
  • 关键词:《文选》“赋”类 ; 篇题 ; 流动性 ; 稳固性 ; 分篇
  • 中文刊名:WSZZ
  • 英文刊名: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y
  •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9-05
  • 出版单位:文史哲
  • 年:2018
  • 期:No.368
  • 基金:陕西省第八批“百人计划”项目;; (第二批)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SZZ201805012
  • 页数:13
  • CN:05
  • ISSN:37-1101/C
  • 分类号:155-166+170
摘要
对于《文选》中收录诗文的篇题,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从最初的编纂到后来流传中的变化与流动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其篇题的稳固性。以《文选》"赋"类为例,原作原有篇题,有些是《文选》编纂时改变原篇题而另拟新题,有些是在流传过程中抄写者、刊刻者误题的篇名。其中有以分篇小题为篇题者,也有以赋序小题为篇题者。以赋序小题为篇题者是在流传中的误题,改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编纂时分篇造成的。分篇之后,原篇题已不适用,内容与原篇题不相符合,于是另拟新题。当然,并非所有篇幅大的赋作都一定要分篇,也不是都能够分篇的。分篇的前提和条件,首先是由该赋作本身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结构体式特征所决定的,其次也与该类赋作的写作成篇过程及其流传特征有关。
        About the titles of poems and prose collected in the 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we should learn both the stability therein,and the changes and mobility from the beginning of compilation to later circulation.Taking the rhapsodies(fu)for instance,some of the original titles were named new titles,and some were miswrote in the circulating process.Among those adapted titles,some are subheadings of divisions,and some are titles of preface to the piece of rhapsody.And the latter situation was a kind of mistake occured in circulation,mainly caused by the division during the compilation.After the division,original titles no longer fit the content,and so came the new titles.Of course,not all long rhapsodies must be or could be divided.The preconditions for division are firstly decided by the features of a piece of rhapsody on its structure,style,and content;and secondly concerned with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circul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hapsodies.
引文
(1)指《文选》某一版本系统的祖本或同一版本系统中的重要版本。在李善注本、五臣注本、五臣李善注本(六家注本)、李善五臣注本(六臣注本)、白文无注本系统中,本文各选取其较为完整、有祖本或最有代表性的版本。李善注本系统之六十卷本《文选》,选取南宋淳熙八年(1181)尤袤刻本(中华书局1974年影印本)和清嘉庆十四年(1809)胡克家重刻宋尤刻本(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五臣注本系统之三十卷本《文选》,选取南宋绍兴辛巳(1161)建阳陈八郎宅刻本和朝鲜正德四年(1509)五臣集注刻本。五臣李善注本(六家注本)系统之六十卷本《文选》,秀州本《文选》选取韩国奎章阁藏本(以秀州本为底本翻刻),明州本《文选》选取日本足利学校藏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李善五臣注本(六臣注本)系统之六十卷本《文选》,选取涵芬楼所藏建州本李善五臣注《文选》(《四部丛刊》本据此影印,题为《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四部丛刊》本)。白文无注三十卷本《文选》,选取日本九条家本。
    (1)古籍通常有书前总目篇题、卷首分目篇题与卷中篇题,而以正文的卷中篇题(题名)最为全面、准确、可靠,因此一般以卷中篇题为准。
    (2)南宋淳熙八年(1181)尤袤刻本李善注《文选》六十卷,文中简称为“尤袤本”。下文同。
    (3)清嘉庆十四年(1809)胡克家重刻宋尤袤本《文选》三十卷,文中简称为“胡克家本”。下文同。
    (4)建阳陈八郎宅刻五臣集注本《文选》三十卷,文中简称为“陈八郎本”。下文同。
    (5)朝鲜正德四年(1509)刻五臣集注本《文选》三十卷,文中简称为“朝鲜正德本”。下文同。
    (6)韩国奎章阁藏五臣李善注本《文选》六十卷本(翻刻秀州本,木活字刻本),文中简称为“秀州本(奎章阁藏本)”。本文所据为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本。下文同。
    (7)日本足利学校藏五臣李善注本《文选》六十卷本(明州本之原版早印本),文中简称为“明州本(足利学校藏本)”。下文同。
    (8)涵芬楼藏建州本李善五臣注本《文选》六十卷,《四部丛刊》本据此影印,题为《六臣注文选》,文中简称为“建州本(涵芬楼藏本)”。下文同。
    (9)九条家本,为白文无注抄本,抄写于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之前。下文同。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五《三都赋序》,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清胡克家重刻宋尤袤本,第641页下栏。按,下文脚注中标注《文选》页码时,不作特别说明者,则一律为此版本。
    (2)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897页。
    (3)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附《班固传》,第1335页。
    (4)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89页。
    (5)史游撰,颜师古注,王应麟补注:《急就篇》卷一,《丛书集成初编》第105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影印《天壤阁丛书》本,第32页。
    (6)虞世南撰,孔广陶校注:《北堂书钞》卷一三四“服饰部三·盖”,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影印南海孔氏刻本,第537页上栏。
    (7)刘知幾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4页。
    (8)白居易、孔传:《白孔六帖》卷八十六“文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9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400页上栏。
    (9)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四十四“地部九·龙首山”,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缩印商务印书馆影印宋刻本,第209页下栏。
    (10)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21页上栏。
    (1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36页下栏。
    (1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72页下栏。
    (1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74页上栏。
    (14)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204页上栏。
    (15)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281页下栏。
    (16)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332页下栏。
    (17)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358页下栏。
    (18)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371页上栏。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427页上栏。
    (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513页下栏。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516页上栏。
    (4)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564页下栏。
    (5)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566页上栏。
    (6)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641页上栏。
    (7)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828页下栏。
    (8)全书仅有一处例外:《文选》卷四《三都赋》之《蜀都赋》(左思):“蒲陶乱溃,若榴竞裂。”李善注:“若榴,已见《两都赋》。”李善注中“两都赋”当作“南都赋”,可能是后来抄写或刊刻致误。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78页上栏。
    (9)九条家本,为白文无注抄本,抄写于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之前。据傅刚先生考察,“保留了不少三十卷本古貌”。见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
    (1)刘盼遂:《〈文选〉篇题考误》,原刊《国学论丛》第1卷第4期(1928年10月),后收入刘盼遂著,聂石樵辑校:《刘盼遂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1页。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641页下栏。
    (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74页下栏。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二《西京赋》作者名“张平子”下李善注引,第36页下栏。
    (4)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国渊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9 340页。
    (5)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第1897页。
    (6)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第289页。
    (7)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36页下栏。
    (8)依据尤袤本《文选》统计。
    (9)六臣注本系统的建州本中,卷中篇题误作“东都赋”(当作“东京赋”),但题下李善注作“东京”:“东京,谓洛阳。其赋意与班固《东都赋》同。”可能是传抄、刊刻中致误。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74页下栏。
    (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74页上栏。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74页上栏。
    (4)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74页下栏。
    (1)赵逵夫:《〈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96页上栏。
    (3)刘跃进:《〈子虚赋〉〈上林赋〉的分篇、创作时间及其意义》,《文史》2008年第2辑。
    (1)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1323页。
    (2)《后汉书·班固传》中载录的《两都赋》下卷以“主人喟然而叹曰”开始,首句开头比今本《文选》收录《东都赋》缺少“东都”二字,据《后汉书》卷四十卷首《班彪列传》题下范晔自注“自东都主人以下分为下卷”。故缺少的“东都”二字当为脱漏。
    (3)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第1897页。
    (1)见《文选》李善注引。传本《文选》李善注《西京赋》和《东京赋》中,先引薛综注,之后才是李善自己的注,并用“善曰”来区别。此外,据笔者统计,李善注中称引“薛综《西京赋》注曰”凡26处,称引“薛综《东京赋》注曰”凡8处。
    (2)魏征等撰:《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83页。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74页上栏。
    (4)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三都赋序》作者名“左太冲”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第74页上栏。
    (5)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三都赋序》注者名“刘渊林注”下李善注:“《三都赋》成,张载为注《魏都》,刘逵为注《吴》《蜀》,自是之后,渐行于俗也。”第74页上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