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以“复旦投毒案”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谢欢
  • 中文刊名:QNJZ
  • 英文刊名:Youth Journalist
  • 机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6-10-20
  • 出版单位:青年记者
  • 年:2016
  • 期:No.541
  • 语种:中文;
  • 页:QNJZ201629010
  • 页数:2
  • CN:29
  • ISSN:37-1003/G2
  • 分类号:19-20
摘要
<正>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的固有模式被革新,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被打破,使媒体传播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表征,如议题设置全面化、群体效应凸显"、蝴蝶效应"加剧、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实现"共振"。但新闻法学界认为,新闻自由的滥用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媒体审判,二是涉嫌新闻侵权。因此,媒体应该掌握好"度",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客观、
        
引文
(1)刘伟:《传复旦投毒案嫌犯本欲害另一室友官方未证实》,南都网,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3-04/17/content_2513405.htm?div=-1,2013年4月17日
    (2)贾代腾飞:《复旦投毒案嫌犯承认毒害黄洋?姐姐:别冤枉好人》,大众网,http://jining.dzwww.com/yl/201304/t20130418_8257556.htm,2013年4月17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