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报道中的隐私权保护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刘晓山 ; 杨鹏飞
  • 关键词:新闻侵权 ; 隐私权 ; 隐私保护机制
  • 中文刊名:GDXK
  • 英文刊名:China Radio & TV Academic Journal
  • 机构: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暨法学院;中共天津市纪委驻天津市委宣传部纪检组;
  • 出版日期:2018-08-01
  • 出版单位: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年:2018
  • 期:No.329
  • 基金:2016年度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司法案件’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DT1609
  • 语种:中文;
  • 页:GDXK201808011
  • 页数:5
  • CN:08
  • ISSN:11-1746/G2
  • 分类号:34-37+82
摘要
新闻媒体作为刑事诉讼程序间接公开的媒介,具有沟通公众与司法机关的重要作用。随着大众传播方式的不断演化,当前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刑事司法案件报道过程中产生的对案件当事人的隐私权侵犯的现象,其背后暗含着新闻自由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利益冲突。解决这一社会性忧虑,需要在实现价值平衡的同时,依靠完善新闻传播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刑事司法案件各阶段的新闻报道权利边界等手段,构建秩序化、法律化的隐私保护规则。
        
引文
(1)(2)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第585页,第56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周恩佳:《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与优势》,《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5期。
    (4)陈瑞华:《程序正义理论》,第257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5)于志刚:《关于对犯罪记录予以隐私权保护的思索--从刑法学和犯罪预防角度进行的初步检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6)王戬、汪振林:《隐私权:刑事程序基本权》,《法学家》2003年第4期。
    (7)王非:《法的价值冲突和协调--西安市“禁摩令”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8)邓嵘:《论新闻报道中被诉者姓名隐私属性的保护》,《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9)卞建林、焦洪昌等:《传媒与司法》,第235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1)黄铮:《用“人”来解读新闻》,《电视研究》2003年第8期。
    (12)刘馨泽:《河南电视台〈临刑会见〉节目研究》,第14页,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第416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