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驻防成都满蒙八旗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秦和平
  • 关键词:成都 ; 驻防八旗 ; 满城 ; “旗学” ; 化解“疑窦”
  • 中文刊名:SC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6-03-10
  • 出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6
  • 期:v.43;No.215
  • 基金: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2015-XWD-B0304)
  • 语种:中文;
  • 页:SCSF201602023
  • 页数:10
  • CN:02
  • ISSN:51-1063/C
  • 分类号:169-178
摘要
成都曾是清代满蒙八旗兵的防驻地。康熙末年,清政府移荆州八旗兵驻防成都,意在加强川西民族地区的控制,屏障西藏等地;乾隆后期,清政府特别设立成都将军,统领旗兵及汉土官兵,管理川西民族事务兼顾西藏地区,治理西南边疆意图更明显。当满蒙八旗兵进驻成都城区后,建筑"满城",成都城市发展成一城三"城"格局。成都"满城"的便捷通道和独特院落及旗人生活习俗等,给成都城市文化赋予特别韵味,延续至今,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从清中叶起,成都"旗学"兴起并持续发展,通过科举,涌现出不少人物,使满蒙旗人开始从"武"到"文"的转变;教育促进交流,消除"距离",化解"疑窦",使成都满、蒙、汉各族交往交融,"亲睦居然一家",为清末保路运动暨辛亥革命时实现成都满汉和解奠定了基础。
        
引文
[1]辽宁民族调查组.四川省成都市满族社会历史调查[G]//四川省编辑组.四川省苗族傈僳族傣族白族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2]李玉宣,衷心鉴,等.成都县志[M].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3]刘显之.辛亥革命和平解决“满城”的回忆[G]//政协四川省委,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4]徐孝恢.关于成都“满城”的回忆点滴[G]//政协四川省委,四川省省志编辑委员会.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5]四川省志近百年大事纪述编辑组.清代四川绿营、旗营和新军[G]//政协四川省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6]陈一石.清代成都满蒙族驻防成都八旗概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1981,(3).
    [7]刘显之.成都满蒙族史略[M].成都: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1983.
    [8]陈一石.清代成都驻防八旗再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1983,(2).
    [9]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成都满蒙族志[M].成都:成都市满蒙人民学习委员会,1993.
    [10]刘国源,等.我所知道的成都满族、蒙古族[G]//政协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成都少数民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1]张利.成都满族社会历史文化变迁[J].满族研究,2005,(4).
    [12]陈玮.清代成都满族旗人生活[J].寻根,2009,(6).
    [13]万保君.辛亥前后成都满族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14]万保君.1911辛亥风暴下的成都满族[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3)
    [15]万保君.辛亥革命成都满族问题的和平解决[J].巴蜀史志,2010,(4).
    [16]任桂淳.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17]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G].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吴好山.成都竹枝辞[G]//林孔翼.成都竹枝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9]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G].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G]//林孔翼.成都竹枝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1]任杰笙.锦城竹枝词[M].忠州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22]傅崇矩.成都通览[M].成都:巴蜀书社,1987.
    [23]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G]//林孔翼.成都竹枝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4]魏源.圣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5]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6]王右瑜.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前后见闻[G]//政协全国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
    [27]戴执礼.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纂[G].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28]刘放皆,等.张森楷挺身斗赵督[G]//政协四川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四川保路风云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9]蓉城家书[G]//丘政权,杜春和.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30]陶亮生.我所知道的徐子休[G]//成都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编:辛亥前后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1)宋末元朝,蒙古人曾进驻四川,任官或定居。但在明代,蒙古人或撤离,或融合,文献缺乏相关记载。本文涉及的蒙古族是清初进入四川的,特此说明。
    (2)康熙末年,年羹尧曾奏请在打箭炉(今康定)留驻八旗兵;雍正初年,雍正皇帝亦考虑在察木多(今昌都)驻扎军队。但是,两者后来均未实行。原因在于八旗兵系单列的军事建制,由将军、都统或副都统领导,而要留驻八旗兵,势必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派满蒙官员管理,“成本”太大。雍正四年,清政府划分川、滇、藏三地边界后,以川藏道路为官道,沿途设塘汛,留驻绿营兵控制保护,以八旗兵作为后备,待有重要行动时,清政府才派遣八旗兵上阵,如乾隆后期福康安领导抗击廓尔喀入侵的行动。
    (3)同治《成都县志》卷八《列女志·节妇》说明:“自马甲德通妻瓜勒佳氏至色克通妻富查氏,共四十三口俱未请旌。”就是说,该志书共记载129名满蒙族节妇,其中受到朝廷旌表者有86人。
    (4)清政府规定:“成都将军兼辖文武,除内地州县营汛不涉番情者,将军无庸干预外,其管理番地之文武各员,并听将军统辖,番地大小事务,俱一禀将军,一禀总督,酌量妥办,所有该处文武各员升迁被调及应参应讯并大计举劾各事宜,皆以将军为政,会同总督题参。庶属员有所顾忌,不敢妄行,而番地机宜,亦归画一。”
    (5)诗注:“康熙五十七年以分防兵丁散住不齐,始于成都西角筑满城,官街八条,胡同三十六条,嘉庆十六年始立旗学,今支机石碑上载旗人自康熙六十年间由楚入蜀,云云。”此资料系成都淘书斋蒋德森先生提供,谨致谢忱。
    (6)诗注:“‘半边桥’在‘陕西街’后,‘满城’墙骑桥而筑,一桥中分,半在‘满城’,半在汉城,桥下水迤逦出城,达于锦江。”
    (7)“武庙”指满城关帝庙,位于“满城”东南部,有荷花池。具体位置,见同治《成都县志》相关部分。
    (8)诗注:“嘉庆八年(1803),始立旗学,钱宗师考,取得二名。”
    (9)关于道光二十三年新开内地驻扎八旗翻译考试的由来及录取名额,参见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83年版)相关部分。
    (10)富勒洪额于道光二十三年至三十年(1843-1850)任成都驻防旗兵副都统。
    (11)此数据依据同治《成都县志》卷四《选举志·进士》统计。
    (12)此数据依据同治《成都县志》卷五《选举志·举人》统计。
    (13)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成都将军鄂率满汉土屯各营官兵3000名,从打箭炉出发至西藏地区反击廓尔喀入侵。参见:松筠《卫藏通志》卷十三,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5页。
    (14)事后,四川都督尹昌衡等对此深表赞赏:“前清四川将军玉崇(清)、都统奉□(河清)于川人争路及十月反正之事,两公均能深明大义,苦心维持,并剀切开导旗军,一律呈缴枪械,故川人对于两公,异常感佩。”参见:《川都督以人道待满员电》,《民主报》1912年4月6日。转引自:隗瀛涛、赵清主编《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34页。
    (15)诗原注:“乃兄赵尔巽去川曰:‘花团锦簇的四川,被我弄得冰天雪窖’。兄以阴邪残川人财产,弟以凶暴残川人身命,招引私党八百余人。”另,诗中“满城”不是指满蒙旗人居住的“满城”而是遍地(城)之意。
    (16)1911年12月12日(阴历十月十二日),玉昆在家书中写到:十月初五(11月25日),赵尔丰与蒲殿俊等订立“规则十条”,“首条,不排满人。二条,满营旗兵饷米照旧开放。将军在川,惠及于民,不得不优待旗人。三条,将军、都统愿在川住,从优厚待;不愿者,走时送川资回籍。”所谓“将军在川,惠及于民,不得不优待满人”,反映出当时玉昆言行产生的影响。
    (17)诗原注:“提督田振邦至双流,斩抢劫官兵数名,百姓排红而返。将军玉昆满城照常启闭,民团迂道而过,表示不敢侵犯别官也。乡场小儿扎草为人,用竹弓射之,曰:‘射得赵尔丰了!’”此诗中的“满城”就是指满蒙族人居住的“满城”。
    (18)清末,成都满人(赵)荣安、耀龄、添寿等担任四川省谘议局议员。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